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關三代以前的古史傳說
古史文獻如《史記》、《左傳》、《國語》和先秦子書對于夏以前的帝王是記載比較多的。但是,他們說這些帝王的活動區(qū)域,基本上限于黃河流域,而且也沒有盤古出現(xiàn)。盤古是南方民族傳說中的祖先,《后漢書》記載的盤瓠就是盤古。從后漢以至六朝時代,盤古還沒有成為中原傳說中人類共同的祖先。就是在西漢末年的緯書中雖把中國歷史拉長到幾萬年,也仍然沒有盤古出現(xiàn)。只有三國時代吳國徐整的《三五歷紀》才開始記載開天辟地的盤古。其后有梁共代任昉《述異記》曾涉及盤古祠墓。這都是屬于南方民族的傳說。到了趙宋時代劉恕作《通鑒外紀》,羅泌作《路史》,盤古才成了中國傳說中人類開天辟地的祖先,這個傳說一直保留并盛傳于南方的傜民、畬民中間。
《史記》說:古代的帝王黃帝、堯、舜、禹等以及商周的先世契、稷都是一族的。其世系如下。
這個世系是太史公根據(jù)古文資料《五帝德》、《帝系》(見《大戴禮記》)而整理出來的。
│——玄囂(青陽)——蟜極——高辛(帝嚳)—————
黃帝 ——│ │——窮蟬———— │
│——昌意——高陽(顓頊)——│ │ │
│——鯀——禹 │ │
——————————————————————————│ │
│ │
——敬康——句望——橋?!拧菟础 々?br/> │
—————————————————————————————
│
│ │——放勛(堯)
│——│——帝摯
│——契
│——棄(后稷)
但是有許多人不承認這個系統(tǒng),另外提出一個三皇五帝的系統(tǒng)來?;矢χk的《帝王世紀說》:“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史記正義》作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薄妒辣尽芬蕴环耸?、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為三皇,以顓頊、少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帝王世紀》之說就是根據(jù)《世本》的。這個三皇五帝系統(tǒng)是把東方民族傳說的太昊、少昊與西方民族傳說的堯、舜、禹揉合為一,其可靠性更在《史記》之下。
我們認為:司馬遷整理的系統(tǒng)是有相當根據(jù)的。他所據(jù)的“古文”是戰(zhàn)國時代六國流傳下來的資料,是保存了古代人民對于過去的酋長各據(jù)一方及其互相次第代立的史傳。這些傳說的次第,經(jīng)過戰(zhàn)國的史家們根據(jù)當時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要求,從他們生活在私有制社會形成的父子世及觀念出發(fā)而整齊劃一的,司馬遷就是以這種觀念而評定選用他認為是“雅訓”又“不離古文”的資料,拋棄了漢代流傳的對于黃帝的許多“不雅訓”的傳說,而著成《五帝本紀》。
二 高陽與高辛
《五帝本紀》中記述了高陽和高辛事跡。講到黃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薄邦呿湵馈咝亮?,是為帝嚳?!?br/>
這段歷史是經(jīng)過許多部族間歷史變遷的傳說,最后由司馬遷歸納整理的。
我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古代各族人民總是從高向低遷徙。高還有遠、悠久等項含義。司馬遷在整理《三代世表》時,也認為這些久遠的傳說事跡并不可靠。他所看到的許多諜記,記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shù),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皆不同(古文即漢代尚存的戰(zhàn)國時東方六國文字典籍,同當時用隸抄寫的文獻不一樣)。所以只好不論其年月,而以《五帝系諜》、《尚書》等為據(jù)編成《三代世表》?!洞蟠鞫Y》中所講的《五帝德》、《帝系》內(nèi)容,他認為是較為可靠的。
從地下材料考察,黃河流域在四千年前有兩種文化。一是仰韶文化,一為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反映的歷史都很久遠。龍山文化可能就是傳說的高辛氏所建立的文化?!靶痢奔础靶健?,是樹木,是以森林地帶為其特征的。這是比較低下、陰森的生存地域,其地理位置也以黃河以下游低地一帶為主。這里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動植物資源豐富,狩獵、采集、農(nóng)業(yè)等多種經(jīng)濟生產(chǎn)都有良好條件。
原始農(nóng)業(yè)在龍山文化地區(qū)的開發(fā),首先就要砍伐森林,排除低地的積水。排水開溝工作是以早在這里進行狩獵為基礎的,因為要開辟獵場,劃分圍獵區(qū)域,挖陷井作◎,即《費誓》所謂的“井◎”?!疤铩弊志褪怯蓜澐謬C場的基礎上而改為農(nóng)田?!犊脊び洝匪浀慕橙藶闇箱?,是從開掘出廣尺深尺的田間小溝開始的,開出的溝稱為“畎”,與溝相對的高地為畝。小溝的積水流于廣二尺、深二尺的溝稱“遂”。井間為溝,廣深四尺,十里為成,成間廣深八尺為“洫”。百里為同,廣深各二尋曰“澮”。由畎到澮,各類排水溝越近越淺,越遠越深,這不是用于灌溉,而是用于排水。過去圍獵場的劃分,現(xiàn)在成為方整的井井有條的利于排水的溝洫,由田獵之田而井田了。
