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一周書記:“中國問題”與……“勞工神圣”

在歷史記憶的敘事中,“百年”往往是特別值得紀念或銘記之年,是歷史記憶敘事中的重要節(jié)點。有些“百年”的紀念意義特別重大,因而成了庸常日子中的“大日子”,甚至會成為人們意識中的敏感時刻。但是有更多的“百年

在歷史記憶的敘事中,“百年”往往是特別值得紀念或銘記之年,是歷史記憶敘事中的重要節(jié)點。有些“百年”的紀念意義特別重大,因而成了庸常日子中的“大日子”,甚至會成為人們意識中的敏感時刻。但是有更多的“百年”不那么引人注意,雖然其意義未必不重要。上周我剛寫了一篇紀念《狂人日記》發(fā)表一百周年的文章,“狂人”百年的意義在于它漫長而深遠的影響史和接受史,繞不開的百年話題是“吃人”、“趙家的狗”和那一輪依舊凄涼的月光。這兩天轉身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百年”——蔡元培于1918年11月16日在天安門廣場發(fā)表《勞工神圣》演講,從那時開始到今天,“勞工神圣”這個口號呼喊一百年了。 “狂人”與“勞工”同年誕生,兩者間雖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時代特征——從“救救孩子”到“勞工神圣”,無非都是人的覺醒。蔡元培的演講詞很短,總共只有幾百個字,因為當時只有五分鐘的講演時間;但是“勞工神圣”的回響卻很長,足足回響了一百年。近日看到一則新聞,一個碩士剛畢業(yè)的小女生選擇走上工廠的生產(chǎn)流水線,而最初使她關心工人問題的是校園里的各種講座,尤其是社會學講座,然后她很快就以社會學研究的路徑從課堂走進了工廠,最后有了畢業(yè)后的自覺選擇。

讀聞翔的《勞工神圣:中國早期社會學的視野》(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正好加深了我對中國勞工問題與中國社會學的早期發(fā)展之間關系的認知,在社會學的學術史視野中重新思考勞工問題在當下與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位置與發(fā)展趨勢。進而想到的是,百年“勞工神圣”,應該有更多學科的學術史研究介入到這個問題域中,我相信這里同樣是一片研究的“富礦”。

作為一項學術史研究,《勞工神圣:中國早期社會學的視野》重新解讀了早期社會學人如陶孟和、陳達、費孝通、史國衡、蘇汝江、鄧中夏等前輩關于勞工問題的研究路徑和著述特征及其意義,揭示了在西方社會學背景中產(chǎn)生的勞工社會學研究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社會背景和學術發(fā)展階段中逐步發(fā)展起來,除了借由勞工問題重新勾勒出中國早期社會學人以及社會學科的問題意識和價值關懷之外,所凸顯的勞工治理與勞工革命這兩個勞工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問題域也使本書具有總體性的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研究視野,使“勞工神圣”研究超出了一般的社會學研究意義。

作者在“導論”中說,“本書即旨在從學術史和思想史的角度下手,重訪中國早期社會學對勞工問題的調查、研究和理論思考,從而重新激活這一‘凍結的傳統(tǒng)’”。值得注意的是“凍結的傳統(tǒng)”這個提法,在注釋中表明它來自另外一位學者的專題論文,其實所謂的“凍結”在很多情況中就是有意的遮蔽、扭曲和制造遺忘,普遍存在于二十世紀中國的思想、學術、藝術等廣闊的精神文化領域之中。“激活”其實就是與遮蔽歷史記憶作斗爭,就是讓真正有意義的傳統(tǒng)參與到當下的進程之中。另外,“對中國早期社會學的重訪恰恰是為了最終返回當下,為理解當代中國的勞工問題與勞工政治提供啟發(fā)”(4頁)。

