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黎到北京,超過8000公里的距離被文字書寫的空間承載。中法兩國當代女性在宏大歷史背景下的細膩心理、生存困境與文學狹路相逢——在一場主題為“當代女性面臨的誘惑、困境與突圍”的文學對談活動中,法國龔古爾獎獲獎作家蕾拉·斯利瑪尼與中國當代作家張悅然用思想給讀者帶來了一場文化饕餮盛宴。
本次對話以中西方兩位作家筆下的保姆形象談起,探討當代女性面臨的問題,以及作家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文學表達。法國女作家蕾拉·斯利瑪尼以一部《溫柔之歌》獲得法國久負盛名的文學獎——龔古爾獎,正如蕾拉的《溫柔之歌》從結局起筆,本次文學沙龍也直面對當代女性生活現狀,從“困境”逐漸構建文學幫助女性突圍的語境;《溫柔之歌》的靈感源于一起真實的保姆殺人事件。
而作家張悅然在中短篇小說集《我循著火光而來》中,也以保姆為元素對這一話題進行了不同的解構和表達。兩部作品均獲得了文學評論界及讀者的極高評價,并因此雙雙入圍第二屆京東文學獎。
我循著火光而來 遇見溫柔之歌
《溫柔之歌》中文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于2017年8月推出,入圍了本屆“年度京東文學獎-國際作家作品”。小說圍繞一位保姆和雇主家庭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展開:米莉亞姆生育兩個孩子之后,再也無法忍受平庸而瑣碎的家庭主婦生活,她和丈夫保羅決定雇傭一個保姆,路易絲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生活。隨著相互依賴的加深,隔閡與悲劇也在緩緩發(fā)酵……
《溫柔之歌》深刻揭示了女性生存的艱辛、小人物的命運、愛與教育觀念、支配關系與金錢關系。浙江文藝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兼上海分社社長曹元勇先生在向第二屆京東文學獎推薦《溫柔之歌》時更表示,蕾拉·斯利瑪尼是一位80后天才女作家,她對現代社會中女性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和文學表現力。
本書譯者、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主任袁筱一就《溫柔之歌》分享道,文學小說其實不提供解決的方案,但是小說可以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或者說可以讓我們思考,可以改變我們。但真正的理解都應該交給讀者,這也是文學最大的美麗所在,因為它永遠有無窮的解。
與《溫柔之歌》相呼應,中國當代作家張悅然筆下的保姆別有不同際遇:一對同居多年的情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同一天離家出走,留下保姆小菊面對的一只貓和一個空房子。小菊從他們的離開里獲得了啟示,開始審視自己的處境,并試圖掙脫束縛,選擇不一樣人生。然而不久后,一場地震的發(fā)生,又把小菊拉回到原來的生活……
評論家楊慶祥就此指出,蕾拉與張悅然的創(chuàng)作歷史語境是有區(qū)別的,階層固化導致了路易斯在法國無路可走,但是他認為愛的主題更為重要,“愛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觀念,真正用愛這個行為去進入他者或者進入自我來重塑自我,重塑他人,這個時候可能才會看到那個微光”。
文學綻放別樣魅力 一個新時代已經到來
從小說回歸現實,從文字折返現場,或許親臨沙龍討論的讀者,以及包括蕾拉、張悅然在內的活動參與者本身也是本次主題的另一層隱喻——文學不提供解決方案,但它能讓我們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藉由文學,有人循著火光而來,她沒有變成路易斯而是選擇成為一位虔誠的讀者,她的內心回蕩起溫柔之歌,卻也能靜靜伴隨咖啡香聽張悅然和蕾拉的內心分享。
袁筱一感慨道,“這是真正的年輕一代的作家、批評家,包括看到現場這么多有著非常年輕面孔的讀者,我甚至感到一個文學的新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確信如此,因為全民閱讀時代也已悄然開啟。
全民閱讀時代,第二屆京東文學獎再次啟動。除了此次對談的蕾拉·斯利瑪尼和張悅然的新作雙雙入圍,本屆文學獎還囊括了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東野圭吾的《秘密》、著名作家鐵凝的《飛行釀酒師》、著名作家王安憶的《紅豆生南國》、著名作家馮唐的《搜神記》以及著名華裔女作家嚴歌苓《芳華》和日本魔幻小說超級霸主夢枕貘《妖貓傳》等在內的百部優(yōu)秀作品。莫言、周國平、蘇童、吳曉波、鞠萍、史航、馬伯庸、趙立新、姬十三等30位評委將針對入圍作品與網友一道展開評選。
同時,易中天、梁曉聲、嚴歌苓、馬伯庸、張悅然、韓松、梁鴻、雙雪濤、劉同等作家還特別為文學獎發(fā)聲,與更多的人一起助力全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