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魏晉風度呢?
先得說說魏晉是個什么樣的時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魏晉時代的名氣很大。那個時代,政權更迭頻繁,戰(zhàn)火連綿,離愁,太輕易的生離死別,讓人們意識到生命的短暫和可貴。所以當他們意識到生命的長度不可以增加時,他們只能選擇拓展生命的寬度。
這時節(jié),各種張揚的,個性的,怪誕的生命個體,被重視,被渲染,被接受。
在這里,我們的士大夫空靈而雋秀,在這里,我們的真名士放浪自風流。在這里,生命之花開的絢爛之極,光耀千古。
所以,美學家宗白華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人的覺醒’,魏晉人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世說新語》時代’。”由此,也誕生了書房菌今天講的魏晉風度。魯迅先生不輕易贊美古人,但他心儀魏晉風度。竹林七賢,是魏晉風度的一個縮影,而嵇康走在最前面,是風度中的風度。
- 2 -
公元262年一個艷陽高照的秋日,在洛陽東市的刑場上,人潮涌動,嵇康帶著刑具,面目懼色的款款走來。他長發(fā)披肩,身著一襲絲質的草綠色長袍,腳下是厚厚的的木屐,走動響聲清脆,平步生風。他昂首挺胸地站在了斷頭最高臺,俯望著底下黑壓壓的一片人群。
《晉書》上有記載,這天,圍觀的群眾超過一萬人,其中名士數百,官員數百,族人數百,太學生三千……
嵇喜也來到刑場的最前面為弟弟送行,嵇康看著哥哥懷抱著的那張古琴,又抬頭看了看日影,離午時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轉頭向行刑官員講道:“我想撫琴一曲!”這位官員也是久聞嵇康大名的,答道:“請便!”
只見嵇康端坐在斷頭高臺上,將兄長遞上的那張古琴放在膝上,然后左手抑揚,右手徘徊,神情肅然地彈奏了起來。琴曲淋漓,琴音絲毫不亂,激烈處高亢悲壯,抒情處婉轉低回,有學生聽得對天嚎啕大哭,圍觀的群眾受學生影響,紛紛揮淚、飲泣。一曲方罷,余音繚繞,嵇康彈得這首曲子叫《廣陵散》,《廣陵散》是當時的第一名曲,更是嵇康的絕活,沒人能超過他。
想到此,嵇康不由地長嘆了一聲,曰:“袁孝尼一直請求我教他彈奏此曲,我堅持沒有教給他?,F在看來,我所詮釋的《廣陵散》要絕跡了!”說完,竟引頸領死,碧血濺飛一地,年僅40歲……
- 3 -
嵇康,字叔夜,譙郡輊縣(今河南修武縣)人,生于公元223年(魏文帝四年)。他的父親叫嵇昭,曾任曹操部屬中下層官員,在軍中督辦軍糧,任職書侍御史。
嵇康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靠母親和兄長撫養(yǎng)長大。由于家世儒學,學風祖?zhèn)?,少年時代的他博覽群書,很早就讀了了老子莊子之書,對人則自稱以“老 、莊為師”。一個人讀過的書藏著他的氣質,嵇康從小就滲透了一股天成的自然,到了二十歲,出落的像“畫中人”一樣。
嵇康有多帥?
據古籍記載,“嵇康身高七尺八寸,而面目如玉,風姿秀美”。見到他的人都贊嘆地說他:“肅肅如松下吹過的風,高昂而從容?!本褪呛茸砹?,也被形容為“玉山之將崩”。完全達到了莊子“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絕對標準。但他最帥的不是儀表,而是思想。
嵇康不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24歲就寫下了《養(yǎng)生論》這樣的千古名篇。在25歲,娶了曹操之子曹林的孫女為妻。被朝廷任命為中散大夫。這乃是個閑職,可不用去上班。嵇康就在自家園子的一顆茂密的柳樹下,建了一個鐵匠鋪。嵇康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史稱他“性絕巧而好鍛”。炎炎夏日,他光著膀子,揮舞著大鐵錘,向燒紅的鋤具砸去,小小的鐵匠鋪里,火星飛濺,煙塵彌漫。
向秀則神情自若的在旁邊扯風箱鼓風,向秀是嵇康的迷弟,因研究莊子而結緣。兩人一起常在洛陽城“以鍛鐵為樂事,相對欣然,旁若無人”!他們不打兵器,專打農具,遇到周圍鄰居找他索要鐵器做家用的,他則不收錢財免費相送。
鄰居們感到很不好意思,有的就順便帶來雞和酒送給他。他非常高興的收下來,一定留下鄰居一同吃飯飲酒,敘親戚之情,享受田園之樂。嵇康是那個時代的大V,老白姓覺得他可親可敬,太學里的青年學生視他為偶像,朝廷大員也仰慕他,大書法家鐘繇的兒子鐘會,自幼博學多才,長大了做了司馬昭的大紅人,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和鄧艾一起滅掉蜀漢的那小子。一直視嵇康為偶像,崇拜得不得了。他寫了一篇很得意的論文《四本論》,想讓嵇康看,走到嵇康家卻不敢敲門,于是把文章從院子扔進去,轉身就跑了。
幾年后,鐘會再次前來拜見嵇康。這一回,他邀請了諸多社會名流助威。嵇康依舊舉著鐵錘敲打不止,向秀只顧埋頭鼓風箱。鐘會呆呆地站在原地,只聽蟬在叫,鐵被打得梆梆響。他終于撐不住了,轉身要走。
于是出現了歷史上那段著名對話:
嵇康徐徐的說:“你聽見什么跑過來了?你看見什么又要轉身走?”
