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中”字既是價值判斷上的善良,也是事實判斷上的真實,而動態(tài)的“中”,又帶有美的意蘊?!坝埂弊忠灿腥龑右馑?。宋人將之解讀為“用”,是符合戰(zhàn)國時期儒道兩家思想的。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人最基本的價值觀、方法論。時至今日,它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粋€概念。但是,正如黑格爾所說,“熟知不等于真知”,中庸的內(nèi)涵意蘊仍有待我們深入探究。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龐樸,中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化史家、哲學史家,山東大學終身教授。畢生致力于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簡帛方面的研究。

“中”的三層涵義:真,善,美

在字源學上,“中”與“庸”各自有著怎樣的意義呢?對此,我沒有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學術(shù)界迄今也沒有達成共識。

甲骨文的“中”宇,與現(xiàn)代漢語的“申”字,在字形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甲骨文里,“中”字寫作中。有時在圖形的上方添加幾面小旗,有時又在圖形的下方添加幾面小旗。學界對此大體上有三種解釋。其中最簡單的一種觀點認為,這個符號其實就是在圓圈的正中間劃一條線,以此來表示“中”。圖形中的小旗是裝飾性符號,即所謂的“飾筆”?!帮椆P”是甲骨文、金文中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古人也有對美的追求。當某個字筆畫過少、空白太多時,他們往往會添加一些裝飾性的筆畫,使其顯得嚴整好看。比如“從人從二”的“仁”字。起初,“二”就是飾筆。

與這種看法相比,第二種解釋就復(fù)雜一些。它認為,這個符號表示的是某種類似于“敖包”的東西。大家知道,在內(nèi)蒙古、西藏等地,人們聚會的中心被稱為敖包。其結(jié)構(gòu)就是在石堆上面插若干旗子。每當集會的時候,人們就聚攏在“敖包”周圍,以它為中心舉行各種活動,而“中”字就象此之形。

第三種解釋較為有趣,與一種叫作“投壺”的古代游戲有關(guān)。游戲中用到的器具是某種類似于壺的口窄肚圓的金屬器皿。具體規(guī)則是:人們與壺隔開一定距離,手拿箭支往里面投;如果恰好投人器皿中,就會高喊一聲“中”。甲骨文的“中”字,圓圈代表壺,中間的線是指投中的箭支,上下的小旗表示未投中的箭支。整個圖形是用投中的箭支表示不偏不倚的意思。既然這三種解釋都認為“中”表示不偏不倚的意思,我們也就不妨接受下來,不必深究哪種更為合理了。

但是,用作“中庸”的“中”字,含義要更為復(fù)雜深刻,大抵有“真”、“善”、“美”三層意思。就價值判斷而言,它可以釋作“善”。許多早期文獻都是在這個層面上使用“中”字的。《尚書·盤庚》篇說:“汝分酞念以相從,各設(shè)中于乃心?!北P庚是商朝的一位君主,他在遷都前向臣民發(fā)表的講話,就是所謂的《盤庚》篇?!叭攴痔钜韵鄰摹?,你們應(yīng)當遵守我制定的規(guī)范,“各設(shè)中于乃心”,各自在內(nèi)心深處建立起善的觀念。也就是說,你們應(yīng)該端正態(tài)度,跟隨我遷都,我會為你們安排很好的生活。這里的“中”不是幾何學意義上的“中”,而是倫理學意義上的“中”,意思是“善”。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可見,早在商代,“中”字就作“善”來使用了?!渡袝ぞ坪啤吩唬骸盃柨擞烙^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薄毒坪啤肥侵芄珜ζ渲蹲涌凳宓挠栒]。引文的意思是:你如果能夠時常反省自己,就能夠切實踐履中德,你若能夠切實踐履中德,也就能夠保有自己的職位,享受相應(yīng)的待遇。這里的“中”,不是指不偏不倚地位于中間,而是一個與德性相關(guān)的概念,帶有“善”的意味。金文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青銅器銘文中,“從中”、“中德”、“中心”等詞匯都昭示了“中”的價值意義“善”。西周的牧簋銘文所說的“不中不刑”則是就刑罰而言。意思是說,如果法官不公正,就不應(yīng)當對犯人施用刑罰。這說明,“尚中”的道德觀念,已經(jīng)影響到司法領(lǐng)域。

