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5年(楚康王十五年)冬,楚康王、令尹子木(屈建)卒。第二年夏,葬楚康王時,魯、陳、鄭、許等國國君送葬,至郢都西門之外,各國大夫還送葬至墓地,可見葬禮是很隆重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楚康王子熊麇繼位,是為郟敖??低醯芡踝訃鸀榱钜?。郟敖幼弱,軍政大權實為王子圍所掌握。
王子圍是一位野心勃勃、覬覦王權的人,故在公元前543年(郟敖二年),一方面培植親信(如罷),另一方面殺司馬掩而取其室,以去“令尹之偏(佐)”,斷“王之四體(手足)”(《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1年(郟敖四年)春,王子圍與晉趙武、齊、宋、衛(wèi)、陳、蔡、鄭國大夫、許、曹國君盟于虢(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以重溫宋蒙門盟之好。盟中,“楚公子圍設服離衛(wèi)”(《左傳·昭公元年》),公然使用楚王的服飾設施,在各國面前,表明自己雖令尹,實楚君。這件事已引起各國的關注,認定王子圍篡位必不可免。王子圍為“行大事(篡位)”(同上),命其弟公子黑肱(子晰)、太宰伯州犁去?。ń窈幽萧斏綎|南)、櫟(今河南新蔡北)、郟(今河南郟縣)等地筑城,以掃除障礙。這年冬,王子圍去鄭國訪問,還未出境,聞郟敖有疾,立即返回,要伍舉一人去鄭。王子圍回來后,借“入問王疾”(同上。)之機,以其冠纓絞殺郟敖,又殺其二子幕及平夏。右尹子干(公子比,王子圍二弟)出奔晉,子晰在外筑城,聞訊后逃往鄭,伯州犁在郟地被殺。熊麇被葬在郟地,故稱為郟敖(《左傳·昭公元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楚人于楚子麇不為謚,乃以其葬地稱之?!冻兰摇分刑柾鯙榘秸咚?,熊儀為若敖,熊坎為霄敖,此二人在有謚法以前;而杜敖(即《天問》之堵敖)、郟敖則在有謚后?!保?。王子圍于是即君位,是為楚靈王(前540椙?29年)。
楚靈王是一位立志興霸、奪取天下的雄心勃勃的君主?!蹲髠?middot;昭公十三年》說:初,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qū)區(qū)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br/>
即位初任罷為令尹、啟疆為太宰,國內初安后,即選擇鄭為突破口,迅速北上爭霸。公元前539年(楚靈王二年),楚靈王責鄭來楚朝新君,鄭進退兩難,遣罕虎至晉,朝或不朝,請晉定奪。晉執(zhí)政韓宣子使叔向回答說: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修宋盟也。君茍思盟,寡君乃知免于戾矣。君若不有寡君,雖朝夕辱于敝邑,寡君猜焉。君實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茍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左傳·昭公三年》。)
晉無可奈何,以宋蒙門之盟為重,允其朝楚。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三年)春,楚靈王遣伍舉赴晉,“愿假寵以請于諸侯”(《左傳·昭公四年》),想會諸侯為盟主,征晉同意,晉平公很難堪,想不同意。司馬侯說:“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保ā蹲髠?middot;昭公四年》。)晉國又一次無可奈何地允其會諸侯,只是表示“有社稷之事”(同上),不得自往。晉對楚之如此忍讓妥協(xié),其原因正如鄭子產所分析的那樣:“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名?!保ㄍ稀#┫?,楚靈王會蔡、陳、鄭、許、徐、滕、胡、沈、小邾等國國君,以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魯、衛(wèi)、曹、邾等國未來與會。