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1970年代末,上海華山中學老校長陳平開始籌備美術班,1980年,華山中學終于首先在高中階段創(chuàng)辦美術班,并開始與企業(yè)聯合辦學的探索。

“華山美?!痹谏虾V械让佬g教育界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一后來易名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的學校幾乎一直伴隨與見證著改革開放,并將迎來成立40周年的紀念。

1970年代末,上海華山中學老校長陳平開始籌備美術班,1980年,華山中學終于首先在高中階段創(chuàng)辦美術班,并開始與企業(yè)聯合辦學的探索。1985年上海華山美術職業(yè)學校正式掛牌,這也就是后來被廣為熟知的“華山美?!保撕舐曌u漸盛,從華山美校走出的學子在最好的年華,得到藝術的浸潤。在當下,曾經的華山美校呈現出怎樣的辦學趨勢?“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校長沈藍的講述中,聽到了這所學校的變與不變。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1985年上海華山美術職業(yè)學校揭牌

1995年,華山美校、靜安職校、逸夫職校合并為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學校開啟了新的發(fā)展,在未放棄自身與社會接軌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給了學生升入高校學習的可能。2010年,學校正式掛牌成立“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后更名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兩校品牌優(yōu)勢疊加,彰顯美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特色。而后學校開設多種類型的“貫通班”,為各學歷層次提供上升通道,拓寬學生的發(fā)展出路。2018年,學校將現今的校址巨鹿路700號中的一棟建于1930年代的老洋房打造為一個專業(yè)的藝術場館,并以“華山藝術館”命名。首展“源”將于3月30日開啟,參展的藝術家均為“華山人”, 他們的名字本身似乎也構筑了上海藝術的今天。

當學校走過近40個春秋,當下的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呈現出怎樣的辦學趨勢,在上海的中等美術教育慢慢式微或轉型情況下,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堅持和困惑又有哪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上海市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校長沈藍。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1995年逸夫建校

澎湃新聞:眾所周知,今天的逸夫職校是由多所知名的中職校合并而來,其中就有赫赫有名的華山美校。近40年來,學校的教辦學理念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沈藍:1980年代,在從華山中學轉到華山美校的當口,當時的領導陳平校長最早開始在高中階段辦美術師范班,再者貼近市場辦動畫班、室內設計班、裝潢美術班。1980年,第一屆就有三個動畫班,一個廣告班,這些班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等單位展開聯合辦學,如今看來老校長的定位是非常可貴的,他開創(chuàng)中等美術教育之先河。

19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美術類學校被認為是一種曲線升學的方式,當時無論傳統中等美術學校還是綜合類的中等學校都開設了美術班,當中幾年我們也有過一段擴招時期,但如今再次回到了貼近市場、培養(yǎng)市場所需人才的辦學初衷,我們在重視基礎美術的訓練外,更多培養(yǎng)面向社會的、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職場所需要的人才。

雖然40年來,我們的辦學理念有起伏,經歷了注重應用美術到注重升學,再到堅定與市場貼軌、培養(yǎng)應用人才,但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在1991年來校調研時,題寫的“發(fā)展應用美術,培養(yǎng)‘四有’人才”的寄語,是我們一直堅持和秉承的,我們不只培養(yǎng)升學的學生,我們的教學理念一直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從最初的華山美校,到逸夫職業(yè)技術學校,再到今天的“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附屬高級中學”(下均簡稱“學校”),我們的每次轉型都是再一次貼近市場。社會在變,學校辦學也一直跟著它在變,所以我們一直是立潮頭的。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即將啟用的華山藝術館

澎湃新聞:這些年來,學校招生人數的變化?