《五帝本紀》講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謂降居本是指從高地遷徙到低地,這也反映夏商之際,夏人被驅(qū)趕而降居于若水,殷周之際,殷人被周人驅(qū)逐遷徒南下而降居于江水的史事。
古人開發(fā)低地,也改變了中國大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古代黃河下流以及江淮地區(qū)湖泊很多,所謂九河十藪,后來都成了陸地?!吨芏Y·職方》、《逸周書》都講到每州都有大藪澤。如荊州云夢、豫州圃田,青州有望諸(諸,即水之儲積處),雍州有懸圃,兗州有大野澤等。
低地逐漸開辟成農(nóng)田,過去森林茂密的陰郁之地,從此成為陽光直射地面的地,這些地區(qū)也改稱為“陽”?!蹲髠鳌べ夜迥辍酚浿芡踬n晉文公陽樊、溫、原、攢茅之田,馬融注謂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說明太行山以東,以南都開辟為農(nóng)田了,故稱陽?!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晉人率陰戎以伐潁。陰戎即陸渾之戎,居于林區(qū),他們是允姓之戎,從瓜州遷來,住在伊川上游一帶?!逗鬂h書·西羌傳》還講過一些戎人遷于渭汭即華陰,這些陰也是指尚未開辟的林區(qū)。陰山也因為森林繁茂覆蓋全山而謂陰山的。可見高辛氏所反映的是地處低地,森林覆蓋茂密,居住區(qū)為林木遮蔽較為陰暗的地方居民;而高陽氏則反映高原地帶林木早經(jīng)砍伐,陽光普照的農(nóng)業(yè)區(qū)。高辛氏可以從龍山文化找出其歷史蹤跡,而仰韶文化也能在高陽氏的傳說中看到反映。從農(nóng)田開發(fā)來看,仰韻文化是較早的,但在龍山文化的南方河姆渡、良渚等文化,比仰韶文化還要高。
高辛氏帝嚳與太皞、少皞有關。嚳、皞古音都是幽部互通。皞即商代的郜國,屬于商之田服。郜國有傳世銅器,有“田告作母辛尊”、“田吉亞”等銘文(見《三代》3.29)。甲骨刻辭中也有武丁時名臣“侯告”等。《左傳·隱公十年》經(jīng)文有魯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的記載,說明郜國鄰近宋國?!蹲髠鳌せ腹辍穫饔浰我咱蠖T魯,可能是宋已滅郜,所以郜大鼎在宋,而被轉(zhuǎn)送于魯。太皞和少皞就是由郜國的古史傳說而形成的。少皞氏故地在魯,太皞氏在陳,這是皞族遷徙于不同地區(qū)而得名的。古史中稱一些民族原住地多稱為“少”,少即“小”,是指該族早期人口稀少勢力弱小時期。
“太”即“大”,乃該族后來遷徙新地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時的稱號。如小月氏與大月氏的情況,少梁、大梁,小夏、大夏的情況都是屬于這類的名稱。
《左傳·僖二十一年》說“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边@幾個東方小國是服事諸夏的風姓之國。任古同男,是男服。風與鳳通,風姓之國是以鳥為圖騰之族所建。這些國家居于魯國附近,后來遷徒南方的陳地,使皞族得到新的發(fā)展,這就是陳地所以成為太皞之墟的歷史原因。
少皞到太皞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龍山文化自東向西傳播的軌跡。
三 唐虞夏的部族聯(lián)盟
《堯典》可能是春秋時代或戰(zhàn)國早期的書籍。它的成書年代不能早于《論語》或《左傳》,因為在這兩部書里講到堯舜的事跡都與《堯典》不同,所以,我們首先根據(jù)《論語》來研究。
《論語·堯曰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同書《顏淵篇》:
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
在《論語》里關于堯舜的事很簡略,《左傳》也是一樣,這是比較原始的傳說,就是當時有一個禪讓或推選的共同基礎。在私有制和傳子局面產(chǎn)生以前,禪讓或推選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可以在少數(shù)民族史中得到例證。《三國志·夫余傳》注:
舊夫余俗,水旱不調(diào),五谷不熟,輒歸咎于王,或言當易,或言當殺。
可見夫余也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原始社會的酋長推選制度,當其酋長被認為不稱職的時候,原始社會的成員就要另行推選新的酋長。這種推選制度,只存在于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chǎn)生,它必然遭到歷史的否定,遼的耶律阿保機由推選的酋長變?yōu)榻K身的皇帝,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缎挛宕贰て醯鳌氛f:
?。ㄆ醯ぃ┢洳孔逯笳咴淮筚R氏,后分為八部,……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tǒng)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契丹和夫余易酋長的原因,都是以生產(chǎn)的盛衰為主要原因。原始社會只以對自然斗爭為目標,所以這里不須再附以任何政治條件,這在階級社會是不可能的事。更值得注意的是“約本如此,不敢爭”。可見,推選制度在原始社會是有深厚的經(jīng)濟根源和廣闊的群眾基礎的,是為全體人民所承認的。后來,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轉(zhuǎn)變,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镀醯鳌方又f:
