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宋代牧溪對日本水墨的影響有多大?

宋代畫僧牧溪筆下的一隅殘山、六枚柿子,在七百年后仍能擊中現(xiàn)代人的心靈,因其揭示了美的本質(zhì)——在無常與殘缺的縫隙中透出微光。

宋代畫僧牧溪筆下的一隅殘山、六枚柿子,在七百年后仍能擊中現(xiàn)代人的心靈,因其揭示了美的本質(zhì)——在無常與殘缺的縫隙中透出微光。日式侘寂風曾一度席卷全球,實際上都與中國宋代繪畫,尤其是禪畫不無關(guān)聯(lián)。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近日舉辦特別企劃展“唐繪——中國繪畫與日本中世的水墨畫”,牧溪《瀟湘八景圖》中的《漁村夕照圖》作為核心展品之一展出,這也是此件名品經(jīng)修復后的首次公開展出。

展覽海報 上圖為《漁村夕照圖》局部,下圖為《龍虎圖屏風》局部。



此次特展聚焦于日本中世時期對中國繪畫的收藏與模仿,特別是宋元及部分明代作品。展出的兩件文物值得關(guān)注,分別是牧溪的《漁村夕照圖》和李安忠的《鶉圖》(傳),兩者均曾為足利將軍家族收藏。此外,展覽還包括宋理宗題字的馬麟《夕陽秋色圖》、南宋夏圭的《風雨山水圖》(傳)、明代呂敬甫的《瓜蟲圖》等12幅中國書畫作品。

本次展覽揭示了中日文化藝術(shù)交流史上的一段核心脈絡(luò)。探討中國繪畫如何作為源頭和典范,滋養(yǎng)并塑造了日本獨特的水墨畫傳統(tǒng),牧溪的作品正是這種影響最典型的代表。

展覽現(xiàn)場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漁村夕照圖》


《漁村夕照圖》局部 圖片來源:artexhibition



牧溪作品在日本繪畫史上緣何如此重要?

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是南宋禪僧牧溪作品“瀟湘八景”之一《漁村夕照圖》修復后將首次公開展出。

新聞發(fā)布會上,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學藝部次長本田諭對《漁村夕照圖》的特點進行了如下解讀:“三道夕陽的光芒,在畫面左側(cè)的山麓緩緩閃爍,灑落下來。這三道光芒并非靜止不動,而是以閃爍的筆觸,表現(xiàn)了太陽即將落山的瞬間。其水墨的運用極具戲劇性?!?/p>

南宋 牧溪《瀟湘八景圖》 之《漁村夕照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請橫屏欣賞



展覽中的另外兩幅牧溪作品為《竹雀圖》與《龍圖》:

(傳)南宋 牧溪 《竹雀圖》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傳)南宋 牧溪 《龍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南宋的畫僧牧溪被尊為日本“禪馀畫派”的鼻祖,風格簡逸豪放、自然清凈、空靈淡泊,深刻影響了日本審美觀念。室町幕府時期,足利義滿將軍將《瀟湘八景圖》切割為獨立掛軸以便鑒賞。其孫足利義政收藏的279幅宋元畫中,牧溪作品占40%(逾百幅),列為“上上品”,遠超其他中國畫家。

《六柿圖》 紙本 日本京都龍光院藏 (非此次展品)



牧溪的“留白”藝術(shù)手法,如《六柿圖》中大面積的空白,被視為“真空妙有”之境。

不少當代日本藝術(shù)家對牧溪也十分推崇。宮崎駿工作室負責人高畑勛曾說:“我喜歡的正是中國水墨畫里的留白,比如南宋牧溪的作品……所以我拍《輝夜姬物語》時就學了留白”。作家川端康成也認為:“日本把牧溪視為最高,由此可以窺見中國與日本的不同”。

“八景圖”中的一些畫面日后成為日本庭園設(shè)計的起源,琵琶湖西南著名的近江八景,以及神奈川縣內(nèi)的金澤八景都是典型的模仿之作。

(傳)南宋 李安忠 《鶉圖》 根津美術(shù)館藏



此次展覽上的《鶉圖》也是根津美術(shù)館的重要藏品。畫作描繪的是一只秋天的鵪鶉,背腹有不同顏色的斑羽,左腳踏地,右腳抬起。鵪鶉因其名諧音“安”,常與菊花(諧音“居”)搭配表達“安居樂業(yè)”,此作雖無菊,但枸杞與鵪鶉的組合仍強化了“祈福平安”的愿景,反映南宋民眾對穩(wěn)定生活的向往。

此畫于室町時代傳入日本,為足利幕府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珍藏,成為武家階層推崇“唐繪”的代表作。其寫實風格深刻影響了日本水墨畫發(fā)展,足利將軍府邸的襖繪(推拉門裝飾畫)曾以李安忠作品為原型創(chuàng)作《韃靼人狩獵圖》。

因無作者落款,學界普遍標注“(傳)”,但畫風與李安忠傳世真跡(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野菊秋鶉圖》)高度一致,多次在“唐繪”主題展中作為核心展品展出。