“中”不僅是價值判斷上的善,也是認知判斷上的真?!墩撜Z·微子》記載說:(孔子)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孔子認為,柳下惠、少連二人,雖然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份,但其言辭卻符合倫理規(guī)則,行為也經(jīng)過深思熟慮;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但卻能夠潔身自好,離開官位也算是符合權(quán)宜之道。這里的四個“中”字都作“符合”講。古代學者認為,事物的真實存在就是其價值層面上應(yīng)當具有的形態(tài)。因此,對他們而言,價值判斷與認知判斷之間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所以,符合倫理規(guī)則,既是真,也是善。

“中”字的第三層意思是“美”。前兩種理解是就靜態(tài)而言。倘若從動態(tài)上講,“中”就是體現(xiàn)了美的“和”。所謂“和”,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某種和諧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相對于原來的事物,可以被稱作“和”。“和”就是一種美。古人曾經(jīng)用烹飪來詮釋和,有“和如羹焉”的說法。廚師用各種原料、調(diào)料,按照一定的步驟,精心烹制出一道菜肴。這盤菜實際上就是那些原料、調(diào)料所呈現(xiàn)出的“和”的狀態(tài),我們稱之為“美味”。音樂也是如此。美妙的音樂之所以悅耳動聽,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能夠?qū)⑶鍧?、快饅、高低諸元素完美地協(xié)調(diào)起來,達到“和”的狀態(tài)。古文中的“和”一般寫作龢。這個字由表音和表義的兩部分組成。表義的這部分看起來很像蘆笙或編蕭。大家知道,在樂器中,不管是蘆笙,還是編蕭,都由許多竹管組成。古人造字時,用樂器的形象指代音樂,進而以音樂表現(xiàn)“和”的狀態(tài)。因此,從字源學上講,動態(tài)的“中”,有“美”的涵義。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庸”的三層涵義:用,平常,大常

中庸的“庸”字也有三層意思。與“中”字相比,“庸”的三層意義更為復(fù)雜。

“庸”的第一層意思就是“用”?!坝拐?,用也”。宋人的注解基本符合“庸”字的初始意義。戰(zhàn)國時期的儒道兩家,也大都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庸”字?!吨杏埂酚涊d:“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所謂“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意思是說,人們對同一件事情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他們各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都有其合理之處。舜的智慧就在于,他吸取了兩方的優(yōu)點,既不偏重這方,也不廢棄另一方,將“中”運用于民。

實際上,“中庸”就是引文中的“用其中”。“用”與“庸”在古漢語中是互通的。《莊子·齊物論》說:“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莊子也談到“庸也者,用也”。需要說明的是,莊子的“庸”不同于一般的“用”。它是不用之用,或者說是大用。在道家看來,一般的“用”乃是師心自用,即,用某種成心去看問題。與自己的成心相一致就加以肯定,與自己的成心不合者則徹底否定。所謂“成心”,就是思維中有某種固定的標準、格式,并以之改造他人、他物,使之符合主體的要求。道家認為,“成心”沒有任何積極作用。所以,他們的種種修養(yǎng)訓練,都是為了消除“成心”。只有清除“成心”,人的內(nèi)心才能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此時,“不用之大用”方才得以成立。人們就會按照事物本有的屬性去認識它,而不是將自我意識強加于外物??傊?,戰(zhàn)國時期的儒道兩家都在“用”這層意思上使用“庸”字。