某部大人遙輦次立?!瞬恐?,以為遙輦不任事,選于眾,以阿保機代之。……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用其妻述律策,……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就這樣,阿保機成了終身皇帝。原始的推選制度,在經(jīng)濟狀況和階級產(chǎn)生的劇烈變化促使之下,通過復雜的,殘酷的斗爭而被父子繼立的世襲制度所代替。耶律阿保機就是這在這個轉(zhuǎn)變中成為遼的重要君主。
通過夫余、契丹的推選制度,很可以說明禪讓之傳說,是有它一定的歷史根源的。
不僅夫余、契丹有推選制度,就是蒙古族和滿族也曾經(jīng)有過推選制度。這可以從他們保存的推選制度或與推選制度密切聯(lián)系的合議制度中看得出來。元朝在憲宗以前,立皇帝,還是由忽立而臺大會推舉的,鐵木真死,諸王百官大會而立窩闊臺。窩闊臺死,皇后臨朝,會諸王百官而立貴由。蒙哥之立,是拔都倡議然后由諸王百官會議立的。清朝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立。但是,與皇太要同稱四大貝勒的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都與皇太極同座受百官朝拜。后來阿敏憂死,莽古爾泰因事被革,代善始則依違其間,繼則畏皇太極而承認其一人受百官朝拜,四大貝勒之合議制始完全崩潰。就是八旗的固山額真,最初亦選子弟中的重要人物擔任,要是擔任不好,也可重新推舉。所以,怒爾哈赤有八旗共同治理國事的指示。這是在階級社會的初期也還保存有原始社會合議制或推選制度的殘跡。
有不少的人以為禪讓制度是儒家憑空設想出來的。要是根據(jù)民族學的研究和前述契丹、夫余、蒙古族和滿族的推選制度來看,我們認為所謂禪讓制度,本質(zhì)上就是原始社會的推選制度。這是歷史上的確存在過的真實事情,不是憑空制造出來的幻想。只是先秦古書中所講述的禪讓制度以及后來儒家學派大加宣揚的禪讓制度,都是被涂上了一層深厚的粉飾。我們剝開他的附著的東西,才可以看出其真實的本來面目。一個人被推舉為酋長,或者前一個酋長為后一個酋長代替,都是原始社會的必然規(guī)約,談不上被推舉的人是什么圣賢,充其量不過是當時被人認為有主持公共事務能力的一些人而已。
《堯典》說,堯禪舜,舜禪禹,都是由四岳推舉的。四岳就是部落的酋長。他們推舉出來的人,就是部落聯(lián)盟的酋長,有點像契丹的遙輦和阿保為八部大人所推舉一樣。
堯和舜是否真實有其人呢?禹所開創(chuàng)的夏代是否存在過呢?
堯又稱是陶唐氏,陶和唐都是地名。唐是晉國初封的地方,在山西太原。所以晉公◆(晉定公時器)有唐公之稱。陶即定陶。陶、唐原為兩。如殷商,是殷人先住于商后遷于殷的名稱,可能陶唐名稱有似于此。據(jù)傳說,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這些都在西方的仰韶文化區(qū)域。而陶則在東方,屬于龍山文化區(qū)域。許多書都說:舜漁于雷澤,陶于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耕于歷山。這些地方,都在東方,屬于龍山文化的區(qū)域。兩種傳說的不同??赡芷鹩跂|方和西方兩民族爭祖先的關系。有點像過去山西和陜西爭司馬遷是本首的人,山東和四川爭李白是同鄉(xiāng)一樣的道理。雖然傳說有其活動的地區(qū)的不同,但是,都肯定了有堯、舜其人。這點,從夏代的肯定中,將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夏人的后裔,后來建了杞、鄫兩國。杞、鄫在東方,這是后代遷來的。夏人本為西方的民族,這是有根據(jù)的?!妒酚洝ち鶉瓯怼罚骸坝砼d于西羌”?!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坝砩谑?。《漢書·武帝本紀》謂,武帝到中岳,“見夏后啟母石”。這與西方的羌民崇拜白石是有關系的。就夏人生子的傳說看,也和周人不同,《淮南子》高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稘h書》注引應劭曰”啟生而母化為石”。這和東方民族卵生的傳說以及后來周人的說法是不同的?!对娊?jīng)·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大雅·生民》說后稷之生是:”不坼不副(剖),無菑無害”??梢?,夏人的傳說完全與商周不同,既不是卵生,也不是”不坼不副”,而是屬于西方系統(tǒng)的。
