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不合理的行為》:一位用文字洞穿黑暗的攝影師

我是攝影師,不是藝術家,不是詩人。凌駕于攝影之上的,最該具備的品質是油然而生的責任感,也讓我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我生來的使命。

本文摘自《不合理的行為》,[英]唐·麥卡林著,李文吉,施昀佑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關于相機

我決定了,比起一對獅子皮非洲鼓,相機是我的畢生積蓄——30英鎊——更好的歸宿。就這樣,我成了一臺全新祿來的主人。那是臺雙反相機,拍照時掛在胸前,往下看取景。當時我還不知道這也是1930年代偉大攝影師比爾·布蘭特與布拉塞使用的相機。

我回到芬斯伯里時手頭已經沒錢了。我想這東西似乎沒什么用途,也想不出來要拿它來干嘛,所以拿祿來當了5英鎊。

我母親有一天問我:“那臺可愛的照相機跑哪去了?”我說了,她回道:“真糟糕。”然后走出門,用自己的錢把相機贖回來。她這大方的舉動改變了我的生命,非常戲劇性。

關于照片

有人說我的照片洗得太暗。這種經驗怎么能用明亮的感覺傳達?然而我自問,我所有的觀看與探究,能為這些人(或是任何人)做些什么?當槍聲接近我的時候,我有多少次想到,就這樣嗎?就是今天嗎?我這一生,是怎么過的???

我花了無數時間待在暗房,整理我那六萬多張底片和五千多張照片。在那里,我覺得很安全。我通常聽著巴赫和貝多芬,古典樂的旋律令人平靜。然而,整理檔案柜總帶著風險,我會撞見鬼魂。他們有時會就這么突然出現。我看著他們,仿佛看著《西線無戰(zhàn)事》一書中在薄霧中行軍的人們。我認識的亡者會從霧中現身,走到我身邊。我的朋友和同事,尼克·托馬林,戴維·布倫迪,戴維·荷頓和吉勒·卡龍,還有那個脆弱的比亞法拉白化癥男孩。那些我熟知且永遠無法忘記的毀滅、荒蕪與死亡的景象。在那樣的時刻,我無法不渴望在我的檔案中看到更多令人愉快的畫面,或至少能減輕恐懼。

關于攝影

戰(zhàn)火中,你常會以為明天就輪到你,你將會成為躺在地上仰望群星的那個人。一個人以一個姿勢躺著不動,瞪著星星,卻沒在看,確實很詭異。記得有一回我走在巡邏隊里,忽然槍聲大作,射死我前方的兩個人。我趴下找掩護,嘴巴埋進土里,照相機沾滿泥沙。我在那里躺了20分鐘,動也不動,生命中的一切在腦中飛過。在這種時刻,當你面前和身后的人都死了,你會有一種強烈到無法抵擋的感覺:他們都是替你死的。

-“你覺得你拍這些慘烈的照片,有改變世人的想法嗎?”

-“說實話,我覺得沒有。我拍了16年的戰(zhàn)爭題材,最終幻想破滅了?!?

-“你有想過過安逸的人生,拍穿內衣的女人,日賺500鎊這種生活嗎?或者拍內衣都不穿的?”

-“我大概會心臟病發(fā)?!?/P>

我是攝影師,不是藝術家,不是詩人。凌駕于攝影之上的,最該具備的品質是油然而生的責任感,也讓我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這是我生來的使命。

作品簡介:

《不合理的行為》:一位用文字洞穿黑暗的攝影師

[英]唐·麥卡林著,李文吉,施昀佑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本書是世界著名戰(zhàn)地攝影師唐·麥卡林的自傳時隔25年首度增訂重版。書中,麥卡林回憶少時生活,生于紛飛戰(zhàn)火,長于叢林街頭。攝影發(fā)掘其天賦,成為安身立命。卸下戎裝,他攜相機深入生死前線,幾乎經歷了二十世紀下半葉所有的戰(zhàn)爭與重要地區(qū)沖突。

作為同羅伯特•卡帕、拉里•伯羅斯齊名的戰(zhàn)地攝影師,麥卡林并未“實現”戰(zhàn)地攝影師的理想——將生命獻給事業(yè)。他的作品在給自己帶來聲望的同時,也成為其拷問世間荒謬,洞穿人性黑暗的工具。檔案柜中的底片如同孤魂,不斷攪動著他的思緒。

增訂版補充了作者晚年深入蘇丹、敘利亞戰(zhàn)場,追蹤“ISIS”的經歷,以及私密的家庭生活。全書更新了40余張攝影作品,包括麥卡林親友的照片和新創(chuàng)作的英格蘭鄉(xiāng)村風景照。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