申之會,是楚靈王圖謀復霸的一次嘗試,按伍舉的意見,楚靈王對諸侯應以禮相待,便于籠絡各國。但楚靈王急功近利,想乘申之會的聲勢,舉兵攻打東吳。會中,以徐國國君為吳女所生,對楚有二心,予以拘留。秋七月,楚靈王統(tǒng)領各國軍隊伐吳,先攻圍朱方(吳地,今江蘇鎮(zhèn)江北),攻克后,執(zhí)殺齊慶封(公元前548年,齊崔抒殺齊莊公,自為右相,以慶封為左相。公元前545年,慶封被逐,奔吳,吳封其居地朱方),滅其族。楚靈王還軍時,又滅賴(今湖北宜城南)。命人在賴筑城,打算遷許于此。楚靈王復霸心愿初步實現(xiàn),所謂“召諸侯而來,戰(zhàn)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左傳·昭公四年》。)正當楚靈王東向取得進展時,吳國也不示弱,即于同年冬,舉兵伐楚,攻入棘(今河南永城南)、櫟、麻(今安徽碭山東北)。楚沈尹射奔赴夏[氵內],[艸/咸]尹宜咎、啟疆分別在鐘離、巢、州來(今安徽鳳臺)等城筑城,以加強戍守。
楚靈王為了改變被動局面,于其后兩年內,又兩度大規(guī)模地對吳用兵,結果還是無功而罷。
第一次,公元前537年(楚靈王四年),楚靈王會蔡、陳、許、頓、沈、徐、越等國軍隊伐吳,聞吳軍出動,楚啟疆率軍尾隨,企圖見機襲擊,卻不防吳軍反撲,敗楚軍于鵲岸(今安徽無為西南江岸)。楚靈王急忙乘[馬日](傳車)趕到羅[氵內](今河南羅山)。吳王夷末為緩和吳、楚緊張氣氛,并探聽楚軍虛實,派其弟蹶由前來犒師。楚靈王率軍自羅[氵內]東渡,進抵汝清(今江、淮間),見吳早有防備,只在坻箕山(今安徽巢縣南)檢閱軍隊,向吳軍示威而已,并未進攻。這次大規(guī)模行動就這樣因吳有備,不敢深入作戰(zhàn),無功而還。為了不得罪吳國,被拘執(zhí)的蹶由也釋放回國了。楚靈王害怕吳國來犯,派沈尹射、啟疆分別在巢、雩婁(今安徽金寨東北)駐軍待命,以防不測(《左傳·昭公五年》。)。
第二次,公元前536年(楚靈王五年),楚、吳沖突,由徐國(今江蘇泗洪東南)引起。這年秋,徐太子儀楚(此從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杜注,以儀楚為“徐大夫”。參見《左傳·昭公五年》。)聘楚,楚靈王以徐親吳,拘執(zhí)儀楚。儀楚逃歸后,楚靈王懼其叛楚,派[氵曳]伐徐,吳國聞訊后出兵來救。楚靈王于是命令尹子蕩領兵攻吳,駐軍豫章(今安徽霍丘、六安至湖北應山一帶),進抵乾奚谷](今安徽亳縣東南),在房鐘(今安徽蒙城西南)被吳軍打敗,宮[廣既]尹棄疾被俘。令尹子蕩歸罪于[氵曳]而把他殺掉,以推卸自己的責任(《左傳·昭公六年》。)楚又失敗而告終。楚靈王即位后,為了解除東吳的威脅,曾連續(xù)三次采取大的戰(zhàn)略行動,均因吳國已強,自己實力不支,無功而罷。
楚靈王是一位“汰侈已甚”(《左傳·昭公五年》。)、講究排場的國君。據《左傳·昭公七年》載:“楚子立為令尹也,為王旌以田?!凹次?,為章華宮,納亡人以實之?!边@里說的是章華宮。該篇接著又載:“楚子成章華之臺,愿與諸侯落之。”這里說的是章華臺??梢姟皩m”或“臺”是一大整體工程,所費時間甚長,耗資極大?!秶Z·楚語上》記伍舉語:“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疲)焉,財用盡焉,年谷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治)之,數(shù)年乃成?!薄端?middot;沔水注》:“臺高十丈,廣十五丈?!惫?35年(楚靈王五年),章華臺建成后,楚靈王欲與諸侯共慶落成,各國拒絕,唯魯昭公前來參加(《左傳·昭公七年》?!秶Z·楚語上》載:“靈王為章華之臺,數(shù)年乃成,愿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后使大宰啟疆請于魯侯,懼之以蜀之役,而僅得以來?!保???梢姶隧椆こ?,不僅為楚國臣民所厭惡,也為他國所不取。