除了前引傳說禹都安邑屬于西方之外,夏人的其他都邑,也在西方,而不是在東方。《國語·周語》及《史記·周本紀》均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妒酚洝ぶ鼙炯o》謂伊洛為”有夏之居”。山西也稱夏虛。所以《左傳》說晉之封地是“啟以夏政”。夏后皋之墓在殽。漢代人也認為“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認為潁川陽翟是夏禹國??梢娚轿骷昂幽衔鞑恳粠В诠湃丝磥?,的確是夏人活動的區(qū)域。夏禹的父親叫崇伯鯀,崇是周人所在地的以東地區(qū),古代沒有“嵩”字,崇即嵩,《詩經(jīng)》作“崧”,崇就是因嵩山得,所以嵩山有夏后啟母石。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夏人分為兩支,一支是姜姓民族,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來變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肅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另外,夏人的分支,還建立了越國和匈奴。所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傳》認為匈奴的祖先是“夏后之苗裔”,這還可以從下列事實中得到證實。夏人崇拜太陽,據(jù)《白虎通》說夏法日?!稖摹芬舱f夏桀自比于日。匈奴也崇拜日。匈奴拜天地,這也是應夏人的風俗。但是,應該說明的,匈奴也不是純種,其中混合有被征服的羌族東胡及漢代所謂西胡。越國是夏人之后,東南也可能存在著羌族。《后漢書·西羌傳》說三苗姜姓,古代苗屬于羌族,它和現(xiàn)在的苗族(宋以后所稱的苗)是不同的。
酋長繼承權的傳子局面,是家族私有制的產(chǎn)物,是家族私有制完成以后最顯著的上層建筑。根據(jù)夏代的世系,我們看得出這個現(xiàn)象,關于夏代的歷史,我們知道得少,夏代世系,一般都根據(jù)《史記》,而《史記》則是依據(jù)《世本》的?,F(xiàn)在將夏代世系列表如下:
禹1——啟2——太康3
│——中康4——帝相5——少康6——帝杼7——
│
——————————————————————————│
│
——帝槐8——帝芒9——帝泄10———帝不降11——孔甲14
│——帝扃12——帝廑13——帝皋15——帝發(fā)16—
│
———————————————————————————
│——帝履癸17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世系是可靠的。因為,在統(tǒng)治階級中,從傳子局面產(chǎn)生以后,譜牒學以口耳相傳一直是很發(fā)達的,而且西晉時代發(fā)現(xiàn)的《汲冢紀年》對于夏代也有相同的記載。據(jù)此,十七人之中,除太康與中康,帝不降與帝扃以及廑與孔甲是兄弟行繼承而外,其余都是傳子的。而且上述六人,也是或繼其父,或傳其子的,可見這時已經(jīng)鞏固的建立了帝位傳子的制度。《汲冢紀年》云:“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墒?,《晉書·束皙傳》云:“夏年多殷”。據(jù)《汲冢紀年》是“自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這仍比夏年多。這里可能是有錯誤的?!妒辣尽分^:“帝皋生發(fā)及履癸”,比《史記》所說少了一代。帝廑亦名胤甲,可見與殷人以天干稱名之習是相同的。夏稱夏后,后甲骨文作毓(育同),象生育之形,故從母從倒子,因此,有人說這是母系氏族的酋長,可能夏代離開母系社會還是不久。從這一張世系表看來,家族所有制肯定是存在很久了。夏代沒有文字,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加以斷定。從十四代十七君的傳說來看,可能原來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正如現(xiàn)在的彝族的頭人,他們可以背誦出自己的世系至數(shù)十代以上。由于夏人的文化本來不太高,所以,他們向南向北發(fā)展支派越和匈奴都接受了當?shù)卦瓉淼耐林嗣竦奈幕?br/>
但是,夏代的確是有的。中國人民在古代自稱“諸夏”,周人也自稱夏?!墩撜Z·為政》:“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栋速份d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尚書·召誥》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抖嗍俊吩疲骸拔┮笙热擞袃杂械洌蟾锵拿??!秶Z·晉語》云:“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梢?,古代的人,包括孔子這樣多聞闕疑的人都承認夏代是有的。過去疑古派否定夏代,這是不符歷史實際的。
為什么夏代能產(chǎn)生家族私有制呢?因為,到堯、舜、禹的時代,中國已經(jīng)產(chǎn)生部落聯(lián)盟,并且進入部落聯(lián)盟的末期。這樣一個部落聯(lián)盟,由于剩余生產(chǎn)物的增加,部落成員中貧富分化日益顯著,富有者被選為酋長,而酋長從部落成員那里以及戰(zhàn)爭中擄掠所得到的東西日益多起來,換句話,剝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酋長的職位逐漸為這個富有的家族把持以至完全可以傳子,這就是形成家族私有制的過程。
前面說過夏民族就是后來的羌族,夏代的家族組織,可以由羌族的情況得到說明?!逗鬂h書·西羌傳》云:“其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边@也很像西洋的風俗,取父名母姓為號,可見這已是家族公社,而不是原始的氏族公社了。同書載湟中月氏胡,“亦以父名母姓為種”。這種部族一強,很容易轉(zhuǎn)變?yōu)楦赶邓接兄?,因為他原來已?jīng)處于母系向父系過渡的狀態(tài)。又如《魏書》和《周書》說:
