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茶禪一味——談日本茶道源流”新書分享會日前在北京三聯(lián)韜奮書店美術(shù)館總店舉行。《極簡日本茶道史》一書的作者靳飛和全國政協(xié)外事委員會委員王眾一共聚一堂,以京都名剎古寺為文化坐標,深度探索“佛法即在茶湯中”“主中主”“物之魂與人之魂合一”等茶道思想的精髓,以及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茶道與飲茶都被賦予了提供精神滋養(yǎng)的意蘊。作為“新京派文化”代表性學者、戲劇家靳飛曾任東京大學特任教授,并成功執(zhí)導中日版昆劇《牡丹亭》。憑借數(shù)十年穿梭于中日文化間的獨特經(jīng)歷,他在新書中系統(tǒng)梳理了日本茶道與中國文化的深厚淵源。
《極簡日本茶道史》書影。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王眾一在發(fā)言時介紹說,《極簡日本茶道史》脫胎于2004年靳飛的《茶禪一味》一書?!敖壬缭谛率兰o初就開始探索日本茶道文化,他不滿足于現(xiàn)場觀摩日本的茶道,所謂‘老太太轉(zhuǎn)碗’的器物之精美、流程之繁復,而是醉心研究其背后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源流。恰好當時我主持的《人民中國》雜志,希望組稿一系列文章談中日間茶文化的交流和嬗變,請他前前后后賜稿十余篇,之后結(jié)集成冊為《茶禪一味》?!?/p>
在小說《古都》《雪國》中,茶會場景常伴隨人際疏離,而在《千只鶴》里,茶道場景更成為人性欲望與道德淪喪的展演場域。川端康成在獲獎感言中直言:“《千只鶴》是對當今社會低級趣味的茶道發(fā)出的懷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p>
“川端康成其實肯定了茶道所蘊含的日本古典美學,諸如‘物哀’‘幽玄’,但痛感現(xiàn)代茶道對形式的過度執(zhí)著。他的批判深獲我心,我甚至想把《極簡日本茶道史》這本書的副標題加上一句:‘和’川端康成。是跟他的一種唱和。”靳飛由此開啟了追溯日本茶道精神的研究歷程。
靳飛
“從茶禪東傳和日本學習宋文化的開端起,到北山文化背景下五山禪僧與一休和尚的博弈引出茶道的開山祖村田珠光;又從將歌道融于茶道的武野紹鷗及其美學,過渡到日本中世轉(zhuǎn)型時代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這里面整個日本中世時期歷史、文化、思想、藝術(shù)的發(fā)展都需要做梳理與分析,并以鮮明的問題意識導向引領(lǐng)全書,最后落筆于對現(xiàn)代茶道的思考。”靳飛說。
談及“茶禪一味”的理念,靳飛認為此乃茶道與禪宗融合的高度凝練。“茶道精神源于禪宗,茶道與禪的交融既是佛教發(fā)展的結(jié)果,也是茶道進一步得以升華的動力和契機?!比毡静璧牢幕瘹v經(jīng)鐮倉幕府、足利幕府至豐臣秀吉時期的政治變遷,經(jīng)過榮西、村田珠光、圓爾、世阿彌、親鸞等大德高僧對禪宗乃至日本茶道的傳承和發(fā)揚,最終完成了禪宗本土化和日本茶道精神的最終形成。
大德寺藏千利休木雕像
“這期間,例如村田珠光提出的‘佛法即在茶湯中’,倡導通過品茶悟道。而千利休提出的‘主中主’,真正體現(xiàn)出回歸主人的本心、回歸茶湯的自性、回歸修行者的自心的‘主體性’三重回歸,一碗茶湯就是‘物、我、道’的圓融呈現(xiàn)。同時,他所秉持的‘四無精神’,無一物無用,無一物不適,無一物無趣,無一物不美也深刻概括了日式的‘侘寂’美學,并升華為超越器物、反對功利分別的生活哲學,指向?qū)闼亍嵱?、自然之美的極致追求?!?/p>
千利休的茶杓“淚”
靳飛認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茶道“一期一會”的精神是專注當下、化解焦慮的良方。他強調(diào),日本茶道的核心精神“和、敬、清、寂”,正包含了消解矛盾之意。而以“道”求“理”,尋得共識,日本茶道的發(fā)展史本身即是中日文化互動史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