楚靈王東進無功,又伺機北上。公元前534年(楚靈王七年),陳公室發(fā)生內亂。原來陳哀公欲廢太子偃師而立嬖子留,將留托付給公子招和公子過(兩人皆陳哀公弟)。公子招、過殺偃師,又逼陳哀公自縊,于是立公子留為國君。楚靈王聞陳亂,派公子棄疾以立偃師之子吳為由,出兵圍陳。同年十月,滅陳為縣,遣大夫穿封戌為縣公(陳公)(《左傳·昭公八年》。)第二年(公元前533年)春,楚靈王在陳地會見魯、宋、鄭、衛(wèi)四國大夫,以加強在中原各國的地位。接著命然丹遷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之民于陳,公子棄疾遷許(當時在葉)之民于城父,然丹又遷方城外之民于許(葉)(《左傳·昭公九年》),以其頻繁的遷徒,加強對北境各地人民的統(tǒng)治。
公元前531年(楚靈王十年)夏,楚靈王在申地,以重禮召見蔡靈侯。蔡大夫憂心忡忡地說:“王貪而無信,唯蔡于感(恨)。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一年》。)蔡靈侯懼楚怒,還是應召而去。到申地后,蔡靈侯和隨從七十人果然被殺。楚靈王接著遣公子棄疾率軍圍蔡。蔡近楚,一直是楚之屬國,公元前533年陳之會不見蔡人來,可見楚靈王對蔡已有戒心,故此次對蔡采取行動,是蓄謀已久的北上圖霸的重大步驟。
楚滅陳圍蔡,晉國君臣震動。荀吳對執(zhí)政韓宣子說:(晉)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晉之不能亦可知也已。為盟主而不恤亡國,將焉用之?(《左傳·昭公十一年》。)
這年秋,晉會齊、宋、魯、衛(wèi)、鄭、杞之使者于厥[來犬/心](其地不明),謀救蔡。會后,各國并未出兵,晉僅派大夫狐父赴楚,請求楚靈王寬免蔡國,為楚靈王拒絕。厥[來犬/心]之會暴露了晉國的虛弱性,故這年冬,楚靈王滅蔡為縣,殺蔡靈侯太子,把他作為犧牲祭祀岡山(同上。)公子棄疾被任為蔡公,并兼任陳公(原陳公穿封戌死),是為“陳蔡侯(公)”(《史記·楚世家》。)接著,楚在陳、蔡、不羹(西不羹,今河南襄城東南;東不羹,今舞陽北)筑城,以加強威懾及在中原地區(qū)的力量。關于這點,楚靈王自己說得很明白:“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皆賦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北圖順利,滅蔡后第二年,即公元前530年(楚靈王十一年),又揮師東進,冬獵于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領兵圍徐(吳與國),以威脅吳國。楚靈王駐軍乾[奚谷](今安徽亳縣東南),“以為之援”。這次出兵聲勢浩大,楚靈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翠被”、“豹舄”(以豹皮為衣履),穿著華麗,威風凜凜,儼然以霸主自居。他在與右尹子革談話中,追及先王熊繹侍奉周天子,卻得不到寶器,受盡歧視,今應向周“求鼎以為分”;又謂“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也應索回(同上。)這些要求,雖只是話題,但卻確實表達了楚靈王恢復霸業(yè)的意愿。
楚靈王連年窮兵黷武、對外擴張不止,這次又遠離都城對吳用兵,時值寒冬,雨雪連綿,軍民不穩(wěn)。原來被楚靈王打擊或剝奪的大姓貴族及其他反對力量,乘機叛亂,奪取政權。據《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原“群喪職之族”氏、許圍、蔡洧、蔓成然(斗成然)“啟”(唆使)越大夫常壽過(越大夫常壽過在申之會中受到侮辱,故怨恨楚靈王。這次本來是助楚伐吳的,卻被唆使,首先起來作亂。)發(fā)動叛亂,“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原被楚康王處死的觀起之子觀從,畏罪逃往蔡國,依附蔡大夫朝吳。楚滅蔡后,觀從又隨同朝吳侍奉蔡公棄疾。乾[奚谷]前線亂起,觀從認為恢復蔡國報父仇時機已到,與朝吳謀劃,假借蔡公棄疾之命,召公子比(奔晉)、公子黑肱(奔鄭)至蔡郊,觀從以實情相告,并強與之盟,入襲蔡城。