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安全基地》——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當有理由懷疑病人是一個病理性的說謊者時,分析師是有權利來質(zhì)疑病人的故事的。

本文摘自《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英]約翰·鮑爾比 著,余萍 劉若楠 譯,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10月

《安全基地》——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致父母:培養(yǎng)問題兒童指南

我認為,分析師對某些家庭中出現(xiàn)的扭曲關系以及其他家庭中發(fā)生的可怕事情了解得再多都不為過,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清楚地了解病人的防御背后是什么,以及病人的憤怒、焦慮、內(nèi)疚的根源。他們將能夠理解發(fā)生在病人身上的事情的本質(zhì),以及病人可能曾經(jīng)暴露于其中卻無法也不愿提及的某種情境。在列舉的以下情境中,我僅僅指出了一些常見的、近來在心理治療文獻中受到忽視的情境。

將威脅“不再愛孩子”用作一種控制孩子的方式

當孩子一再出現(xiàn)某一行為時,母親很容易就說出“不再愛孩子”這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孩子感到不安、恐懼和痛苦的時候,母親會威脅在其他時候不再給予愛撫,或者不再給予幫助和鼓勵。如果這些威脅成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慣用伎倆,孩子長大后就會常常感到焦慮,而且容易內(nèi)疚。

威脅要拋棄孩子

威脅要拋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比威脅不再愛孩子更使孩子感到恐懼,尤其當父母通過消失幾個小時,把孩子的行李箱打包,讓孩子站在街上,對家人說這個孩子的不好等方式來做出這種威脅時。因為父母常常采取極為特殊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威脅,病人可能會否認他們曾遭受過如此對待。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當父母表達威脅的特殊方式被病人回憶起時,伴隨強烈情緒的事實才有可能浮出水面。例如,有一位母親威脅孩子說,一輛黃色的貨車會駛過來把他帶走。另一位父親則威脅他的女兒說,她會被送到一所由鯊魚包圍,建在偏遠巖石上的學校里(Marrone,1984)。在第一個案例中,母親只要說“好吧,黃色貨車要來了”,在第二個案例中,父親只要說“好吧,去巖石學校吧”,孩子就會馬上停止正在做的任何事情。在第三個案例中,停止孩子行為的暗語是“人造奶油”,因為母親會威脅兒子說要把他送到一個不得不吃“人造奶油”的兒童之家里。對這些病人來說,他們未能回憶起“威脅拋棄”這個共同的短語。只有當原始恐懼再次被體驗、分離焦慮再次發(fā)生時,暗語才會被揭露出來。

威脅自殺

有時候,當一些痛苦的情境持續(xù)時,悲痛欲絕的父母一方會威脅另一方說,自己要自殺。孩子可能會偷聽到這種威脅,或者當面聽到這種威脅。無論如何,這樣的威脅會帶來恐懼。我們可以從這些案例中學到的是,無論何時病人談論父母吵架,分析師都應該詢問病人:“他們對彼此說了什么?”通常病人會卡在那里。在突然脾氣爆發(fā)時,父母可能會說一些令人驚愕的話。這已經(jīng)夠糟糕了,更糟糕的是,當他們冷靜后,他們卻否認自己說過那些話。

免責聲明和不確認

我們在第六章中已經(jīng)對否認自己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情,否認孩子已經(jīng)聽到和看到的事情的相關例子進行了詳細解釋,并且說明了其對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治療期間,某些家庭片段是否出現(xiàn),病人是否對描述這些片段感到內(nèi)疚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分析師要允許病人探索各種可能性(無論是父母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鼓勵病人去評估有效的證據(jù),同時治療師也要對事情的真相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

因此,在這一部分的闡述中,我沒有考慮我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病人的報告的有效性。記憶有時候會不可靠。有經(jīng)驗的分析師會根據(jù)不同的場合恰當?shù)刭|(zhì)疑病人所言是否屬實。那么我們評判的標準是什么呢?

