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頤和園里,160件國寶講述烽火南遷路

八月的頤和園,不僅有無邊的荷塘景色,更有一場講述國寶守護的文物大展。

八月的頤和園,不僅有無邊的荷塘景色,更有一場講述國寶守護的文物大展。

“園說Ⅶ——南遷北返移珍永續(xù)”近日在北京頤和園博物館和德和園扮戲樓對外開放,這一展覽聚焦1933年至1951年那段波瀾壯闊的國寶守護史,通過160件/套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輾轉(zhuǎn)萬里歸來的珍貴文物,首次以“文物自述”的創(chuàng)新方式,講述國寶南遷北返的壯舉,重現(xiàn)一代文博人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崢嶸歲月。

展出現(xiàn)場


“文物南遷是中華民族在抗日戰(zhàn)爭烽火中,守護中華文明根脈的一場曠世壯舉?!鳖U和園副園長榮華這樣定義這場跨越十八載、輾轉(zhuǎn)萬里的文化長征,“當時,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古物陳列所、歷史博物館、先農(nóng)壇、北平圖書館等眾多機構(gòu)所藏文物,為避戰(zhàn)火被迫踏上南遷之路。這場遷徙,堪稱一場守護中華文明的精神長征。這種精神,不僅是戰(zhàn)時捍衛(wèi)文明薪火的崇高信念,更是當代文化遺產(chǎn)保護事業(yè)的靈魂所在?!?/p>

展出古代玉器


展出典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平津震動,危及北平文物安全,當時國民政府遂有將之轉(zhuǎn)移至南方保存的議案,史稱“國寶南遷”。1932年秋,故宮博物院開始選提文物,按類裝箱;1933年3月至5月,頤和園文物分三批,隨故宮國寶一起踏上南遷之路。

國寶南遷線路圖


1933年第三批文物集中在太和門廣場等待出發(fā)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據(jù)主辦方介紹,此次展覽巧妙以“鐘表”為媒,通過文物“自述”和歷史場景還原,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那段跨越十八載、輾轉(zhuǎn)萬里的文化守護長征。

在頤和園博物館西配殿展廳中,一件法國十九世紀銅鍍金琺瑯圍式鐘配合投影設備,在墻面呈現(xiàn)鐘表以及心率動效畫面,心跳與秒針同頻共振,為文物賦予了生命。

博物館中庭的月相裝置通過“月盈月缺”的藝術表達,象征南遷文物從離散到最終歸家的團圓之路1。裝置四周設有多個透視窗口,讓觀眾從不同角度觀賞月亮漸圓的過程。

據(jù)主辦方介紹,“園說Ⅶ”展覽共設有四個單元,構(gòu)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文物守護史詩。“舊宮新生”、“戰(zhàn)火征程”和“故園歸夢”三個單元在頤和園博物館展出,聚焦頤和園文物南遷北返的具體過程。第四單元“重訪南遷”則設在德和園扮戲樓,展現(xiàn)整個文物南遷北返的宏大歷史。

展廳整體氛圍仿照劇院舞臺,通過設置多層“幕布”,營造戲劇性與敘事感。展柜內(nèi)的文物猶如舞臺上的“主角”,在精心設計的光影效果中娓娓道來它們見證的歷史變遷。

博物館影壁區(qū)域生動還原了“1933文物裝車”的歷史場景:排子車、釘封木箱和人物雕塑重現(xiàn)了當年北平深夜搶運文物的緊張時刻。

展出現(xiàn)場 


背景墻上清晰標注著北京—上海—南京—重慶等關鍵遷徙節(jié)點,參觀者可以在此化身“文物押運員”,通過互動拍照體驗那段刻不容緩的歷史時刻。

背景墻上清晰標注著北京—上?!暇貞c等關鍵遷徙節(jié)點


策展團隊還精心制作了《重返南遷路》微紀錄片,鏡頭追隨他們探訪上海法租界倉庫舊址、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樂山安谷祠堂等文物南遷關鍵站點。

展柜中,清代郎窯紅觀音尊、清康熙年間青花礬紅海水龍紋盤、各類山子及顏色釉瓷器靜靜陳列,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鐫刻著守護者 “誓與國寶共存亡” 的誓言。

這些歷經(jīng)戰(zhàn)火洗禮的珍貴文物,如今安然陳列在展柜中,向觀眾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歷程。帶著孩子觀展的李女士感慨道:“看著這些歷經(jīng)劫難歸來的國寶,我和孩子都很受觸動,這些文物能保存下來太不容易了!”

據(jù)史料記載,參與南遷的頤和園文物共計2445件,另含《圖書集成》一部,計528函。上世紀50年代,北返回園文物共計368件,僅約占南遷之初文物總數(shù)的15%,以瓷器、玉器、青銅器為主,還包括部分家具陳設類文物。這批文物成為頤和園文物收藏的核心組成部分。

歷經(jīng)滄桑的文物靜靜訴說著歷史。當頤和園的鐘表重新擺動,當郎窯紅釉重現(xiàn)光彩,當年“人在文物在”的莊嚴承諾依然令人動容。

展覽將持續(xù)至11月16日。

展覽海報


(注:本文部分文圖資料據(jù)頤和園)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