棄疾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統(tǒng)治者,他治蔡時,“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艸/執(zhí)] ,不抽屋,不強[勹亡] ”(《左傳·昭公六年》。),深得國內外好評。這時見楚靈王統(tǒng)治已動搖,即與公子比、公子黑肱盟于鄧(今河南漯河東南),結成推翻楚靈王統(tǒng)治的政治、軍事同盟。盟會決定讓陳、蔡復國,以煽動陳人、蔡人起來反對楚靈王統(tǒng)治。鄧之盟后,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及蔓成然、蔡朝吳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在氏、許圍、蔡洧、蔓成然等“喪職之族”的配合下,攻入楚國內地。當進入城郊時,陳、蔡打算筑軍壘樹陳、蔡軍旗,公子棄疾知道后,立即對他們說:“欲速,且役病矣,請藩而已。”阻止了這一行動。公子棄疾派人先入郢都,串通“正仆人”(宮廷仆人之長)殺掉楚靈王太子祿及公子罷敵。公子比等三公子以長幼為序,分別即位為王(公子比)、令尹(公子黑肱)、司馬(公子棄疾)(楚共王有寵子五人,楚康王為長,楚靈王次之,其余順序為比、黑肱、棄疾。)攻入楚內地軍隊駐于魚陂(今湖北天門西北)。公子棄疾一方面清除楚靈王親信,另一方面派觀從率軍奔赴乾[奚谷],向楚靈王原率軍隊宣布:“先歸復所(復其祿位、居室、田里、資財),后者劓?!背`王率軍回還,至訾梁(今河南信陽),部眾潰散。又聞太子祿及公子罷敵被殺,悲痛得從車上摔下來。右尹子革建議楚靈王回到郢郊,聽候國人選擇處置,楚靈王說:“眾怒不可犯也?!蔽床杉{。子革又建議先入大都(縣),然后向諸侯求救。楚靈王說:“皆叛楚矣。”子革最后建議先逃亡到諸侯國中去,以聽大國的處理。楚靈王說:“大福不再,祗取辱馬?!弊痈餆o望,只得回去投奔公子棄疾。
楚靈王眾叛親離,想沿漢水而去鄢(楚別都,今湖北宜城西南)。芋尹無宇之子申亥感楚靈王不殺己父之恩,就到處尋找楚靈王,遇王于棘圍(此從《左傳·昭公十三年》?!妒酚?middot;楚世家》:“遇王饑于厘澤,奉之以歸?!保?,把他接回家中。這年夏五月,楚靈王自縊身亡,申亥以其二女殉葬(此從《左傳·昭公十三年》?!秶Z·吳語》:“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室中?!保?br/>
公子棄疾原為陳、蔡公,實力最強,這次又握有重兵,故楚靈王死后,就進而謀取王位。當時國人對楚靈王生死不明,每夜均驚呼楚靈王回來了,人心惶惶。公子棄疾利用這一形勢,派人于乙卯(五月十七日)夜,在都城各處大聲喊叫:“楚靈王到了!”國人驚恐。又派蔓成然對公子比、公子黑肱謊稱國人已殺司馬棄疾,“君若早自圖也,可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按事先布置,這時又傳來“眾至矣”的呼叫聲,公子比、公子黑肱被嚇得當場自殺。公子棄疾于是即王位,改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前528椙?16年)。
楚平王即位后,任命子旗(蔓成然)為令尹,葬公子比于訾,稱訾敖。殺一囚犯,穿王衣,冒充楚靈王尸體,使其在漢水飄流,然后收尸埋葬,“以靖國人”。過幾年,芋尹申亥把楚靈王的靈柩如實上報,楚平王又予以改葬。楚靈王死后,原圍徐的楚軍回撤,在豫章被吳國打敗,楚蕩侯等五帥被俘。楚平王并未反擊。
楚靈王在位十二年,東伐吳,北圖霸,滅陳、蔡,在東、北各地多處筑城,一時楚國霸主地位得到加強。但他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爭戰(zhàn)不停,“國人苦役”(《史記·楚世家》),終使自己走向敗亡,“一國棄之,如遺跡矣”(《國語·楚語下》。)成為一位引為歷史教訓的“人鑒(鏡)”(《國語·吳語》。)式的人物。
司馬遷說:“楚靈王會諸侯于申,誅齊慶封,作章華臺,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史記·楚世家》。)楚靈王繼楚共、康王霸勢轉衰后,力求重振霸業(yè),并確有所建樹,“志小天下”,在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氛圍中,自無可非議;但他急功近利,不顧國內外客觀條件,盲目進取,又舉措暴眾,忽視人心的向背,“操行之不得”,確實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司馬遷的評論,客觀中肯,令人深思。