本書第一章“‘勞工’何以成為‘問題’?”以1918年蔡元培提出“勞工神圣”為起點,重新勾勒出勞工問題從最初的文學敘事到進入社會科學的研究視野并逐漸在社會學的意義上被問題化的歷程。關于這個演講過程,作者強調的是“‘神圣’與‘問題’之間的張力始終是一種思想的底色,這個底色一直籠罩甚至彌漫于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與身心結構之中,并最終分化為社會建設與社會革命兩個主要的問題域”(10頁)??梢哉f,在“神圣”與“問題”之間所形成的這種思想底色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盡管已經(jīng)不再是學術共同體的群體底色,但是在某些個體學人身上顯得格外鮮明。

第二章首先從學科史的角度整體描述了中國勞工研究的“學科化”歷程,然后分別從不同的學術機構及學派、勞工研究中的家庭、工廠、組織、運動和立法等五個分析視角以及勞工研究的四種類型進行了梳理。第三章至第八章分別論述了陶孟和、陳達、蘇汝江、費孝通、鄧中夏和外國學者步濟時與托尼的勞工社會學研究,在這部分中既有對早期中國社會學經(jīng)典論著的重新解讀,更有對某些已經(jīng)被遮蔽在歷史褶皺中的社會學家及其思想的重新發(fā)掘。從這些具體的學術史梳理中,我們可以重新認識在勞工研究中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的問題意識、研究路徑和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勞工社會學概念。第九章“學院體制、學術社群與政治變遷”論述的是勞工社會學研究的外部生態(tài),從三個層面分析影響勞工社會學發(fā)展的外部因素。最后的“結語”部分總結了勞工社會學這一學術潮流的產(chǎn)生、發(fā)展中的分野及其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等不同面向在社會學研究中的位置與意義。

作為一項社會學學科史中的一個專門領域的研究,作者的視角并沒有局限在這個領域之中,而是把這個領域與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型與政治革命的雙重敘事結合起來,其意義自然超出了學科史的研究。

作者在“結語”中說,美國進步主義時代的社會研究者費齊在其名著《鋼鐵工人》指出對鋼鐵工人的調查“從根本上要回應的正是托克維爾‘美國的民主’的經(jīng)典問題。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早期社會學的勞工研究,也并不是或不僅僅是關于勞工問題的研究,更是關于中國問題的研究”。(241頁)當然這是對的,但是在中國勞工社會學的這種研究語境中,究竟什么才是“中國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它從根本上要回應的究竟是什么樣的“中國問題”,可能還要有進一步的、同時也是更明確和更敏銳的思考及論述。

在我看來,這個“中國問題”與勞工社會學研究的“政治面向”緊密相連。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學院社會學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勞工研究形成了‘治理’與‘革命’兩種取向。學院社會學試圖在共和政治的既定框架內來定位勞工問題,完善勞工治理,希望通過對勞資關系的調節(jié),來改善工人的處境和地位。而馬克思主義者則以決絕的姿態(tài)追求徹底的社會改造與生產(chǎn)關系變革。在他們看來,社會革命既是唯一和根本的出路,也是歷史進化的必然規(guī)律?!保?39頁)這既是改良與激進、現(xiàn)代性敘事與革命敘事這兩種價值話語的分野在勞工社會學中的體現(xiàn),也是二十世紀中國史研究中的基本史觀問題,就如以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為代表的改良主義,與以土地革命和軍事斗爭為核心的中共革命所形成的兩種不同的敘事話語是中國問題的核心一樣,“治理”與“革命”的社會價值取向(并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價值觀)應該成為中國勞工社會學的政治面向中難以回避的重要問題。從這個政治面向中看,在勞工社會學內部的不同學術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之上,還存在著國民政府的“治理”與中共領導的“革命”之間的激烈競爭與沖突。例如作為執(zhí)政者的國民政府對工人、工會和勞資關系的治理措施,從1928年起陸續(xù)頒布了《工會法》《工廠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基本原則是提倡勞資合作,鼓勵民族精神,反對階級斗爭,在客觀上也通過協(xié)調勞資關系為工人爭取了一些權益,但是在抗戰(zhàn)中和勝利后這種勞工政策都難以順利延續(xù);而在中共革命發(fā)展中,從立足城市搞工運轉變?yōu)橐浴稗r(nóng)村包圍城市”、以土地革命獲取軍事戰(zhàn)爭的最大資源,最后城市工人是因大軍進城而獲得解放。

