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徐美潔:表里不一的“同學”

其實也不要太過擔心,事實同學,能被承認并提起的也不多,越到后來,同學這詞越成為一個情景描述,并不代表地位的對等、交往的便利等。

據(jù)說,風頭健盛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內部,互相都稱呼“同學”了,設計者認為有助于打破上下級間的階層隔閡,有助于消融同等級間的陌生感,總之,有利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富。財主家的事我們也搞不太清楚,但顯然,他們把“同學”這詞調到了理想狀態(tài),沒有明末清初復社同學們的胸懷天下吧,也得有“同學少年多不賤”的豪邁。但現(xiàn)實卻不是這么回事。

事實同學與稱呼同學,完全不是一回事,你走在林蔭道上,對面來了聲熱情的招呼:“同學,你好!”且別激動,那是問你理科大樓在哪的。要是在一亂哄哄的會場,聽到“同學”的招呼,更別激動,不會是他鄉(xiāng)遇故知,讓你中午去宴會廳的,大概率是倒點水拿個凳子的會務需要人手了。當同學這個稱呼出口時,它就意味著一種曖昧不明的居高臨下,可以不知道你是誰,但知道你不是領導、名人,甚至不是年長者(唯一可以慶幸的)。換句話說,你不屬于支配者,但支配你沒什么問題。

同學這詞,其實是表里不一的,它的外象指代著最具初心的平等,兩小無猜的甜蜜;而它的內里,卻有著細水密紋的階層關系,說起來真是所有含糊名詞的代表(比如人民、同胞等)。

事實同學是用來描述一種關系的,郝敬《論語詳解》:“凡在圣門者,皆稱同學。”指的是孔門弟子。但只要同一師承,或一起上過學,不管是學儒、學佛還是學道,都可稱同學。學習方向的選擇,使得同學這詞有同一志向、親密關系等假設。親密到就是做天子,做鬼,也要先想著一層的關系。漢光武與嚴子陵同學,當了天子就先徵召這位老同學。但他忍受了睡一起還被翹腿壓腹的惡待遇后,還是被嚴同學拒絕了。這情節(jié)雖然是為了渲染男主與男二的各色情懷,但同學這種關系,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茍富貴,勿相忘”的想象名單上,同學排名絕對靠前。

這種傳統(tǒng)甚至延續(xù)到了鬼界,《法苑珠林》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貞觀年間邯鄲人眭仁蒨,受好奇心驅使,結識了一些鬼界朋友。有一次他生病老不見好,懷疑有祟,便托鬼界朋友去打聽一下。消息回來,原來是他一個早亡的同學,在鬼界做了高官,手下正缺一個寫文案的秘書,便寫了調令,活生生將陽壽六十多的眭仁蒨,四十歲上就提前去陰界報到辦公。那位鬼界高官還托中間人帶話,說是因為同學情深才想著提攜他,反正人總是要死的,早一二十年去還能當個官,又怎么了。與嚴子陵一樣,眭仁蒨也拒絕了同學的好意,但心中未免比嚴同學多了幾句罵人的話。

徐美潔:表里不一的“同學”

好同學都這么坑,壞同學可怎么得了。其實也不要太過擔心,事實同學,能被承認并提起的也不多,越到后來,同學這詞越成為一個情景描述,并不代表地位的對等、交往的便利等??婆e仕途的出身與否,才是人生的分界線,同學與否,不是能拿得出手說的事情,只會給失敗者徒增寒磣而已。

明代王世貞的《觚不觚錄》,感嘆官場禮制虛飾浮華,不古樸、不務實,于世無補。比如他說,一開始,吏部尚書與其下屬相遇,官階高的三品、四品,要下馬拱手作揖,但官階更低的,反而沒那么多禮數(shù)。一個小官員見到大部長來了,需要退避一下,以示尊敬。但如果一群小官員嬉笑著去食堂路上,遇見大部長了,反而直接無視就好,就當同事路遇了。而且,官員尊卑間,很少行跪禮,即使貴為內閣大臣,其他官吏見了也不必跪;省級行政長官進京見吏部、都察院長官時,只需在大堂報告工作時行跪禮,而在私人辦公室,乃至宅邸,則不需要行跪禮。他所處的時代,只有張居正、馮保等幾位威權煊赫的人物,才需要部下多行跪禮,多講儀制。

然而就是這么一位感嘆階級內部固化,主張平等的人,他所針對的也只是官場的內部,希望平等、簡化的儀制利于溝通,多做實事而已,與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頭兒所想差不多。對不同階位的人來說,他也不會主張平等。比如,我們覺得古人彼此間稱字,不直呼姓名,算得上古雅了。殊不知,稱字也得是對等的關系?!鄂货洝防锞捅г拐f,現(xiàn)下的年輕人不懂規(guī)矩,沒有出身(進士),也沒有相當?shù)墓俾?,還不熟,上來就稱字,寫信稱于鱗(李攀龍字)、元美(王世貞字),簡直沒法說了。地位不對等時,稱對方職銜、籍貫、郡望比較保險。即使是相同官職,但一在北京任職,一在南京任職,一實職一虛職,南京的給北京的自稱“友生某”,王世貞也覺得有失禮節(jié)。這代表那時代比較正統(tǒng)的觀點,所以,同學這事,根本署不上名。直到清代晚近時,同官才有署“同學弟”的(梁章鉅《稱謂錄》)??梢?,“同學”這詞,最是名實不副。

王應奎《柳南隨筆》里說,從崇禎末年到清初,各種結社盛行,復社的社友開始時互稱“社盟”,后來忽然改稱“同學”,是由于黃宗羲的倡導。黃宗羲《題張魯山后貧交行》詩:“誰向中流問一壺,少陵有意屬吾徒。社盟誰變稱同學,慚愧弇洲記不觚?!保ā赌侠孜亩ā罚┰姾笞ⅲ骸巴瑢W之稱,余與沈眉生、陸文虎始也。”沈眉生是宣城人沈壽民,陸文虎是鄞縣人陸符,都是復社中人。詩里的“中流問壺”,典出《鹖冠子》:“中流失船,千金一壺?!痹诤又虚g沉了船,這時一個能浮水的大葫蘆,就能體現(xiàn)它不一般的價值了。后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庶幾也有此意,不可小瞧微小,滔滔中流拯溺,時勢與力量是可變的?!吧倭暧幸鈱傥逸叀保傅氖嵌鸥Φ摹肚锱d》詩:“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鄙缑酥Q變同學,與“社盟”意味著對結黨的敏感趨避有關,“弇州記不觚”,就是前文說的王世貞《觚不觚錄》了?!巴瑢W”的稱呼,在這首詩里解釋得比較清楚,有著比較特殊的意義,回歸了這個詞具有的幾種理想之境:平等友愛、砥礪奮進等。但只要圍觀一下同學們的事業(yè)便可知,當同學們平等時,那就是需要同學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了,這不也跟現(xiàn)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差不多嘛?生而平等的觀念,并沒能在“同學”這個詞內存活。

俞樾《茶香室叢鈔》中說,彼此稱呼同學也就黃宗羲他們那個時候,那么一小會兒,過不多久,沒有了結社,也就沒有了這種意義上的稱呼。就是說,平輩之間,還是要分階級,沒有什么同學。同學之稱倒沒有消亡,成了老師招呼學生的專屬,也就是我們今天聽到“同學”這招呼時,明顯感覺“活來了”的原因。

當我們處在一個籠統(tǒng)的語詞劃分范圍內時,不管這詞有多純情,我們也得知道,處境尷尬。(文/徐美潔)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