鐘會不陰不陽的說:“我聽見我所聽見的,所以我來了,我看見我所看見的,所以我走了”。憤然而去的的鐘會懷恨在心,回去對司馬昭進讒言:嵇康是條臥龍,日后要掀大浪。您志在天下,須防著他…….
司馬昭點點頭:嗯,知道了!
- 4 -
過后不久,司馬昭對竹林七賢采取了分化政策,“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和阮籍,迫于司馬氏政治集團的壓力,先后“出仕”為官,以保全性命。嵇康則繼續(xù)采取不與當權者合作的態(tài)度,又返回家鄉(xiāng)山陽閑居起來。
嵇康上山采石藥,在長風中,往山頭一站,飄然逸清??巢竦娜擞龅?,驚呼為神仙下凡。大隱士孫登破例同他遨游。離別時,孫登說:“你性烈而才高,難以被現世所容!”真隱士王烈邀他一道入山中,將得到石頭的精髓飴糖,自己吃一半,余下一半給嵇康,輪到嵇康張嘴時,卻凝結為石頭。
又有一次,王烈與嵇康一同入山,王烈在石室中見一卷仙書,立即喊嵇康去取,而書就再也不見了。王烈于是感嘆道:“嵇康有求仙得道的志向,但沒有機遇,這是命?。 ?/p>
嵇康講求養(yǎng)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喜歡抱著琴隨便走到哪里吟詩歌唱,他喜歡到草野之間去游玩釣魚,他有時一月十五日不洗頭,不大悶養(yǎng),不能沐也。他懶散狂放自成一格,他認為人應順乎自然,“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如果你天性中有不能容忍的事情,那真是不能勉強去做的。
比如做官,他自言:“讓我直呆呆地正襟危坐,身不得動,腿不能搖,我受不了,”“讓我穿上官服,給長官作揖叩拜,我受不了”“讓我每天處理堆滿桌子的公文,我也受不了”“今生我最大的理想就在守著自己的簡室陋巷,與相知好友濁酒一杯,彈琴一曲,陳說平生!”
他深知,生命的尊嚴源于自由,唯獨擁有自由,才可能擁有善的人生。
- 5 -
對嵇康來說,真正從心靈重視的是朋友。山濤是嵇康的故交,他在京城擔任州府官吏的時候,遇到了阮籍,并把阮籍介紹給了嵇康,三人一見如故,很快成了形影不離的好基友。山濤的妻子韓氏對他們這種“契若金蘭”的關系感到驚奇,就好奇地問丈夫:“你現在每天連家都不回,與這兩人廝混在一起他們值得你如此深交?”