那么,這種根本的“中國問題”是否也曾經(jīng)成為勞工社會學研究難以回避的“政治面向”?作者在論述“政治面向”的時候,只是以陳達關于勞工立法的現(xiàn)實適用性觀點和鄧中夏關于勞工政治并不僅僅是勞資戰(zhàn)爭的思想來說明“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對勞工問題的討論不能淪為抽象的觀念政治,而是要始終落在民情與社會的基礎之上”(240頁)??峙逻€是弱化和簡化了在這個議題中包涵的政治性思考。

與此有點相同的另一個議題是,作者在第二章第一節(jié)談到1949年以后勞工社會學研究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從社會學本身的合法性被質疑、一些大學的社會學系被取消到反“右”斗爭,這些當然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從“中國問題”中的“政治面向”來看,或許還可以從1948年以后中共陸續(xù)接管大城市時所面對的工人問題與工運狀況的角度,來看勞工社會學的發(fā)展命運。

一方面,在中共革命史上左傾路線的影響曾經(jīng)造成很多工人運動的失?。辉谥泄步ㄕ跗?,同樣的左翼情緒也在蔓延。劉少奇于1949年4月到天津的目的就是為糾正左傾的錯誤,從理論上解決“剝削”的教條式理解和在實踐上解決勞資關系的沖突。當然這成為了后來批判他的重要罪狀之一:鼓吹“剝削有理”。另一方面,194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發(fā)布“關于糾正在新解放城市中忽視工運工作的偏向的指示”,對一年多來在接管石家莊的工作中忽視工人的現(xiàn)象提出批評,強調“工人階級被遺忘,共產(chǎn)黨忘了本隊,在目前走向全國勝利連續(xù)地解放大城市當中是一個最嚴重的現(xiàn)象”(《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8,第17冊,615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4)。時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李立三曾提出黨組織、工廠管理委員會和工會三足鼎立、相對獨立的原則,工會的基本立場應該是站在工人一邊。但是他也說黨要通過在工會中的黨組和黨員來領導工會,“使黨的意見變成群眾的意見”。

在《國家的主人?人民共和國早期的上海工人》這篇論文中,裴宜理研究了關于工人的“領導階級”言論與實踐中的政權治理模式的內在沖突與結局,其中的關鍵性問題之一是“過甚其辭的親無產(chǎn)階級言論”和許諾是如何鼓舞了工人們的真誠斗志,“他們陶醉于一種政治膽略和特權意識當中。而這種膽略和意識既受到官方宣傳的鼓動,也來自工人階級自身剛剛經(jīng)歷過的斗爭史的激勵”(同上,63頁)。這些觀點本身仍然值得商榷之處,但是這種歷史語境和所提出的問題也是當時還在最后堅持的勞工社會學應該面對或只能回避的語境和問題,無論如何都很可能是構成勞工社會學式微的另一種真實原因。

一戰(zhàn)中的中國勞工

最后回到“勞工神圣”這個百年口號上來。誰是“勞工”?作者指出蔡元培在演講中說的“勞工”首先指的是在一戰(zhàn)中擔任輔助工作的十五萬在法國的華工——順帶想說的是,今天不知有多少國民還知道這十五萬華工和他們做出的貢獻,令人感慨的是去年9月在比利時舉行了一個“勞工神圣·中國文化日”活動,紀念在一戰(zhàn)期間曾經(jīng)為歐洲和平做出犧牲和貢獻的華工群體——然后進一步將“勞工”的范圍擴展到“凡用自己的勞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業(yè)”的都是勞工,但是在后來的發(fā)展中“勞工”的概念逐漸專門指向社會學或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工人”概念(17-19頁)。