沈藍:最早的華山美校是小班化的教育,一屆大約有200來個學生,在90年代中期開始的擴招,也與整個大學考試擴招息息相關。辦學最高峰時全校學生人數高達3000多人,現在全校大約有1200人,雖比最初華山的規(guī)模大一點,但回到了比較理想的規(guī)模,每一屆300-400人。

華東模范中學在學校的辦學史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筆,當時謝麗娟副市長特批在華山美校建立了普通美術班,要讓美術類的學生也有升學的可能,所以才有了華山美校與華模的聯辦。謂之雙通道。

從美術教學的角度講,我們認為美術必然是小班化,它不能夠擴招,一擴就是類似“培訓機構”模式。學校40年來規(guī)模的起伏,受到上海的生源起落的影響,但是也有我們的刻意控制。我們合作高?!虾R曈X藝術學院老領導龔學平校長的辦學理念——“不要辦學店,而要辦學?!笔俏覀円恢眻猿值模詮娜A山到逸夫,這份堅持我們一直在。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2018年3月,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和講解自己的作品

澎湃新聞:改革開放40年,對這所學校的影響是怎樣的?

沈藍:改革開放四十年不管是在經濟領域還是教育行業(yè)都發(fā)生很多變化,首任校長陳平,他從天津南下,華山美校也因他而建立,當時正好是上海缺少實用型、輔助性美術人才,于是與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的老師協商辦一個美校,并向教育局報備,經教育局同意就辦了華山美校。

此后,華山美校始終參與到教育改革的每一個歷程中去,哪怕在過去一度藝術類職業(yè)學校的過度升學需求下,我們始終沒有丟掉應用美術的一塊,堅持培養(yǎng)市場需要的人,而不是全以升學為目標。到今天,市場需要文創(chuàng)經濟,我們也從小美術的概念到了大美術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有的專業(yè)設置更豐富化,以貼近文創(chuàng)產業(yè)發(fā)展的要求,我們是在搞文創(chuàng)專業(yè)的集群。從教育這個領域來說,現在的中等職業(yè)教育是走現代職教的“立交橋”體系,它有一個新的體系的要求,跟原來所說的以就業(yè)為導向不一樣了,有點像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學生如果進了中等職業(yè)學校,還是可以雙向選擇的,你既可以升學,比如現在學校也有跟高校貫通升學的部分,也有美術特色高中去考藝術類高校的部分,可以直接走學院派之路;同時我們也保留著就業(yè)的部分,和大量的企業(yè)合作,去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所以對學校來說,改革的40年,既有經濟市場發(fā)生的變化,也有教育領域的變化,包括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方向的倡導,每一次我們都是貼近著市場走,這個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必須要依賴的。我們是在為經濟未來發(fā)展所服務的,同時將此再融合進教育改革的潮流中。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學校師生外出采風

澎湃新聞:解放初的上海美專有一些著名老師開設私人畫室,延續(xù)上海的繪畫文脈,華山美校是否有傳承和發(fā)展?

沈藍:上海中心負責內部深化設計的王棟就是華山美校畢業(yè)的,他是孟光的學生,他畢業(yè)后留在華山美校教美術,1990年代中期離開上海赴日深造,后又在法國國立藝術學院讀了碩士,最后回到上海參與了蘇州中心、北京中國尊等地標建筑的設計。還有當時辦美術特色班的元老包新生。他們引入了社會藝術活動,在華山美校開展了水彩畫研究協會的活動,當時的研究會大概有四五十人。后來許多華山學子學水彩畫都是受李詠森、錢延康等老先生的影響。

80年代開始,華山美校培養(yǎng)的實用型人才畢業(yè)后,往往分配到華東設計院、民用設計院、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設計公司等相關行業(yè)中做美術設計助手。他們從基層開始做起,有扎實的基本功,跟著好項目、好老師,眼光和技術也相應提高,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F在做建筑的市政景觀設計院院長鐘律、老鳳祥設計中心主任黃雯等都是華山美校畢業(yè)的。他們手上有功夫、設計有眼光,參與大賽提供的平臺,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我們每年也會邀請華山畢業(yè)的優(yōu)秀校友回校參與“校友講壇”,為再到學生做講座,延續(xù)華山美校創(chuàng)辦以來的精神。

華山美校也可以說是上海當代藝術的起源之處,周鐵海、施勇、李磊、馬良等都是華山畢業(yè)的,1990年代初,華山美校的地下室經常辦當代藝術展,而構架起這些人才梯隊的,不僅僅是知識。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2016年“前世今生”百年上海日用品包裝展

澎湃新聞:相比60、70后、80、90后和如今00后的學生有什么不同之處?你們的教育又是如何貫穿其中的?