宕昌羌者,其先蓋三苗之胤,……姓別自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tǒng)攝,……國無法令,又無徭賦,惟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yè),不相往來。
宕昌羌已有部落酋長但“不相統(tǒng)攝”,正說明這個部落還沒有形成部落聯(lián)盟?!皣鵁o法令又無徭賦”,又說明這個部族還沒有具備國家條件。至“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這種軍事性質(zhì)的屯聚,要是多次舉行,行之日久,就會產(chǎn)生軍事酋長。他們是仰韶文化居民的后裔,也是定居的低等農(nóng)業(yè)民族,還處于相當原始的狀態(tài)。但是,經(jīng)過軍事屯聚日久,就會漸漸的形成部落聯(lián)盟,這正反映了堯舜禪讓前夕的情況?!侗笔贰h項傳》云:“擊缶為節(jié)”,缶是大腹陶器,仰韶陶器就是以缶居多,擊缶應當就是仰韶文化區(qū)的遺俗,黨項也是羌族,也是定居的低等農(nóng)業(yè)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這和仰韶文化也是一致的??梢娤拇那闆r,還不少為羌族所保存。夏禹繼承了堯舜的軍事聯(lián)盟的酋長,統(tǒng)一了江淮汝漢下游一帶低地民族,整齊了水利,建立了夏代,形成了統(tǒng)一的王朝,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這是部落聯(lián)盟進一步的發(fā)展。
傳子制度使家族私有制得到了鞏固。雖然有扈氏反對,也被啟滅掉,《淮南子·齊俗訓》說:“有扈氏為義而亡”。所謂“義”就是指部落聯(lián)盟的推選制度。有扈氏想反對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當然自取滅亡?!妒酚浾x》引《竹書紀年》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母相”。又云:”堯德衰,為舜所囚”。這是用戰(zhàn)國社會篡奪頻仍的現(xiàn)象去看原始公社推舉制度所產(chǎn)生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孟子和韓非子的說法,更是這種見解的典型代表。《孟子·萬章上》:“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韓非子·說疑》: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由此可見,春秋時代的人,把禪讓制度加以理想化,而戰(zhàn)國時代的人,把禪讓制度加上家族私有制中篡奪的外衣,都是不對的。
古史文獻如《史記》、《左傳》、《國語》和先秦子書對于夏以前的帝王是記載比較多的。但是,他們說這些帝王的活動區(qū)域,基本上限于黃河流域,而且也沒有盤古出現(xiàn)。盤古是南方民族傳說中的祖先,《后漢書》記載的盤瓠就是盤古。從后漢以至六朝時代,盤古還沒有成為中原傳說中人類共同的祖先。就是在西漢末年的緯書中雖把中國歷史拉長到幾萬年,也仍然沒有盤古出現(xiàn)。只有三國時代吳國徐整的《三五歷紀》才開始記載開天辟地的盤古。其后有梁共代任昉《述異記》曾涉及盤古祠墓。這都是屬于南方民族的傳說。到了趙宋時代劉恕作《通鑒外紀》,羅泌作《路史》,盤古才成了中國傳說中人類開天辟地的祖先,這個傳說一直保留并盛傳于南方的傜民、畬民中間。
《史記》說:古代的帝王黃帝、堯、舜、禹等以及商周的先世契、稷都是一族的。其世系如下。
這個世系是太史公根據(jù)古文資料《五帝德》、《帝系》(見《大戴禮記》)而整理出來的。
│——玄囂(青陽)——蟜極——高辛(帝嚳)—————
黃帝 ——│ │——窮蟬———— │
│——昌意——高陽(顓頊)——│ │ │
│——鯀——禹 │ │
——————————————————————————│ │
│ │
——敬康——句望——橋?!拧菟础 々?br/> │
—————————————————————————————
│
│ │——放勛(堯)
│——│——帝摯
│——契
│——棄(后稷)
但是有許多人不承認這個系統(tǒng),另外提出一個三皇五帝的系統(tǒng)來?;矢χk的《帝王世紀說》:“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史記正義》作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薄妒辣尽芬蕴环耸?、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為三皇,以顓頊、少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帝王世紀》之說就是根據(jù)《世本》的。這個三皇五帝系統(tǒng)是把東方民族傳說的太昊、少昊與西方民族傳說的堯、舜、禹揉合為一,其可靠性更在《史記》之下。