“庸”字的第二層意思是“?!?。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迸c“變”是兩個對立的范疇?!俺!本褪悄撤N不變的、客觀存在的法則。在這個意思上,“庸”字又可以被分作兩層來理解:一層是“平?!?,另一層是“大?!薄T诘兰椅墨I中,“大?!币脖环Q為“常道”?!独献印啡眨骸暗揽傻溃浅5?。”可以言說的事物僅僅是相對的存在,而“常道”是絕對的存在,是不可言說的。任何絕對的存在,一旦用語言表述出來,就失去其絕對性,而淪為相對的概念。比如,“白”這個概念與“黑”相對;“大”這個概念則與“小”相對?!独献印匪频摹俺5馈?,強調(diào)的是“?!钡慕^對義。在漢語中,“?!币沧鳌捌匠!敝v。所謂“平常”就是普普通通,沒什么特殊之處。將“庸”釋作“平?!?,看似與“大常”的義項相矛盾。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國哲學認為,絕對的存在往往顯現(xiàn)為平常的形態(tài)。郭店竹簡《成之聞之》篇說:“天降大常,以理人倫?!鄙咸熨x予人某種絕對的法則,人們用它來處理各種社會關(guān)系。這種絕對的法則之所以被稱為“大?!?,是因為它是恒久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適用于萬事萬物的。但就其實用性而言,作為絕對存在的“大?!庇质恰捌匠!钡模蛘哒f,“大常”的存在形態(tài)就是“平?!?。因此,“中庸”的“庸”字同時具有“大?!薄ⅰ捌匠!眱蓪雍x。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中庸》里所說的“極高明而道中庸”,集中體現(xiàn)了“大常”與“平?!钡慕y(tǒng)一性。下面,我們在《中庸》的語境下來分析這則文字?!吨杏埂吩唬骸捌埐恢恋?,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笔裁匆馑寄??“茍非至德,至道不凝焉”。天道悠久、高明、博厚,作為絕對的存在,它創(chuàng)造并養(yǎng)育了萬事萬物。人的德性修養(yǎng)如果達到最高境界,就能夠“與天地同其德”,同天道一樣創(chuàng)造、哺育萬物。此時,天道就凝聚于個人。也就是說,只有那些擁有“至德”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并了解“至道”,并有所作為。所謂“至德”,并非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過人的道德實踐逐步實現(xiàn)的。

那么,人怎樣才能達到這種最高境界呢?《中庸》說:“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如果希望探知天道,就必須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必須在文中列舉的諸多方面進行切實的努力。這里,我們著重講講“極高明而道中庸”這句話。“高明”是指某種境界?!皹O”是動詞,素示想要達到某種極致。“中庸”是指日常的應(yīng)事接物?!暗馈弊质且詣佑梅ǎ阅撤N東西為道路,或者說以某種東西為方法?!爸杏埂钡摹坝埂弊衷谶@里作“平?!敝v,與“高明”相對。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說,如界想達到最為高明的境界,就應(yīng)當在最為平常的待人接物中踐履道德法則。

為了更好地理解“極高明而道中庸”,我們有必要講解一下“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兩句。先看“尊德性而道問學”。在性善論的前提下,“德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本心,但是如果不加以涵養(yǎng),就會被遮蔽?!皢枌W”也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加以施展,就只能是某種潛在的可能性。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就是說學者應(yīng)當尊重自己的本心,并加以涵養(yǎng)、凸顯,與此同時,還要在“問學”的道路上進行切實努力,二者應(yīng)該相輔相成,而不是有所偏廢。再來看“致廣大而盡精微”。“致廣大”,如就人的認知活動而言,是說盡可能認識更多的事物;如就人的道德行為而言,是指盡可能成就更多的事物?!氨M精微”如就人的認知活動而言,表示盡可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如就人的道德行為而言,表示盡可能細致周密地成就事物。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就是要求學者同時兼顧上述兩方面,不可有所偏廢。