王子圍是一位野心勃勃、覬覦王權的人,故在公元前543年(郟敖二年),一方面培植親信(如罷),另一方面殺司馬掩而取其室,以去“令尹之偏(佐)”,斷“王之四體(手足)”(《左傳·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1年(郟敖四年)春,王子圍與晉趙武、齊、宋、衛(wèi)、陳、蔡、鄭國大夫、許、曹國君盟于虢(鄭地,今河南鄭州市北),以重溫宋蒙門盟之好。盟中,“楚公子圍設服離衛(wèi)”(《左傳·昭公元年》),公然使用楚王的服飾設施,在各國面前,表明自己雖令尹,實楚君。這件事已引起各國的關注,認定王子圍篡位必不可免。王子圍為“行大事(篡位)”(同上),命其弟公子黑肱(子晰)、太宰伯州犁去?。ń窈幽萧斏綎|南)、櫟(今河南新蔡北)、郟(今河南郟縣)等地筑城,以掃除障礙。這年冬,王子圍去鄭國訪問,還未出境,聞郟敖有疾,立即返回,要伍舉一人去鄭。王子圍回來后,借“入問王疾”(同上。)之機,以其冠纓絞殺郟敖,又殺其二子幕及平夏。右尹子干(公子比,王子圍二弟)出奔晉,子晰在外筑城,聞訊后逃往鄭,伯州犁在郟地被殺。熊麇被葬在郟地,故稱為郟敖(《左傳·昭公元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楚人于楚子麇不為謚,乃以其葬地稱之?!冻兰摇分刑柾鯙榘秸咚?,熊儀為若敖,熊坎為霄敖,此二人在有謚法以前;而杜敖(即《天問》之堵敖)、郟敖則在有謚后?!保?。王子圍于是即君位,是為楚靈王(前540椙?29年)。
楚靈王是一位立志興霸、奪取天下的雄心勃勃的君主?!蹲髠?middot;昭公十三年》說:初,靈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qū)區(qū)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br/>
即位初任罷為令尹、啟疆為太宰,國內初安后,即選擇鄭為突破口,迅速北上爭霸。公元前539年(楚靈王二年),楚靈王責鄭來楚朝新君,鄭進退兩難,遣罕虎至晉,朝或不朝,請晉定奪。晉執(zhí)政韓宣子使叔向回答說:君若辱有寡君,在楚何害?修宋盟也。君茍思盟,寡君乃知免于戾矣。君若不有寡君,雖朝夕辱于敝邑,寡君猜焉。君實有心,何辱命焉。君其往也!茍有寡君,在楚猶在晉也。(《左傳·昭公三年》。)
晉無可奈何,以宋蒙門之盟為重,允其朝楚。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三年)春,楚靈王遣伍舉赴晉,“愿假寵以請于諸侯”(《左傳·昭公四年》),想會諸侯為盟主,征晉同意,晉平公很難堪,想不同意。司馬侯說:“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保ā蹲髠?middot;昭公四年》。)晉國又一次無可奈何地允其會諸侯,只是表示“有社稷之事”(同上),不得自往。晉對楚之如此忍讓妥協(xié),其原因正如鄭子產所分析的那樣:“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名?!保ㄍ稀#┫?,楚靈王會蔡、陳、鄭、許、徐、滕、胡、沈、小邾等國國君,以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魯、衛(wèi)、曹、邾等國未來與會。申之會,是楚靈王圖謀復霸的一次嘗試,按伍舉的意見,楚靈王對諸侯應以禮相待,便于籠絡各國。但楚靈王急功近利,想乘申之會的聲勢,舉兵攻打東吳。會中,以徐國國君為吳女所生,對楚有二心,予以拘留。秋七月,楚靈王統(tǒng)領各國軍隊伐吳,先攻圍朱方(吳地,今江蘇鎮(zhèn)江北),攻克后,執(zhí)殺齊慶封(公元前548年,齊崔抒殺齊莊公,自為右相,以慶封為左相。公元前545年,慶封被逐,奔吳,吳封其居地朱方),滅其族。楚靈王還軍時,又滅賴(今湖北宜城南)。命人在賴筑城,打算遷許于此。楚靈王復霸心愿初步實現(xiàn),所謂“召諸侯而來,戰(zhàn)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左傳·昭公四年》。)正當楚靈王東向取得進展時,吳國也不示弱,即于同年冬,舉兵伐楚,攻入棘(今河南永城南)、櫟、麻(今安徽碭山東北)。楚沈尹射奔赴夏[氵內],[艸/咸]尹宜咎、啟疆分別在鐘離、巢、州來(今安徽鳳臺)等城筑城,以加強戍守。