我們認為:司馬遷整理的系統(tǒng)是有相當根據(jù)的。他所據(jù)的“古文”是戰(zhàn)國時代六國流傳下來的資料,是保存了古代人民對于過去的酋長各據(jù)一方及其互相次第代立的史傳。這些傳說的次第,經(jīng)過戰(zhàn)國的史家們根據(jù)當時人民渴望統(tǒng)一的要求,從他們生活在私有制社會形成的父子世及觀念出發(fā)而整齊劃一的,司馬遷就是以這種觀念而評定選用他認為是“雅訓”又“不離古文”的資料,拋棄了漢代流傳的對于黃帝的許多“不雅訓”的傳說,而著成《五帝本紀》。
二 高陽與高辛
《五帝本紀》中記述了高陽和高辛事跡。講到黃帝“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薄邦呿湵馈咝亮?,是為帝嚳?!?br/>
這段歷史是經(jīng)過許多部族間歷史變遷的傳說,最后由司馬遷歸納整理的。
我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古代各族人民總是從高向低遷徙。高還有遠、悠久等項含義。司馬遷在整理《三代世表》時,也認為這些久遠的傳說事跡并不可靠。他所看到的許多諜記,記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shù),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皆不同(古文即漢代尚存的戰(zhàn)國時東方六國文字典籍,同當時用隸抄寫的文獻不一樣)。所以只好不論其年月,而以《五帝系諜》、《尚書》等為據(jù)編成《三代世表》?!洞蟠鞫Y》中所講的《五帝德》、《帝系》內(nèi)容,他認為是較為可靠的。
從地下材料考察,黃河流域在四千年前有兩種文化。一是仰韶文化,一為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反映的歷史都很久遠。龍山文化可能就是傳說的高辛氏所建立的文化?!靶痢奔础靶健?,是樹木,是以森林地帶為其特征的。這是比較低下、陰森的生存地域,其地理位置也以黃河以下游低地一帶為主。這里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動植物資源豐富,狩獵、采集、農(nóng)業(yè)等多種經(jīng)濟生產(chǎn)都有良好條件。
原始農(nóng)業(yè)在龍山文化地區(qū)的開發(fā),首先就要砍伐森林,排除低地的積水。排水開溝工作是以早在這里進行狩獵為基礎的,因為要開辟獵場,劃分圍獵區(qū)域,挖陷井作◎,即《費誓》所謂的“井◎”?!疤铩弊志褪怯蓜澐謬C場的基礎上而改為農(nóng)田?!犊脊び洝匪浀慕橙藶闇箱?,是從開掘出廣尺深尺的田間小溝開始的,開出的溝稱為“畎”,與溝相對的高地為畝。小溝的積水流于廣二尺、深二尺的溝稱“遂”。井間為溝,廣深四尺,十里為成,成間廣深八尺為“洫”。百里為同,廣深各二尋曰“澮”。由畎到澮,各類排水溝越近越淺,越遠越深,這不是用于灌溉,而是用于排水。過去圍獵場的劃分,現(xiàn)在成為方整的井井有條的利于排水的溝洫,由田獵之田而井田了。
《五帝本紀》講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所謂降居本是指從高地遷徙到低地,這也反映夏商之際,夏人被驅(qū)趕而降居于若水,殷周之際,殷人被周人驅(qū)逐遷徒南下而降居于江水的史事。
古人開發(fā)低地,也改變了中國大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古代黃河下流以及江淮地區(qū)湖泊很多,所謂九河十藪,后來都成了陸地?!吨芏Y·職方》、《逸周書》都講到每州都有大藪澤。如荊州云夢、豫州圃田,青州有望諸(諸,即水之儲積處),雍州有懸圃,兗州有大野澤等。
低地逐漸開辟成農(nóng)田,過去森林茂密的陰郁之地,從此成為陽光直射地面的地,這些地區(qū)也改稱為“陽”?!蹲髠鳌べ夜迥辍酚浿芡踬n晉文公陽樊、溫、原、攢茅之田,馬融注謂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說明太行山以東,以南都開辟為農(nóng)田了,故稱陽?!蹲髠鳌ふ压拍辍份d:晉人率陰戎以伐潁。陰戎即陸渾之戎,居于林區(qū),他們是允姓之戎,從瓜州遷來,住在伊川上游一帶?!逗鬂h書·西羌傳》還講過一些戎人遷于渭汭即華陰,這些陰也是指尚未開辟的林區(qū)。陰山也因為森林繁茂覆蓋全山而謂陰山的。可見高辛氏所反映的是地處低地,森林覆蓋茂密,居住區(qū)為林木遮蔽較為陰暗的地方居民;而高陽氏則反映高原地帶林木早經(jīng)砍伐,陽光普照的農(nóng)業(yè)區(qū)。高辛氏可以從龍山文化找出其歷史蹤跡,而仰韶文化也能在高陽氏的傳說中看到反映。從農(nóng)田開發(fā)來看,仰韻文化是較早的,但在龍山文化的南方河姆渡、良渚等文化,比仰韶文化還要高。
高辛氏帝嚳與太皞、少皞有關。嚳、皞古音都是幽部互通。皞即商代的郜國,屬于商之田服。郜國有傳世銅器,有“田告作母辛尊”、“田吉亞”等銘文(見《三代》3.29)。甲骨刻辭中也有武丁時名臣“侯告”等。《左傳·隱公十年》經(jīng)文有魯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的記載,說明郜國鄰近宋國?!蹲髠鳌せ腹辍穫饔浰我咱蠖T魯,可能是宋已滅郜,所以郜大鼎在宋,而被轉(zhuǎn)送于魯。太皞和少皞就是由郜國的古史傳說而形成的。少皞氏故地在魯,太皞氏在陳,這是皞族遷徙于不同地區(qū)而得名的。古史中稱一些民族原住地多稱為“少”,少即“小”,是指該族早期人口稀少勢力弱小時期。
“太”即“大”,乃該族后來遷徙新地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時的稱號。如小月氏與大月氏的情況,少梁、大梁,小夏、大夏的情況都是屬于這類的名稱。