南宋 馬麟《夕陽秋色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展出的《夕陽秋色圖》為南宋宮廷畫家馬麟(馬遠之子)所作,馬麟曾獲南宋理宗皇帝賞識。1254年,理宗將此畫賜予其女周漢國公主,時年公主14歲。畫幅上部留存宋理宗趙昀題跋“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陽遲。賜公主?!?/p>

山巒偏隅一角,是宋代畫作的典型構(gòu)圖方式。

明 呂敬甫 《瓜蟲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南宋 馬遠(傳) 《松下人物圖》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日本室町時代的“唐繪”

從展覽圖錄來看,此次展品共涉及12幅中國繪畫。包括:1.南宋 李安忠《鶉圖》2.元 錢選《梨花小鳥圖》(傳)3.南宋馬麟《夕陽秋色圖》4.元 夏永《錢塘觀潮圖》(傳)5.南宋 夏圭《風雨山水圖》(傳)6.南宋 牧溪《漁村夕照圖》7.南宋 牧溪《龍圖》(傳)8.南宋 牧溪《竹雀圖》(傳)9.元 呂敬甫《瓜蟲圖》10.元 夏永《樓閣山水圖》(傳)11.南宋 馬遠《松下人物圖》12.明 戴進《山水人物圖》(傳)

官網(wǎng)上展示的目錄



展覽名稱“唐繪”一詞究竟為何意?在大家普遍概念里,日本文化受唐朝文化影響最大,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多為大唐律令、經(jīng)濟政策等,像宗教、美術(shù)等文藝理念很多都來源于宋朝。

“唐繪”一詞最初特指遣唐使帶回的中國繪畫。公元894年,日本遣唐使被迫中止,交流一度受限。14世紀足利幕府掌權(quán)后,兩國交流更趨頻繁,大量中國院體畫與禪僧水墨畫輸入日本,其中就包括牧溪等人的杰作。這些宋元畫作在日本仍被統(tǒng)稱為“唐繪”,深受足利將軍為首的武家階層推崇,并被日本奉為典范,畫師紛紛效仿風格。

室町時代(約與明朝同期)大量傳入日本的“唐繪”可分為南宋宮廷繪畫和禪宗繪畫兩大流派。從明朝傳入的繪畫在日本掀起新的藝術(shù)風潮。受這些中國繪畫(即“唐繪”)的影響,能阿彌、藝阿彌、雪舟、狩野派創(chuàng)始人狩野正信、雪村等畫家積極學習、借鑒其技法與風格,最終發(fā)展出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水墨畫流派。

本次展覽溯源了唐繪譜系,展現(xiàn)中國宋元繪畫的深遠影響。上文提到的《瀟湘八景圖》,是最好的注解?!盀t湘八景”最早由北宋畫家宋迪創(chuàng)制,描繪湖南洞庭湖周邊八處勝景(如“遠浦歸帆”“漁村夕照”等)。南宋禪僧牧溪的《瀟湘八景圖》以水墨氤氳表現(xiàn)空蒙光影,成為禪畫典范。其作品流入日本后深刻影響了室町時代的水墨畫發(fā)展。日本畫家將“瀟湘八景”本土化為“近江八景”“金澤八景”等題材,但構(gòu)圖仍保留中國式的平遠山水與留白處理。

室町時代 狩野元信 《四季花鳥圖屏風》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比如狩野常信的《四季花鳥圖屏風》,他在牧溪的基礎(chǔ)上強化形式感,弱化朦朧感,以適配江戶武家建筑的屏風裝飾需求。沿用了中國詩畫母題,也融入日本“侘寂”美學?!稙t湘八景》中的孤舟、雁陣等符號,在中國傳統(tǒng)中是寄托文人貶謫之愁,而在狩野筆下更傾向于表現(xiàn)自然本身的幽玄之美。

從展覽的其他作品中,都能看到宋元作品的美學范式,比如“一角半邊”構(gòu)圖、斧劈皴等水墨技法。

日本 室町時代 周文 《江天遠意圖》 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藏


室町時代 雪村周繼 《龍虎圖屏風》 局部


展覽現(xiàn)場的《龍虎圖屏風》


室町時代,藝阿彌《瀑布圖》,根津美術(shù)館藏。



此幅《瀑布圖》是藝阿彌唯一存世作品。藝阿彌曾擔任足利幕府的都奉宗,負責繪畫相關(guān)工作。古松的探出造型與巖塊的皴法質(zhì)感體現(xiàn)出了南宋山水畫大家夏珪的筆墨意蘊。

可以說,宋代的禪宗美學在日本逐漸衍生到茶道、繪畫、文學、建筑等各個領(lǐng)域,孕育了侘寂文化美學。此次展覽所在地——隈研吾設(shè)計的根津美術(shù)館就是東方禪意美學與現(xiàn)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其風格可概括為 “負建筑”與“侘寂禪風”的融合,堪稱東京都市中一處“大隱于市的留白”。

(參考資料以及圖片來源:日本根津美術(shù)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