沈藍:60、70后的學生往往是真的熱愛美術,基本功非常扎實,很少有臨時突擊來考的,而是通常已經師承一派。80、90的學生分兩批,有一部分是真的熱愛藝術、并有家學淵源,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學生是為了曲線升學?!?0后”的孩子們對于美術本身的概念不像過去那么強烈,更多的是大藝術的概念,今天考學校的學生美術基本功的門檻相對低一點,而更重視文化課,比如我們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共同開設了兩個專業(yè)的中高職貫通班,以及和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建橋學院開設環(huán)境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首飾設計)中本貫通班,文化分要求差不多在區(qū)重點水平?,F在的孩子可能是廣義地愛藝術,盡管并沒有扎實的基本功的訓練,但現在孩子的視野非常寬泛,甚至國際化。當然,盡管我們看到“00后”學生好的一面,但我依舊覺得基本功很重要,電腦制作、后期技術處理都是有局限性的,手繪功夫是無法替代的,所以入學后,我們依然堅持基本功的訓練。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2017年畢業(yè)生作品展

澎湃新聞:相比過去,上海的中等美術教育似乎慢慢式微或轉型,你們學校的定位如何?

沈藍:一度是上大美院附中、工藝美校、華山美校三足鼎立,這三所學校各有特色:上大美院附中更像是高校的美術預科,教的是純藝術。工藝美校在工藝美術那一塊做得挺好的,有自己特色,但未必很緊密貼近現實的市場需求。

20世紀末大學擴招,各類學校都開設美術班,但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參差不齊。好在其中一些學校依然還是有一種身份的堅持。我們學校的“初心不變”是因為我們始終是貼近市場在辦學,像目前我們與老鳳祥、龍鳳旗袍等合作,也正恰吻合了文創(chuàng)和手工藝的復興。

2018年3月,學生的素描色彩基礎課

澎湃新聞:相比過去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80、90后一代初出茅廬的藝術家或設計師,本科基本上得到了普及、碩士、博士和有留學背景的更是比比皆是,除專業(yè)外,藝術類考生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加劇,在這種態(tài)勢下,學校的優(yōu)勢何在?

沈藍:我們現在對于文化也是非常重視的,現在的課程結構是三分之一文化課,三分之二的專業(yè)課。從升學角度來講,我們會精心考量,加強密度來滿足藝考生的要求。同時對于貫通升學的學生而言,我們不一定直接沿用高中教材,而是根據貫通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和專業(yè)特點去梳理文化課的結構和內容。我們還會開設藝術鑒賞、創(chuàng)意思維、財商等通識類課程。

我自己還記得1992年進校后教的是語文,我給學生上語文課用的都不是現成的教材,我們教學生建筑說明怎么寫,廣告語怎么擬……在文化這一塊,我們的學生的能力是不弱的。我們上課的密度是精心處理過的,跟普通高中不一,方向也不同,還是比較強調應用性的。

從畢業(yè)出口來講,華山美校不是最高學歷,大部分學生仍會繼續(xù)深造。至于畢業(yè)了以后是馬上升學還是過兩年再升學關系都不大。我們有一位校友——陸軼辰,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者,華山畢業(yè)后,他讀清華建筑系,后又去了耶魯大學,他現在是清華建筑系的教授,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學歷不是我們的短板,我們也不爭,因為我們就是中等階段,不管他未來選擇升學還是就業(yè),我們對于文化這一塊的重視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學校最重要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對這個行業(yè)的熱愛和對目標的明確性,只要有熱愛和明確的目標,進入了這個領域,什么時候往上走都不是問題。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學生制作的模型

澎湃新聞:華山美校的學生進入大學繼續(xù)學習和直接工作的比例如何?根據你們對畢業(yè)生的追蹤,這兩種去向哪種更有競爭力?