在解釋完“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之后,我們再來審視“極高明而道中庸”。請大家注意這三句話在語法上的相似?!暗滦浴迸c“問學”相對,是兩種不同的天賦能力,雖然有所不同,但并非截然對立。學者完全可以通過“尊德性”來規(guī)定“道問學”的用途,用“道問學”來實現(xiàn)“尊德性”的目的,二者殊途同歸?!皬V大”與“精微”相對,是指行為主體的兩種不同努力方向,雖有差別,但是“致廣大”有助于“盡精微”,“盡精微”推動了“致廣大”,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皹O高明而道中庸”也可以如此理解。“高明”與“中庸”相對,是行為主體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就人的修養(yǎng)歷程而言,“高明”的境界需要通過“中庸”的道路來達到;而所謂“中庸”的日常應(yīng)對恰恰體現(xiàn)了“高明”之處。如果說這則文字中的“高明”是就“大?!倍?,“中庸”是就“平?!倍裕敲醋鳛樵摃黝}的“中庸”則將二者集于一身。

中庸:古代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中庸”的“庸”字有“大?!?、“平?!眱蓪右馑迹罢呤墙^對的存在,后者則是普通形態(tài),二者密不可分。這一點在孔子的言論中也有體現(xiàn),但前代學者卻很少注意?!墩撜Z》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這里的“其至矣乎”,既可以作為感嘆句,從正面理解;又可以作為反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詮釋。我們先來看看它作為感嘆句的涵義?!爸杏埂蹦耸侨松淖罡呔辰?。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社會風氣的敗壞,普通人己經(jīng)很少能夠達到此種境界了。這里的“庸”字作“大常”解。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反問句的意思?!爸杏埂彪y道是不可企及的人生境界么?它原本是很普通、很平常的道理。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社會風氣的敗壞,普通民眾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夠領(lǐng)悟并掌握這個道理了。此處的“庸”是“平?!敝x。顯而易見,這兩種解讀都說得通。

大家知道,成德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問題,“由凡入圣”是儒家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為了說明道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就必須顯示“凡”與“圣”在人生境界上的層次差異,否則,道德修養(yǎng)就會淪為可有可無的擺設(shè)?!坝埂钡摹按蟪!敝x即由此確立。同時,為了說明道德修養(yǎng)的充分性,就必須強調(diào)“凡”與“圣”兩種境界的相通性,否則,人們踐履道德的信心就會動搖?!坝埂弊值摹捌匠!敝x由此而出??傊?,在人格修養(yǎng)的過程中,“凡”與“圣”既存在差異,又是相通的。庸字的“大?!迸c“平?!眱蓚€義項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統(tǒng)一。而這一過程的結(jié)果,也反映了“大?!迸c“平?!钡慕y(tǒng)一。儒家思想肯定現(xiàn)實世界,肯定現(xiàn)實世界的道德意蘊。儒者追求“高明”的人生境界。其實,“高明”的境界只不過意味著更好地處理日常事物,而不是否定生活瑣事,更不是逃離現(xiàn)實的糾纏。因此,對于“圣人”而言,“大?!迸c“平?!笔墙y(tǒng)一的。

上面,我們主要探討了“中”、“庸”二字各自的三層涵義?!爸小弊旨仁莾r值判斷上的善良,也是事實判斷上的真實,而動態(tài)的“中”,又帶有美的意蘊?!坝埂弊忠灿腥龑右馑?。宋人將之解讀為“用”,是符合戰(zhàn)國時期儒道兩家思想的。我重點講解了“庸”字的“大?!迸c“平?!眱闪x,并強調(diào)了二者的統(tǒng)一?!爸杏怪馈毙枰ㄟ^一定的形式才能表現(xiàn)出來。所以,通過研究其形式,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所謂形式,就是邏輯上可能的思維狀態(tài)。中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對立統(tǒng)一起來。這也是辯證法的實質(zhì)。辯證法是什么?把那些常人看來是對立的、不可調(diào)和的東西,統(tǒng)一在一起,并指出它們統(tǒng)一的條件、統(tǒng)一的狀態(tài),說明統(tǒng)一的原因,這就是辯證法。實際上,“中庸之道”就是這樣一種思想。

原文載于《前線》,有刪節(jié)。

清心悅讀

橫山書院

秉承傳統(tǒng) 契合當代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