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東進,韓、魏屈服,秦、齊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雄踞南方的楚國,西鄰秦東接齊,地位極其重要,是制約齊、秦爭雄的關(guān)鍵力量。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秦國準備對齊國發(fā)起進攻,但這時正值楚結(jié)齊,齊、楚“方歡”、“交善”(《戰(zhàn)國策·齊策二》),秦惠文王很憂慮,與張儀商量對策。張儀自告奮勇,前往楚國游說,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為條件,要楚懷王“閉關(guān)絕齊”(同上。),待楚、齊絕交后,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楚懷王見受到欺詐,惱怒至極,舉兵伐秦,結(jié)果慘敗,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對這一事件的前后經(jīng)過,《戰(zhàn)國策·秦策二》記載得很詳細,《史記》的《張儀列傳》、《楚世家》、《屈原列傳》等均有記載,內(nèi)容大致相同。
商於之地六百里,當在今丹水流域一帶,是秦、楚相接地段,武關(guān)在其中,物產(chǎn)富饒,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楚國來說,具有很大誘惑力。用張儀的話來說,就是:“若此(指楚如閉關(guān)絕齊,楚得商於之地),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戰(zhàn)國策·秦策二》。)楚懷王喜極,群臣亦無不慶賀,惟陳軫(陳軫,楚國夏(今武漢市)人,歷仕秦、楚,這時當仕楚。)不賀,并說:“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后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后責地,且必受欺于張儀;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至矣?!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二》。)楚懷王不聽,一再使人絕齊。張儀見中計,回到秦國后,“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同上。)楚懷王派員去秦受地,張儀先稱病不出,后見楚已絕齊,于是詐稱只說過答應(yīng)六里,沒有說過六百里。楚懷王聞訊后大怒,要興師伐秦。陳軫說:“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賞于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同上。)楚懷王又不聽,舉兵攻秦。
次年,即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楚、秦間的大戰(zhàn)全面展開。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有關(guān)篇章和《竹書紀年》記載,在張儀詐騙楚國前,齊曾經(jīng)幫助楚國攻打秦國,奪取了曲(今河南靈寶東北)。可見其時,楚、齊關(guān)系一方面絕交,另一方面在前線上,兩軍原來相互聲援,現(xiàn)亦尚未處在敵對狀態(tài)。楚發(fā)起攻秦后,在北線,命柱國景翠攻韓,圍雍氏(今河南禹縣東北),削弱韓援助秦軍的力量。齊見楚、秦開戰(zhàn),以大局為重,聯(lián)宋攻魏,圍煮棗(今山東明南)。這樣,齊、楚仍為一方,共同抗擊秦、魏、韓的連橫集團。在西線,楚出動兩路大軍擊秦,一路以屈[勹亡](一作屈丐)率主力,兵出丹陽,在商於前線與秦軍對峙。另一路以昭鼠率十萬大軍駐漢中。這時,秦將術(shù)視來攻,楚將昭睢敗之于重丘。秦國憂慮,于是派蘇厲對昭鼠說,楚懷王見昭睢取勝了,必從你那里調(diào)出兵力由昭睢指揮攻秦,秦見漢中空虛,也必先攻漢中。為保全你的實力,我可派人秘告楚懷王,說秦兵已來漢中了,楚懷王就不會從你這里抽出兵力。昭睢所率領(lǐng)的是一支機動部隊,具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秦國穩(wěn)住昭鼠后,于同年命魏章(庶長章)、樗里疾、甘茂領(lǐng)軍攻楚,秦、楚兩國軍隊在丹陽(今河南西峽西丹水以北地區(qū))發(fā)生大戰(zhàn),秦大勝,虜楚大將屈[勹亡]及裨將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shè)置漢中郡(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
隨著西線的勝利,秦接著出兵助韓攻楚,反圍楚景翠。秦、魏聯(lián)軍又對齊國發(fā)起反攻,攻至濮水,虜其將聲子,逐其將匡章。
楚懷王見西、北兩線俱大敗,十分惱怒,立即調(diào)動全國軍隊舉行反攻,在藍田(今陜西藍田)大戰(zhàn),結(jié)果楚軍又被打敗。韓、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襲擊,一直攻到楚國的鄧(今湖北襄樊北)。楚軍只得撤退,楚國被迫割去兩城,向秦請和。