山濤感慨地說:“可以成為我知己的只有這兩個人?!边@更使韓氏好奇了,就想見識一下丈夫的兩位朋友。過了幾天,嵇康、阮籍來看望山濤,韓氏勸說山濤留他倆在家中住下,并準備了酒菜。
當晚,韓氏透過墻洞觀看3人飲酒、暢談,一直看到第二天早晨都不忍離去。事后,山濤問妻子對這兩位朋友的看法,韓氏感慨地說:“他兩太有才了!帥呆了!你比人家差遠了”山濤笑呵呵的承認。老婆認可,他跑竹林聚會的次數更勤了,三賢漸漸變成五賢、五賢發(fā)展到七賢。
史上最牛的文學組合——竹林七賢誕生了。
打頭的是嵇康,排在后面的是阮籍,接下來依次是山濤、向秀、阮咸、劉伶和王戎,七個不同尋常的男人走到一起,猶如八仙過海,各有風采。帥有帥的風度,丑有丑的能量,劉憐生的矮小丑陋,個頭一米五,跟嵇康站在一起,猶如王子和小丑的反差。
但他能量卻不小,一輩子活得魅力四射。劉伶好酒,喝到興上頭,在家里脫光衣服裸行,被一客人看見,客人說了他幾句,劉伶反駁道:“這屋子就是我的褲子,誰叫你鉆到我褲檔里來了?”客人一時無言以對。出去便同人講:劉憐他在家光屁股…
好事者偏要來他家看個究竟。他照裸不誤。他老婆覺得都是喝酒惹得禍,就勸他說:“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劉伶為騙老婆要酒喝,說:“我不能自禁,需要對鬼神發(fā)誓,你去拿些酒肉來祭諸神吧?!崩掀乓詾樗娴囊l(fā)誓戒酒,把酒肉準備好了。劉伶卻跪在神像前大聲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把酒肉都吃完了,復然大醉,真的是氣死老婆。
劉憐還有一絕招,學阮籍長嘯。長嘯在當時是種流行的玩法,史稱阮籍善長嘯,嘯聲清亮,幾里之外都能聽見。劉憐用足力氣,欲作震耳發(fā)聵的獅子吼,吼出來卻像狗聲,但還是樂此不疲的吼。王戎,山濤,嵇康也被劉憐感染,見面不說話,盯對方半天,長嘯一聲,狂笑一聲!嘯聲、清談聲、琴聲時常飄蕩在竹林上空。
嵇康可謂彈琴的大師,而阮咸號稱“神解”,對音樂的感知無人能及,這個軟咸,學叔父放浪,很有創(chuàng)造性。他在家里與族人共飲,大盆裝酒,幾條豬奔酒盆子而來,他和豬搶酒喝,鄰居看了大搖其頭。他也學叔父裸體喝酒。
幾百年后,李白對他們傾慕不已,寫詩說:“裸體青林中,露頂灑松風。”古人認為裸體很不道德,首先是不孝,司馬昭篡魏,卻亮出“孝”字大旗。諸賢偏偏與他作對,拆他的戲臺。阮籍居喪,臉上一點悲戚也沒有,兄弟們都在嚎啕大哭的時候,阮籍竟然在喝酒吃肉,朋友們前來吊唁,阮籍也不回禮。
嵇康帶著酒肉去奔喪,他視為知己。劉憐也是如此,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正在跟人下棋,下完了才去奔喪,在母親的遺體前,嚎啕大哭,當時就休克了。醒來后,就大口的吃肉喝酒,這在當時是大忌。當時,無論是官方制度還是民間習俗,居喪的日子萬不可沾酒肉。
劉憐其實是個大孝子,母親下葬,他吐了三公斤血。他和阮籍等人的人生觀是一樣的,他們這么做是對抗虛偽的禮教,而追求人性的本真、自然,追求生命的肆意酣暢。竹林很悠閑,他們三日一小聚會,五日以大聚,喝酒彈琴,快活似神仙??上е窳值暮脮r光不多了,司馬昭注意到了這群放誕目無禮教的名士,開始分化瓦解這個名噪一時的隱士小團體。
阮籍、山濤、王戎先后出去做官,其中山濤做的官最大,他當時擔任著一個很大的官職——尚書吏部郎,做著做著不想做了,要辭去,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絕交信給山濤。山濤字巨源,因此這封信名為《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是一封很長的信。寫得剛直峻切,噴薄而出,具有一股氣性其中有些話。嵇康平時不輕易發(fā)火。王戎曾說:“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但這封信嚴重觸犯了他的底線,山濤薦嵇康不是一次兩次了,而是好幾次,嵇康一忍再忍,終于發(fā)作了:“聽說您想讓我去接替您的官職,這事雖沒辦成,從中卻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許您這個廚師不好意思一個人屠宰下去了,拉一個祭師做墊背吧?……阮籍比我醇厚賢良,從不多嘴多舌,也還有禮法之士恨他;我這個人比不上他,慣于傲慢懶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歡快人快語;一旦做官,每天會招來多少麻煩事!……我如何立身處世,自己早已明確,即便是在走一條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來勉強我,則非把我推入溝壑不可!我剛死了母親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一些,真不知該說什么。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fā)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么做吧?我說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與您訣別?!?/p>