沈藍:1990年代是倒掛的,8成是工作,2成是升學,現在大約7成是升學,3成是就業(yè)。但也不會導致因為大部分人想升學,我們就只上升學的東西。我們依然是有大量的項目實踐,貼近市場。一個是眼光的培養(yǎng),一個是項目實踐的經歷、體驗,這對未來太重要了。大學里可能不能馬上給學生項目實踐,但是這個眼光可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人生。

至于去向的選擇對于他們的未來,其實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因為在90年代,行業(yè)用人的門檻沒有那么高,華山美校的學生進入華東設計院毫無障礙,而且正是因為沒有明顯的門檻,我們的學生很快被市場直接接受,在那個時代往往是就業(yè)的孩子更有優(yōu)勢。華山美校畢業(yè)后,直接進入行業(yè)用學到的第一手知識和培養(yǎng)的眼光進入市場,那個時代有大量的例子可以證明直接就業(yè)的優(yōu)勢要遠高于升學的孩子,甚至4年本科畢業(yè)給華山同班直接就業(yè)的同學打工。但是現在用人門檻不一樣了,為什么會有七成的學生?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直接就業(yè),而是用人的門檻至少從本科開始,那么就約束了很多人。但是實際上這個行業(yè),當你解決了門檻問題之后,它絕對是不看學歷的,它直接就是看能力的。

有一些專門的美術特色班會把重點放在應對升學的要求上,但是我覺得我們這個學校一直堅持的或者說是可貴的就是我們沒有完全跟著市場走,我們要有自己的堅持。比如在專業(yè)課板塊上,大量的項目實踐的結合,還有“藝術場館實踐課程”等待,我們把學生帶到當代藝術博物館,帶到中華藝術宮,到場館里面去上研究型課程。

在用人目標下的引領,我們是要有自己的價值追求和引領的,否則這個學校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2015“回想”創(chuàng)意節(jié)校友作品展

澎湃新聞:目前上海中等美術教育的困境是什么?

沈藍:第一,我們這個社會對于中等職業(yè)教育的認識還是很不足,還是有不少家長是因為“職?!辈缓寐?,在選擇的時候不明智,他們沒有看到現在上海的職教體系的構造下面,在升學這一方面了無障礙,同時他也可以就業(yè)。家長就覺得職校的名聲很差,或者對專業(yè)完全不了解,無從選擇。其實像我們學校,雖然表面上來看劃分了很多方向,但是在一個專業(yè)集群之下有很多共同的課程、板塊,是可以支撐他們未來進入到文創(chuàng)產業(yè),是可以在各個行業(yè)交叉融合的。相比普通高中的孩子,在那個3年中,單純的學業(yè)壓力太大了,根本沒有時間探尋職業(yè)方向,無力顧及興趣和能力所長。我們曾經比較過,在普通高中讀了三年出來的學生跟我們學校讀了三年出來的孩子,他們可以同樣考入同一所大學,但是我們的三年可以給到他們大量的植入,不管是專業(yè)課程的植入還是眼光的植入都是非常多的。所以在當下,中等職業(yè)教育需要有一個更加充分全面的認識,它其實是一個可選項,而不是因為無法進普通高中而進入到中等職校的被迫選擇,要立足于每個孩子的特點去分析。

第二,學生個人對專業(yè)的熱情和投入。我們現在的孩子還是顯得太乖,他還是跟著老師亦步亦趨,在校期間在藝術方面接觸到的東西還是比較片面的,藝術是要好好看,到處看的,要思考的,所以我們不斷地引導他們去看大量的東西,還是希望他們可以廣博一點,這個對他的未來是有好處的。

 

華山美校40年:一所美術學校的變與不變

學生作品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

澎湃新聞:現在藝術類考試的形式是否也是中等美術教育的一種困境?

沈藍:目前考的寫實的東西其實是比較傳統的,從應用美術來說,寫實只是占了很小的一塊,但是多年來上海藝術類高考都沒有改風格,確實也是比較滯后的,它帶來的問題是,一方面是造成了這個市場畸形的利益鏈,目前考的內容是常常是可以短時間機械訓練的,而且是有套路的,另一方面,就是不跟未來應用型人才的接軌,從國家重視的文創(chuàng)人才培養(yǎng)而言,不是說只會基礎的繪畫,素描、色彩、速寫就可以的,市場的最后用人和現在選拔的東西是完全脫軌的,不利于未來真正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這也是大家共同呼吁的。(文/黃松 吳李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