公元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是楚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此,楚國“亡地漢中”(《史記·楚世家》),國勢已明顯衰弱了。楚國對外政策的失誤及楚懷王的昏目貴]無能,是造成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現(xiàn)又取漢中,與本土聯(lián)成一片,國力大大增強,對楚國構(gòu)成了直接的威脅。楚國只能窮于應(yīng)付,完全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
商於之地六百里,當在今丹水流域一帶,是秦、楚相接地段,武關(guān)在其中,物產(chǎn)富饒,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楚國來說,具有很大誘惑力。用張儀的話來說,就是:“若此(指楚如閉關(guān)絕齊,楚得商於之地),齊必弱,齊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戰(zhàn)國策·秦策二》。)楚懷王喜極,群臣亦無不慶賀,惟陳軫(陳軫,楚國夏(今武漢市)人,歷仕秦、楚,這時當仕楚。)不賀,并說:“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后絕齊,秦計必弗為也;先絕齊后責地,且必受欺于張儀;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至矣?!保ā稇?zhàn)國策·秦策二》。)楚懷王不聽,一再使人絕齊。張儀見中計,回到秦國后,“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同上。)楚懷王派員去秦受地,張儀先稱病不出,后見楚已絕齊,于是詐稱只說過答應(yīng)六里,沒有說過六百里。楚懷王聞訊后大怒,要興師伐秦。陳軫說:“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賞于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于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同上。)楚懷王又不聽,舉兵攻秦。
次年,即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楚、秦間的大戰(zhàn)全面展開。據(jù)《戰(zhàn)國策》、《史記》等有關(guān)篇章和《竹書紀年》記載,在張儀詐騙楚國前,齊曾經(jīng)幫助楚國攻打秦國,奪取了曲(今河南靈寶東北)。可見其時,楚、齊關(guān)系一方面絕交,另一方面在前線上,兩軍原來相互聲援,現(xiàn)亦尚未處在敵對狀態(tài)。楚發(fā)起攻秦后,在北線,命柱國景翠攻韓,圍雍氏(今河南禹縣東北),削弱韓援助秦軍的力量。齊見楚、秦開戰(zhàn),以大局為重,聯(lián)宋攻魏,圍煮棗(今山東明南)。這樣,齊、楚仍為一方,共同抗擊秦、魏、韓的連橫集團。在西線,楚出動兩路大軍擊秦,一路以屈[勹亡](一作屈丐)率主力,兵出丹陽,在商於前線與秦軍對峙。另一路以昭鼠率十萬大軍駐漢中。這時,秦將術(shù)視來攻,楚將昭睢敗之于重丘。秦國憂慮,于是派蘇厲對昭鼠說,楚懷王見昭睢取勝了,必從你那里調(diào)出兵力由昭睢指揮攻秦,秦見漢中空虛,也必先攻漢中。為保全你的實力,我可派人秘告楚懷王,說秦兵已來漢中了,楚懷王就不會從你這里抽出兵力。昭睢所率領(lǐng)的是一支機動部隊,具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秦國穩(wěn)住昭鼠后,于同年命魏章(庶長章)、樗里疾、甘茂領(lǐng)軍攻楚,秦、楚兩國軍隊在丹陽(今河南西峽西丹水以北地區(qū))發(fā)生大戰(zhàn),秦大勝,虜楚大將屈[勹亡]及裨將逢侯丑等七十余人,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shè)置漢中郡(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
隨著西線的勝利,秦接著出兵助韓攻楚,反圍楚景翠。秦、魏聯(lián)軍又對齊國發(fā)起反攻,攻至濮水,虜其將聲子,逐其將匡章。
楚懷王見西、北兩線俱大敗,十分惱怒,立即調(diào)動全國軍隊舉行反攻,在藍田(今陜西藍田)大戰(zhàn),結(jié)果楚軍又被打敗。韓、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襲擊,一直攻到楚國的鄧(今湖北襄樊北)。楚軍只得撤退,楚國被迫割去兩城,向秦請和。
公元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
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是楚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從此,楚國“亡地漢中”(《史記·楚世家》),國勢已明顯衰弱了。楚國對外政策的失誤及楚懷王的昏目貴]無能,是造成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現(xiàn)又取漢中,與本土聯(lián)成一片,國力大大增強,對楚國構(gòu)成了直接的威脅。楚國只能窮于應(yīng)付,完全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