《左傳·僖二十一年》說“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边@幾個東方小國是服事諸夏的風姓之國。任古同男,是男服。風與鳳通,風姓之國是以鳥為圖騰之族所建。這些國家居于魯國附近,后來遷徒南方的陳地,使皞族得到新的發(fā)展,這就是陳地所以成為太皞之墟的歷史原因。
少皞到太皞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龍山文化自東向西傳播的軌跡。
三 唐虞夏的部族聯(lián)盟
《堯典》可能是春秋時代或戰(zhàn)國早期的書籍。它的成書年代不能早于《論語》或《左傳》,因為在這兩部書里講到堯舜的事跡都與《堯典》不同,所以,我們首先根據(jù)《論語》來研究。
《論語·堯曰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同書《顏淵篇》:
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
在《論語》里關于堯舜的事很簡略,《左傳》也是一樣,這是比較原始的傳說,就是當時有一個禪讓或推選的共同基礎。在私有制和傳子局面產(chǎn)生以前,禪讓或推選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我們可以在少數(shù)民族史中得到例證。《三國志·夫余傳》注:
舊夫余俗,水旱不調(diào),五谷不熟,輒歸咎于王,或言當易,或言當殺。
可見夫余也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原始社會的酋長推選制度,當其酋長被認為不稱職的時候,原始社會的成員就要另行推選新的酋長。這種推選制度,只存在于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私有制、階級、國家的產(chǎn)生,它必然遭到歷史的否定,遼的耶律阿保機由推選的酋長變?yōu)榻K身的皇帝,就是非常好的例子?!缎挛宕贰て醯鳌氛f:
?。ㄆ醯ぃ┢洳孔逯笳咴淮筚R氏,后分為八部,……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tǒng)八部。至其歲久,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契丹和夫余易酋長的原因,都是以生產(chǎn)的盛衰為主要原因。原始社會只以對自然斗爭為目標,所以這里不須再附以任何政治條件,這在階級社會是不可能的事。更值得注意的是“約本如此,不敢爭”。可見,推選制度在原始社會是有深厚的經(jīng)濟根源和廣闊的群眾基礎的,是為全體人民所承認的。后來,隨著經(jīng)濟條件的轉(zhuǎn)變,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镀醯鳌方又f:
某部大人遙輦次立?!瞬恐?,以為遙輦不任事,選于眾,以阿保機代之。……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諸部以其久不代,共責誚之。阿保機不得已傳其旗鼓,……用其妻述律策,……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
就這樣,阿保機成了終身皇帝。原始的推選制度,在經(jīng)濟狀況和階級產(chǎn)生的劇烈變化促使之下,通過復雜的,殘酷的斗爭而被父子繼立的世襲制度所代替。耶律阿保機就是這在這個轉(zhuǎn)變中成為遼的重要君主。
通過夫余、契丹的推選制度,很可以說明禪讓之傳說,是有它一定的歷史根源的。
不僅夫余、契丹有推選制度,就是蒙古族和滿族也曾經(jīng)有過推選制度。這可以從他們保存的推選制度或與推選制度密切聯(lián)系的合議制度中看得出來。元朝在憲宗以前,立皇帝,還是由忽立而臺大會推舉的,鐵木真死,諸王百官大會而立窩闊臺。窩闊臺死,皇后臨朝,會諸王百官而立貴由。蒙哥之立,是拔都倡議然后由諸王百官會議立的。清朝努爾哈赤死,皇太極立。但是,與皇太要同稱四大貝勒的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都與皇太極同座受百官朝拜。后來阿敏憂死,莽古爾泰因事被革,代善始則依違其間,繼則畏皇太極而承認其一人受百官朝拜,四大貝勒之合議制始完全崩潰。就是八旗的固山額真,最初亦選子弟中的重要人物擔任,要是擔任不好,也可重新推舉。所以,怒爾哈赤有八旗共同治理國事的指示。這是在階級社會的初期也還保存有原始社會合議制或推選制度的殘跡。
有不少的人以為禪讓制度是儒家憑空設想出來的。要是根據(jù)民族學的研究和前述契丹、夫余、蒙古族和滿族的推選制度來看,我們認為所謂禪讓制度,本質(zhì)上就是原始社會的推選制度。這是歷史上的確存在過的真實事情,不是憑空制造出來的幻想。只是先秦古書中所講述的禪讓制度以及后來儒家學派大加宣揚的禪讓制度,都是被涂上了一層深厚的粉飾。我們剝開他的附著的東西,才可以看出其真實的本來面目。一個人被推舉為酋長,或者前一個酋長為后一個酋長代替,都是原始社會的必然規(guī)約,談不上被推舉的人是什么圣賢,充其量不過是當時被人認為有主持公共事務能力的一些人而已。
《堯典》說,堯禪舜,舜禪禹,都是由四岳推舉的。四岳就是部落的酋長。他們推舉出來的人,就是部落聯(lián)盟的酋長,有點像契丹的遙輦和阿保為八部大人所推舉一樣。
堯和舜是否真實有其人呢?禹所開創(chuàng)的夏代是否存在過呢?