至于“神圣”,卻一直都是問題——何謂“神圣”?勞工真的“神圣”嗎?作者引述了1923年江蘇第一師范的學生張邵英發(fā)表的一首小詩《勞工神圣》:“勞工神圣。這話真的嗎?呸,勞工神圣?怎樣勞工就是神圣呢?筒直是實業(yè)家、資本家的牛馬呵”,指出“它所表達的對勞工做牛做馬的現(xiàn)實的失望乃至反過來對‘勞工神圣’本身真實性的詰問在當時卻頗有代表性”(20頁)。在這里不妨先打住,看看常常與“勞工神圣”連在一起的“勞動光榮”這個口號。對后者的分析恐怕更多是倫理學的任務,因為所謂的“光榮”就是一種倫理口號。從理論上看,“勞動光榮”的基礎是“勞動意識形態(tài)”,即把勞動看作不僅是維系人類生存所需,而且是人類的基本美德;“不勞動者不得食”講的不僅是勞動成果的分配,而且也是為了實現(xiàn)勞動作為美德的懲戒性手段。我們從小被教育的勞動觀當然就是“勞動光榮”,很久以后才知道應該思考:從歷史上看,這其實是資本主義的“勞動意識形態(tài)”。

根據(jù)法國左翼思想家、《新觀察家》周刊的創(chuàng)始人安德烈·高茲(André Gorz)的觀點,這種“勞動意識形態(tài)”是為了證成勞動的價格化和產(chǎn)品市場下的剝削性和反人性,因此要把勞動與美德、成就、社會義務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從小被教育“勞動光榮”,但是生活經(jīng)驗卻讓我們看到,上課遲到的小伙伴被罰去做衛(wèi)生勞動,“黑五類”分子被遣返農(nóng)村“參加農(nóng)業(yè)勞動”,偷渡知青被抓回生產(chǎn)隊之后,總是被派去水利工地參加“光榮的”勞動第一線。

與“勞動光榮”相類似的是“勞動的尊嚴”,尼采曾經(jīng)在一篇文章中說,所謂“勞動的尊嚴”其實是一種寬慰的方式,試圖為那些不得不勞動的人把事實上羞辱性的被迫勞動說得更吸引人而已;是人在被奴役的時候所需要的安慰自己的概念與幻覺?;蛟S很多人不能或不愿同意這樣的觀點,我只想說的是,任何一種倫理標準和評價如果成為一種固化的群體定向與社會分層的倫理說教與道德規(guī)范的話,必然會帶來的是虛偽與壓迫感。因此,“勞工神圣”應該指向政治學和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自由、平等、公正,而“勞動光榮”卻不能成為一頂套在勞工頭上的倫理桂冠;我們可以疾呼“勞工神圣”,但同時應該警惕是什么人在喊“勞動光榮”。

作者在全書的最后一段話是,重返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勞工問題研究,更重要的目的是反思當下狹隘的學術分工與知識生產(chǎn)格局,“從而重拾勞工問題的總體性意義,重振勞工研究的想象力”。說得很對。我想起前幾年在臺灣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參觀的感受。博物館設置在高雄市政府勞工局訓練就業(yè)中心大樓的三樓,一樓是各種辦理勞動就業(yè)事務的服務柜臺,而大廳中央電梯的兩扇門整個就是一幅極為強烈、鮮明的博物館宣傳畫,引領觀眾上去參觀。這樣的設置使歷史展示與現(xiàn)實人生零距離,來這里投入職場拼搏的人可以時刻感受到今天的勞工權利與歷史上的勞工運動有著緊密聯(lián)系;而對政府的專職勞工機構來說,這似乎是把承認和宣傳勞工抗爭運動來作為自己的存在合法性的注解。假如從勞工社會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是否可以看作是“重拾勞工問題的總體性意義,重振勞工研究的想象力”的例證呢?

說到“重拾勞工問題的總體性意義”,更令我感慨的是裴宜理在《找回中國革命》中的那種道德批判的情懷:她發(fā)現(xiàn)安源煤礦今天仍在運轉,那里的工人仍在繼續(xù)沉思革命的往昔,令她無法釋懷的是,“中國人民付出了如此高的代價……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重新發(fā)現(xiàn)和找回他們的革命”。同樣,我們的確沒有理由不認真“重拾勞工問題的總體性意義,重振勞工研究的想象力”。那么,我相信會有社會學家關注那位選擇走上工廠流水線的堅強的碩士小女生。

2018.7.12,凌晨,小院流溪,時世界杯第二場半決賽即將打響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