楚靈王為了改變被動局面,于其后兩年內,又兩度大規(guī)模地對吳用兵,結果還是無功而罷。
第一次,公元前537年(楚靈王四年),楚靈王會蔡、陳、許、頓、沈、徐、越等國軍隊伐吳,聞吳軍出動,楚啟疆率軍尾隨,企圖見機襲擊,卻不防吳軍反撲,敗楚軍于鵲岸(今安徽無為西南江岸)。楚靈王急忙乘[馬日](傳車)趕到羅[氵內](今河南羅山)。吳王夷末為緩和吳、楚緊張氣氛,并探聽楚軍虛實,派其弟蹶由前來犒師。楚靈王率軍自羅[氵內]東渡,進抵汝清(今江、淮間),見吳早有防備,只在坻箕山(今安徽巢縣南)檢閱軍隊,向吳軍示威而已,并未進攻。這次大規(guī)模行動就這樣因吳有備,不敢深入作戰(zhàn),無功而還。為了不得罪吳國,被拘執(zhí)的蹶由也釋放回國了。楚靈王害怕吳國來犯,派沈尹射、啟疆分別在巢、雩婁(今安徽金寨東北)駐軍待命,以防不測(《左傳·昭公五年》。)。
第二次,公元前536年(楚靈王五年),楚、吳沖突,由徐國(今江蘇泗洪東南)引起。這年秋,徐太子儀楚(此從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杜注,以儀楚為“徐大夫”。參見《左傳·昭公五年》。)聘楚,楚靈王以徐親吳,拘執(zhí)儀楚。儀楚逃歸后,楚靈王懼其叛楚,派[氵曳]伐徐,吳國聞訊后出兵來救。楚靈王于是命令尹子蕩領兵攻吳,駐軍豫章(今安徽霍丘、六安至湖北應山一帶),進抵乾奚谷](今安徽亳縣東南),在房鐘(今安徽蒙城西南)被吳軍打敗,宮[廣既]尹棄疾被俘。令尹子蕩歸罪于[氵曳]而把他殺掉,以推卸自己的責任(《左傳·昭公六年》。)楚又失敗而告終。楚靈王即位后,為了解除東吳的威脅,曾連續(xù)三次采取大的戰(zhàn)略行動,均因吳國已強,自己實力不支,無功而罷。
楚靈王是一位“汰侈已甚”(《左傳·昭公五年》。)、講究排場的國君。據《左傳·昭公七年》載:“楚子立為令尹也,為王旌以田?!凹次?,為章華宮,納亡人以實之?!边@里說的是章華宮。該篇接著又載:“楚子成章華之臺,愿與諸侯落之。”這里說的是章華臺??梢姟皩m”或“臺”是一大整體工程,所費時間甚長,耗資極大?!秶Z·楚語上》記伍舉語:“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疲)焉,財用盡焉,年谷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治)之,數(shù)年乃成?!薄端?middot;沔水注》:“臺高十丈,廣十五丈?!惫?35年(楚靈王五年),章華臺建成后,楚靈王欲與諸侯共慶落成,各國拒絕,唯魯昭公前來參加(《左傳·昭公七年》?!秶Z·楚語上》載:“靈王為章華之臺,數(shù)年乃成,愿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后使大宰啟疆請于魯侯,懼之以蜀之役,而僅得以來?!保???梢姶隧椆こ?,不僅為楚國臣民所厭惡,也為他國所不取。
楚靈王東進無功,又伺機北上。公元前534年(楚靈王七年),陳公室發(fā)生內亂。原來陳哀公欲廢太子偃師而立嬖子留,將留托付給公子招和公子過(兩人皆陳哀公弟)。公子招、過殺偃師,又逼陳哀公自縊,于是立公子留為國君。楚靈王聞陳亂,派公子棄疾以立偃師之子吳為由,出兵圍陳。同年十月,滅陳為縣,遣大夫穿封戌為縣公(陳公)(《左傳·昭公八年》。)第二年(公元前533年)春,楚靈王在陳地會見魯、宋、鄭、衛(wèi)四國大夫,以加強在中原各國的地位。接著命然丹遷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之民于陳,公子棄疾遷許(當時在葉)之民于城父,然丹又遷方城外之民于許(葉)(《左傳·昭公九年》),以其頻繁的遷徒,加強對北境各地人民的統(tǒng)治。