首先,除非病人給出在特殊情境下自己受到父母怎樣對待的具體例子,否則有關自己父母以及自己接受的養(yǎng)育方式的說辭皆不可信。比如在具體例子面前,病人口中的了不起的、非常優(yōu)秀的母親很可能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病人不僅要給出關于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正面例子,還要給出略顯負面的例子,比如偶爾的批評。這樣的父母形象才是完整的。同樣地,病人描述的糟糕透頂?shù)母改感蜗笠仓档脩岩伞2∪顺3云湃?,非黑即白,在描述父母時缺少細節(jié)的佐證,或者給出的細節(jié)與描述的父母形象不符。相比之下,當病人給出了大量前后一致的細節(jié),并且符合我們從其他來源了解到的事實,也符合困擾病人的問題的可能來源時,那么即使某些地方仍有疑問,我們也不該懷疑病人所述內(nèi)容的整體效度。

病人不一致的說辭通常源于外在的壓力。比如一位父親或母親可能會要求孩子站在自己一邊,一起對抗另一方?;蛘撸性S多不足的父母讓孩子相信自己是無可挑剔的。

當有理由懷疑病人是一個病理性的說謊者時,分析師是有權利來質(zhì)疑病人的故事的。這種情況比較罕見,因此很久以來都沒有被察覺。但是,隨著病人講述的故事前后越來越不一致,故事的真實性遲早都會令人心生懷疑。

除了這些異常情況,我認為病人的陳述是完全可信的。分析師應當接受這些陳述,并把它們看作接近事實的事實。經(jīng)常質(zhì)疑病人故事的真實性的分析師只需一點蛛絲馬跡,借助自己的想象或幻想,就會走向共情的對立面。這會傳遞給病人一種訊息——分析師不了解自己,也可能會使病人確信分析師會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因此,一些父母堅持不讓孩子講述自己感到羞恥的事情,可能還會告訴孩子,即使他們講了,別人也不會相信他們。

下面列出了一些病人在童年時期可能會遇到的不良事件和情形,分析師應該牢記于心:

孩子可能從來沒有感受到父母一方或雙方需要自己;

孩子可能因為自己的性別在家里不受重視,父母可能會偏愛其他男孩或女孩;

孩子可能做了家庭的替罪羊,有時候依據(jù)某些理由,孩子在父母眼中成了釀成家庭悲劇的罪魁禍首;

父母可能會用讓孩子產(chǎn)生內(nèi)疚的方式控制孩子,比如,經(jīng)常告訴孩子媽媽生病是因為他做出了某些行為;

父母可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依戀對象,阻礙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讓孩子逐漸相信自己無法獨立;

孩子在家庭中扮演不尋常的角色可能是由于他認可的父親并不是他的親生父親;

孩子在家庭中扮演不尋常角色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一方將孩子認同為自己的一位親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的一位,這個親人可能和父母的關系十分緊張,父母在孩子身上重現(xiàn)了這種關系;

孩子可能是父母一方或養(yǎng)父母施以身體虐待的目標;

孩子可能受到過來自父母一方、養(yǎng)父母或兄長短期或長期的性虐待。

考慮到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情境會對孩子的人格發(fā)展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我們在186頁給出了一些參考文獻。

由于暴露在以上這些情境中,個體在生命最初兩三年中發(fā)生的事件,要么從未進入他的記憶,要么永無法被喚起。最好的情況是分析師能夠在移情以及病人提供的童年經(jīng)歷的基礎上,結(jié)合自己所學的關于人格發(fā)展的知識,對這些事件的本質(zhì)做出推斷。通過這樣做,分析師可以對家庭之于人格發(fā)展的影響產(chǎn)生更多的了解。

作品簡介

《安全基地》——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英]約翰·鮑爾比 著,余萍 劉若楠 譯,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10月

《安全基地:依戀關系的起源》一書圍繞“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開。鮑爾比認為,安全基地是個體發(fā)揮最佳功能和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稱職的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遠對他敞開。當感到痛苦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靜;當受到驚嚇時,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撫。當父母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因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而無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就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模式,人格發(fā)展偏離常態(tài),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擾。避免這些問題的發(fā)生就是要教會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鮑爾比還對發(fā)生在家庭中的暴力進行了心理學層面的解讀。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