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開幕式及主論壇在黃浦江畔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約500余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主題,通過開幕式、主論壇、5場平行分論壇及多項配套活動,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英國知名作家、評論家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主論壇上,以“全球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為題,認為以往中國學研究中心主要在西方,現(xiàn)在這一情況正在迅速改變。隨著世界試圖理解中國、與中國合作,并向中國學習,中國學正進入一個大發(fā)展的時代,而我們僅僅處于這一進程的開端。
中國學的角色、性質及其重要性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映射了中國自身的發(fā)展軌跡。二十年前,中國學的面貌截然不同。彼時,無論是中國國內還是國際學界,受中國發(fā)展階段所限,中國學研究相對集中于中國本身,且研究者主體多為漢學家。
隨著中國的崛起并日益成為全球性大國,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中國學以及對中國學的關注已然成為一種全球現(xiàn)象。當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科技創(chuàng)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務中成為關鍵角色時,中國學也變得愈發(fā)重要,并且日益呈現(xiàn)出跨學科融合的特征。
對于中國在這些乃至更多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即便不是中國研究領域的專家,也會產生濃厚興趣,并進行深入了解。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中國學也走向了全球。了解中國、掌握中國動態(tài),正日益成為不同學科全球專家的必備素質。
如果說以往中國以外的中國學研究中心主要在西方,那么這一情況正在迅速改變,且愈發(fā)式微。
隨著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交往日益深入,智利、巴西、馬來西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眾多發(fā)展中國家,都需要深入了解中國并與之建立聯(lián)系,無論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合作組織、四大全球倡議,還是對華貿易或中國投資。鑒于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生活在全球南方國家,且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全球南方如今已成為中國學發(fā)展的主要增長區(qū)域。在中國大學就讀的外國留學生,更多來自全球南方國家,而非美國或歐洲。
我們正見證中國學的全球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西方在中國學領域影響力的逐步去中心化。西方對華態(tài)度在發(fā)展中國家雖仍有影響,但已明顯減弱,因為全球南方國家與中國的互動日益頻繁,并因此基于親身經歷、知識積累和獨立研究形成自己的觀點,而越來越少依賴西方媒體的敘事。
社交媒體日益增長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尤為關鍵的人工智能技術,將對中國學產生深遠影響,正如它們已經在各個知識領域所展現(xiàn)的那樣。我們都熟悉“地球村”的概念,航空旅行、智能手機和即時通訊使世界緊密相連。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正見證“知識地球村”的誕生。如今,海量信息唾手可得,包括以往僅為專家和圖書館所壟斷的知識理論框架。專家的研究工作正在轉型,大學和研究中心也正處于深刻變革的初期階段。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會在此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國學面臨的一大核心難題,在于中西方之間的范式隔閡——即多數西方學者和專家認為,應通過西方的棱鏡來理解中國。歸根結底,他們試圖依據西方標準,以中國“西化”的程度來衡量中國在各個領域的表現(xiàn)。當然,以此標準衡量,中國永遠“不及格”。
中國不是西方,從來不是,也永遠不會是。研究的出發(fā)點只能是基于中國自身的國情來理解中國,而不是否認中國的特殊性及其深厚的歷史與當代差異性。在我看來,這仍然是西方知識界的主流態(tài)度,并體現(xiàn)在西方各國政府、政黨、媒體和大學的對華態(tài)度中。
這一點,或許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解釋西方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即中國總通不過西方的“測試”,認為它不是西方,從根本上就低人一等。這些態(tài)度根深蒂固,是西方兩個多世紀全球霸權地位的產物。西方持有單一的世界觀,且無法容忍差異:每個國家都必須走西方道路。這種心態(tài)已對西方造成嚴重損害,它意味著西方并不理解中國,其關于中國的預測幾乎總是錯誤的。
西方面臨的問題是,盡管他們一再否認,但中國持續(xù)崛起,在一個又一個領域超越西方,正成為現(xiàn)代性的新承載者。簡言之,中國正在取代西方。這種思維方式使西方在文化和智力上陷入貧瘠,它阻礙了西方去理解并學習其他文化與文明的邏輯、智慧、價值觀及其成就。
隨著世界試圖理解中國、與中國合作,并向中國學習,中國學正進入一個大發(fā)展的時代,而我們僅僅處于這一進程的開端。即便是在當下,中國輝煌的歷史、非凡的文化、高效的管理體系與傳統(tǒng),以及外交政策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充分理解??紤]到中國在相對近期之前一直與世界隔絕,這并不令人意外。了解中國的巨大渴求目前已經存在,在未來將更為強烈,這正是未來數十年中國學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