公元前531年(楚靈王十年)夏,楚靈王在申地,以重禮召見蔡靈侯。蔡大夫憂心忡忡地說:“王貪而無信,唯蔡于感(恨)。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保ā蹲髠?middot;昭公十一年》。)蔡靈侯懼楚怒,還是應召而去。到申地后,蔡靈侯和隨從七十人果然被殺。楚靈王接著遣公子棄疾率軍圍蔡。蔡近楚,一直是楚之屬國,公元前533年陳之會不見蔡人來,可見楚靈王對蔡已有戒心,故此次對蔡采取行動,是蓄謀已久的北上圖霸的重大步驟。
楚滅陳圍蔡,晉國君臣震動。荀吳對執(zhí)政韓宣子說:(晉)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晉之不能亦可知也已。為盟主而不恤亡國,將焉用之?(《左傳·昭公十一年》。)
這年秋,晉會齊、宋、魯、衛(wèi)、鄭、杞之使者于厥[來犬/心](其地不明),謀救蔡。會后,各國并未出兵,晉僅派大夫狐父赴楚,請求楚靈王寬免蔡國,為楚靈王拒絕。厥[來犬/心]之會暴露了晉國的虛弱性,故這年冬,楚靈王滅蔡為縣,殺蔡靈侯太子,把他作為犧牲祭祀岡山(同上。)公子棄疾被任為蔡公,并兼任陳公(原陳公穿封戌死),是為“陳蔡侯(公)”(《史記·楚世家》。)接著,楚在陳、蔡、不羹(西不羹,今河南襄城東南;東不羹,今舞陽北)筑城,以加強威懾及在中原地區(qū)的力量。關于這點,楚靈王自己說得很明白:“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皆賦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北圖順利,滅蔡后第二年,即公元前530年(楚靈王十一年),又揮師東進,冬獵于州來,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領兵圍徐(吳與國),以威脅吳國。楚靈王駐軍乾[奚谷](今安徽亳縣東南),“以為之援”。這次出兵聲勢浩大,楚靈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翠被”、“豹舄”(以豹皮為衣履),穿著華麗,威風凜凜,儼然以霸主自居。他在與右尹子革談話中,追及先王熊繹侍奉周天子,卻得不到寶器,受盡歧視,今應向周“求鼎以為分”;又謂“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也應索回(同上。)這些要求,雖只是話題,但卻確實表達了楚靈王恢復霸業(yè)的意愿。
楚靈王連年窮兵黷武、對外擴張不止,這次又遠離都城對吳用兵,時值寒冬,雨雪連綿,軍民不穩(wěn)。原來被楚靈王打擊或剝奪的大姓貴族及其他反對力量,乘機叛亂,奪取政權。據《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公元前529年(楚靈王十二年),原“群喪職之族”氏、許圍、蔡洧、蔓成然(斗成然)“啟”(唆使)越大夫常壽過(越大夫常壽過在申之會中受到侮辱,故怨恨楚靈王。這次本來是助楚伐吳的,卻被唆使,首先起來作亂。)發(fā)動叛亂,“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原被楚康王處死的觀起之子觀從,畏罪逃往蔡國,依附蔡大夫朝吳。楚滅蔡后,觀從又隨同朝吳侍奉蔡公棄疾。乾[奚谷]前線亂起,觀從認為恢復蔡國報父仇時機已到,與朝吳謀劃,假借蔡公棄疾之命,召公子比(奔晉)、公子黑肱(奔鄭)至蔡郊,觀從以實情相告,并強與之盟,入襲蔡城。棄疾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統(tǒng)治者,他治蔡時,“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艸/執(zhí)] ,不抽屋,不強[勹亡] ”(《左傳·昭公六年》。),深得國內外好評。這時見楚靈王統(tǒng)治已動搖,即與公子比、公子黑肱盟于鄧(今河南漯河東南),結成推翻楚靈王統(tǒng)治的政治、軍事同盟。盟會決定讓陳、蔡復國,以煽動陳人、蔡人起來反對楚靈王統(tǒng)治。