這封信很快在朝野傳開,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態(tài)度,而山濤,也許是好意,可他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第一:他不該向司馬昭舉薦,第二:他觸犯了嵇康的人格。
這在歷史上是一樁著名的公案,只要粗涉中國古典文學的人都躲不開它,它直接牽涉有骨氣的讀書人與政治的關系,魯迅講“非薄了湯武周孔”,在現時代是不要緊的,但在當時卻關系非小。湯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輔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堯舜,而堯舜是禪讓天下的。嵇康都說不好,那么,司馬氏篡位的時候,怎么辦才是好呢?他得罪司馬統治集團太多太多了,他孤憤狂傲讓小人丟盡顏面,也加速把自己推上斷頭臺。
- 6 -
但嵇康之傲,貴在他并非遠離人世,做事不關己的真隱士,而是敢于不顧自身的安危,剛腸疾惡,遇事便發(fā)。
嵇康有個至交好友叫呂安,呂安有個漂亮老婆叫徐氏,姿色出眾,萬里挑一。但呂安眼中嵇康的魅力遠遠大于嬌妻,他一天到晚往嵇康的竹林跑,空留徐氏一人在房中。哥哥呂巽垂涎弟媳美色,便尋機將弟媳灌醉奸污,事發(fā),呂安怒不可遏,想告發(fā)其兄,向嵇康征求意見,嵇康出面調解,好說歹說,勸合二人,兄弟還是兄弟,夫妻還是夫妻,呂巽表面接受,背地里向朝廷誣告呂安毆打老母。這罪名不小,呂安被抓走。呂巽亂倫,當屬大逆不道,可官府不拿呂巽,反拿呂安。
這中間有什么貓膩?原來鐘會十分寵信呂巽,便向司馬昭進言說呂安不孝。呂安被捕后,嵇康仗義執(zhí)言,三言五語抖出了事情的真相,但司馬昭卻下令將呂安流放到了邊陲。呂安到了荒涼的邊陲后,給遠方的嵇康寄了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憤恨和不滿:“顧影中原,憤氣云踴。猛志紛紜,….斯吾之鄙愿也。”
不料,這封慷慨激詞的私信落入了司馬昭之手。司馬昭看后大為不滿,又將呂安召回,打入死牢。此時,嵇康又站出來為呂安辯解,想要討回公道。對于真理,他看得太過峻切,所以無法容忍虛假;鐘會來到了司馬昭府中,進言道:“嵇康和呂安之流,言論放蕩,非議朝綱,為帝王者所不能容。恰好可以找個借口除掉,以正風氣?!?/p>
結果嵇康也被司馬昭關進了大牢,并下令以“謀反”的罪名與呂安一同斬首!
此消息一傳出,青年們激動了:三千太學生(當時最高學府稱太學)請求赦免嵇康;洛陽許昌的士子要和嵇康一起坐牢。司馬昭覺得好玩:秀才想造反?是時候讓你們看看,是你們的筆桿子厲害,還是我的屠刀厲害!
司馬昭提早了嵇康呂安的行刑時間。朝廷有人給嵇康求情。讓他寫一封檢討書,保證以后不亂將,他就有出獄的可能,獄卒輕探他的口風,他一言不發(fā),獄卒議論說:這人一根筋,只會寫絕交書,不會寫檢討書。嵇康寫《憂憤書》。有記載說:他夜里睡得香甜。
- 7 -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的一個秋日,這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從大獄押到刑場。刑場在洛陽東市,地下一片山呼海嘯,刑場上的嵇康抬起頭來,瞇著眼睛看了看太陽,便對身旁的官員說:“行刑的時間還沒到,我彈一個曲子吧?!?/p>
琴很快取來了,在刑場高臺上安放妥當,神情自若地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屠刀在向他逼近,鋪天蓋地的琴聲在刑場飄蕩。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激動人心的場景。這是一種雖九死而不悔的名士氣度,是以高潔的情操來蔑視權貴的浩然正氣。
魏晉以前與魏晉以后的無數時代,再沒有一個如嵇康般飽滿、健全的生命,在這個局促的世界上從容地展現。
后記
山陽嵇康家的竹林仍然在,但諸賢卻散了,阮籍居住在洛陽,常與向秀結伴去竹林憑吊,竹林靜靜的,他一個人對著風長嘯,聲音凄清哀婉,在一旁的向秀聽后淚如雨下。
當年的那顆柳樹還在,往事歷歷在目:嵇康打鐵,他鼓風……他寫下了著名的《思舊賦》,剛開頭,卻忽然結了尾。
魯迅說:他年輕不懂向秀為何這么寫,但后來他懂了,人間多少事,欲說還休。人不言,竹林深處的風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