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游食在明代京城

假如要在明代做一個自由民(游食),該去哪里呢?毫無疑問,你應該去北京。?!氨鄙蠌V深”的今天,在明代由北京城一城擔當。

假如要在明代做一個自由民(游食),該去哪里呢?毫無疑問,你應該去北京。“北上廣深”的今天,在明代由北京城一城擔當。所以帝都表示壓力很大,為這些流動人口的到來,幾分歡喜幾分憂。歡喜的是,看看明代小說、戲曲之類就知道,在京城生活,服務業(yè)很發(fā)達,賣什么的都有,賣飲食當然是基本了,還有賣水、賣冰、賣花等等,各種外賣APP在手,便利得很。

游食在明代京城

憂的部分,就是京城的糧食是由漕運定額的,南糧北運,投入的是整個國家的財力,它的首要任務,是維持政府的運轉(zhuǎn),并提供邊防的糧餉。我們看畢自嚴寫于崇禎年間的《度支奏議》,發(fā)現(xiàn)明代京城的糧價,至少五六十年來沒有大的波動。這就是京城的福利,而這種福利,是維護政府機構(gòu)運轉(zhuǎn)之外,順帶惠澤給居民的,游食們的加入,未免要打破平衡。好年成倒也罷了,萬一運河某處淤積,乃至地方災荒,糧價必受影響,而京城平抑的糧價,顯然是需要政府補貼的。這筆賬其實也好算,就是糧食豐足時,有你們也挺好、挺方便的。但某年歉收,資源不夠,就確實感到肉疼加頭疼。肉疼是無端的外來人口享受了政府優(yōu)惠,頭疼是荒年難免多事,市面上米價波動,流動人口又往往是貧困人口的重合,管理容易混亂。

士、農(nóng)、工、商的四民劃分,使得身份、職業(yè)與戶籍綁定在一起,郡縣就成了一個大的國營單位,變動小,管理就不那么費事,會計方便統(tǒng)計要上繳的賦稅,要派活時,也可以找到人。這就好比“體制內(nèi)”,再苦再難,活下去,就有你的身份。但不在體制內(nèi)混的人也很多,大多是因為混不下去了。比如明代的蘇州、松江二府,賦稅太重,活不下去,他就炒了單位魷魚,離開家鄉(xiāng),逃掉賦稅,自謀出路去了。各地這樣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也很多,進城謀生,成為手藝人、服務業(yè)從業(yè)者,或依托僧、道謀食。這類人,被稱為“游食者”、“游食人”。

“游食”這個標簽,意味著他從此游走于社會邊緣,是要被人看不起的,且面臨著時時被驅(qū)趕的命運。《西游記》里,烏雞國太子就當面說唐三藏:“和尚是游手游食、削發(fā)逆君之徒?!泵鞔颉逗蜕邢律健防?,小和尚委屈地說:我明明在山上開荒自食其力,可人們還是說我們和尚游手游食。也經(jīng)常有官員建言,要“清僧道以杜游食”,主要是經(jīng)濟體量太小,怕不生產(chǎn)的人口太多。明太祖定律:“申明天下,四民各守其業(yè),不許游食?!保ā痘拭魍o》)并規(guī)定對游食者要重罰,使之歸農(nóng)。

儒家官員中,對貧弱者有同情之心的占大多數(shù)。一則他們大多出身寒素,靠科舉晉身仕途,對底層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與同情。二是他們從小受孔孟之教,既有“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又有“惻隱之心”的認同,所以對于游食,他們一般不會粗暴驅(qū)逐。比如萬歷時的首輔申時行,就是這種溫和派作風,他寫信給福建巡撫指導工作:“游食之徒持齋聚會,此當解散禁戢,概謂之妖言叛逆,則冤矣?!保ā顿n閑堂集·答沈練城巡撫》)就算是聚在一起的流民,他也不建議用過于峻急的手段,不要聚眾生亂就好。