鄧之盟后,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及蔓成然、蔡朝吳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在氏、許圍、蔡洧、蔓成然等“喪職之族”的配合下,攻入楚國內地。當進入城郊時,陳、蔡打算筑軍壘樹陳、蔡軍旗,公子棄疾知道后,立即對他們說:“欲速,且役病矣,請藩而已。”阻止了這一行動。公子棄疾派人先入郢都,串通“正仆人”(宮廷仆人之長)殺掉楚靈王太子祿及公子罷敵。公子比等三公子以長幼為序,分別即位為王(公子比)、令尹(公子黑肱)、司馬(公子棄疾)(楚共王有寵子五人,楚康王為長,楚靈王次之,其余順序為比、黑肱、棄疾。)攻入楚內地軍隊駐于魚陂(今湖北天門西北)。公子棄疾一方面清除楚靈王親信,另一方面派觀從率軍奔赴乾[奚谷],向楚靈王原率軍隊宣布:“先歸復所(復其祿位、居室、田里、資財),后者劓?!背`王率軍回還,至訾梁(今河南信陽),部眾潰散。又聞太子祿及公子罷敵被殺,悲痛得從車上摔下來。右尹子革建議楚靈王回到郢郊,聽候國人選擇處置,楚靈王說:“眾怒不可犯也?!蔽床杉{。子革又建議先入大都(縣),然后向諸侯求救。楚靈王說:“皆叛楚矣。”子革最后建議先逃亡到諸侯國中去,以聽大國的處理。楚靈王說:“大福不再,祗取辱馬?!弊痈餆o望,只得回去投奔公子棄疾。
楚靈王眾叛親離,想沿漢水而去鄢(楚別都,今湖北宜城西南)。芋尹無宇之子申亥感楚靈王不殺己父之恩,就到處尋找楚靈王,遇王于棘圍(此從《左傳·昭公十三年》?!妒酚?middot;楚世家》:“遇王饑于厘澤,奉之以歸?!保?,把他接回家中。這年夏五月,楚靈王自縊身亡,申亥以其二女殉葬(此從《左傳·昭公十三年》?!秶Z·吳語》:“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室中?!保?br/>
公子棄疾原為陳、蔡公,實力最強,這次又握有重兵,故楚靈王死后,就進而謀取王位。當時國人對楚靈王生死不明,每夜均驚呼楚靈王回來了,人心惶惶。公子棄疾利用這一形勢,派人于乙卯(五月十七日)夜,在都城各處大聲喊叫:“楚靈王到了!”國人驚恐。又派蔓成然對公子比、公子黑肱謊稱國人已殺司馬棄疾,“君若早自圖也,可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按事先布置,這時又傳來“眾至矣”的呼叫聲,公子比、公子黑肱被嚇得當場自殺。公子棄疾于是即王位,改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前528椙?16年)。
楚平王即位后,任命子旗(蔓成然)為令尹,葬公子比于訾,稱訾敖。殺一囚犯,穿王衣,冒充楚靈王尸體,使其在漢水飄流,然后收尸埋葬,“以靖國人”。過幾年,芋尹申亥把楚靈王的靈柩如實上報,楚平王又予以改葬。楚靈王死后,原圍徐的楚軍回撤,在豫章被吳國打敗,楚蕩侯等五帥被俘。楚平王并未反擊。
楚靈王在位十二年,東伐吳,北圖霸,滅陳、蔡,在東、北各地多處筑城,一時楚國霸主地位得到加強。但他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爭戰(zhàn)不停,“國人苦役”(《史記·楚世家》),終使自己走向敗亡,“一國棄之,如遺跡矣”(《國語·楚語下》。)成為一位引為歷史教訓的“人鑒(鏡)”(《國語·吳語》。)式的人物。
司馬遷說:“楚靈王會諸侯于申,誅齊慶封,作章華臺,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史記·楚世家》。)楚靈王繼楚共、康王霸勢轉衰后,力求重振霸業(yè),并確有所建樹,“志小天下”,在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氛圍中,自無可非議;但他急功近利,不顧國內外客觀條件,盲目進取,又舉措暴眾,忽視人心的向背,“操行之不得”,確實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司馬遷的評論,客觀中肯,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