游食們?yōu)槭裁聪矚g去北京?且看嘉靖三十一年九月某天,嘉靖帝與嚴嵩有這么一段對話:

嘉靖:來了那么多人,沒有吃的怎么辦?嚴嵩:饑民來了不少,京城米價天天漲,只有將太倉糧拔出十萬石,平價糶賣了,皇上您看怎么樣?嘉靖:我也這么想。但有些人恐怕走不到京城,就餓死在路上了,有什么應對措施嗎?嚴嵩:已經(jīng)吩咐下去了,由五城御史帶領(lǐng)各司官役,沿途查看,有餓死的,就好生掩埋。那些身無分文,平價糧也買不起的,也不能看著餓死,就由十萬石中,分出二萬石來救濟。再著錦衣衛(wèi)嚴加把關(guān),不讓平價糧落到奸商手里,保證市面米價平穩(wěn)。嘉靖:甚好,我也是這么想的(據(jù)《皇明從信錄》)。

這對話顯然與二人“不理朝政”、“奸臣”的形象對不上號,是的,他們其實一個精明,一個能干,歷史與人物,總有多面性。饑民當然不等于“游食”,但我想說的是,只要國家還沒破產(chǎn),京城還是安全之地,那里有儲糧,即使因天災而導致米價飛升,還有政府出來平衡調(diào)節(jié),比如嚴嵩主張的平價糧,都是可行的權(quán)宜之計。所以,饑民與游食,都愛往京城走,用腳投票,總有它的合理性。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里寫:“那王爺兩手擦了淚眼說,那無恥畜生不知死的往那里去了,北京城街上最多游食光棍,偶與畜生面龐廝像,假充畜生來家哄騙我財物?!钡敲炊嘤问痴?,除了從事正當職業(yè)之外,難免有雞鳴狗盜、偷奸?;?,帶來社會隱患,造成管理困難。所以驅(qū)逐“游食”的運動,往往出于治安考慮,經(jīng)濟問題只是因素之一。

正德三年,劉瑾發(fā)動了一次驅(qū)逐“游食”運動,鬧得沸反盈天,差點激起民變。當時已有東、西廠,由錦衣衛(wèi)谷大用管理,劉瑾為了分權(quán),又另設內(nèi)廠,監(jiān)視城中官員外,還管上了流動人口:“市井游食無業(yè)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千余人集于城外東郊,持白挺劫人,聲言自分必死,欲甘心刺瑾。瑾懼,乃復之?!保ā稄m山堂別集·中官考》)

我查來找去,各種文獻中也沒說劉瑾為什么要這么干。酒保、磨工、賣水的,雖說是“游食”,但一不嘯聚,二不偷搶,還能自謀生路,在城市的服務業(yè)、小作坊中從事底層工作。正德三年也沒有出現(xiàn)大的饑荒,京城內(nèi)并無大量饑民涌入。而且,他又不是順天知府,沒有平抑糧價,控制人口等方面的管理壓力。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只能從記載這條文獻的上下文找。

史料、筆記都說劉瑾這是“矯旨”辦事,同時辦的還有這幾件事:下令寡婦都要嫁人,有死亡而未下葬的人家,要立刻火化焚棄。推測一下緣由,讓寡婦嫁人,或許是認為,既讓男人多了配偶,又能提高生育率,增加社會生產(chǎn)力,有益社會。死人立刻焚化的條例,或許是為了移風易俗,因為當時有一種風氣,因費用太過,或風水揀擇等原因,好多人家不辦葬禮,厝棺寺、庵等處,竟有幾十年未下葬者,說起來,也是一種陋習。又或許跟寡婦那條理由一樣,沒用的要處理,有用的要利用。幾件事聯(lián)起來看,劉瑾應該是整齊劃一事物的癖好者,“有用論”的先驅(qū)??上?,離開國營廠的游食們本來就不聽話,劉瑾的京城整治運動以失敗告終,還被王世貞們記了一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