堯又稱是陶唐氏,陶和唐都是地名。唐是晉國初封的地方,在山西太原。所以晉公◆(晉定公時器)有唐公之稱。陶即定陶。陶、唐原為兩。如殷商,是殷人先住于商后遷于殷的名稱,可能陶唐名稱有似于此。據(jù)傳說,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這些都在西方的仰韶文化區(qū)域。而陶則在東方,屬于龍山文化區(qū)域。許多書都說:舜漁于雷澤,陶于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耕于歷山。這些地方,都在東方,屬于龍山文化的區(qū)域。兩種傳說的不同??赡芷鹩跂|方和西方兩民族爭祖先的關系。有點像過去山西和陜西爭司馬遷是本首的人,山東和四川爭李白是同鄉(xiāng)一樣的道理。雖然傳說有其活動的地區(qū)的不同,但是,都肯定了有堯、舜其人。這點,從夏代的肯定中,將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夏人的后裔,后來建了杞、鄫兩國。杞、鄫在東方,這是后代遷來的。夏人本為西方的民族,這是有根據(jù)的?!妒酚洝ち鶉瓯怼罚骸坝砼d于西羌”?!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坝砩谑?。《漢書·武帝本紀》謂,武帝到中岳,“見夏后啟母石”。這與西方的羌民崇拜白石是有關系的。就夏人生子的傳說看,也和周人不同,《淮南子》高誘注“禹母修己,感石而生禹,坼胸而出”?!稘h書》注引應劭曰”啟生而母化為石”。這和東方民族卵生的傳說以及后來周人的說法是不同的?!对娊?jīng)·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大雅·生民》說后稷之生是:”不坼不副(剖),無菑無害”??梢?,夏人的傳說完全與商周不同,既不是卵生,也不是”不坼不副”,而是屬于西方系統(tǒng)的。
除了前引傳說禹都安邑屬于西方之外,夏人的其他都邑,也在西方,而不是在東方。《國語·周語》及《史記·周本紀》均謂:“昔伊洛竭而夏亡”?!妒酚洝ぶ鼙炯o》謂伊洛為”有夏之居”。山西也稱夏虛。所以《左傳》說晉之封地是“啟以夏政”。夏后皋之墓在殽。漢代人也認為“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認為潁川陽翟是夏禹國??梢娚轿骷昂幽衔鞑恳粠В诠湃丝磥?,的確是夏人活動的區(qū)域。夏禹的父親叫崇伯鯀,崇是周人所在地的以東地區(qū),古代沒有“嵩”字,崇即嵩,《詩經(jīng)》作“崧”,崇就是因嵩山得,所以嵩山有夏后啟母石。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夏人分為兩支,一支是姜姓民族,這是周朝母系的祖先;一是羌族,后來變成了留居于四川、青海、甘肅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另外,夏人的分支,還建立了越國和匈奴。所以,《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
《匈奴列傳》認為匈奴的祖先是“夏后之苗裔”,這還可以從下列事實中得到證實。夏人崇拜太陽,據(jù)《白虎通》說夏法日?!稖摹芬舱f夏桀自比于日。匈奴也崇拜日。匈奴拜天地,這也是應夏人的風俗。但是,應該說明的,匈奴也不是純種,其中混合有被征服的羌族東胡及漢代所謂西胡。越國是夏人之后,東南也可能存在著羌族。《后漢書·西羌傳》說三苗姜姓,古代苗屬于羌族,它和現(xiàn)在的苗族(宋以后所稱的苗)是不同的。
酋長繼承權的傳子局面,是家族私有制的產(chǎn)物,是家族私有制完成以后最顯著的上層建筑。根據(jù)夏代的世系,我們看得出這個現(xiàn)象,關于夏代的歷史,我們知道得少,夏代世系,一般都根據(jù)《史記》,而《史記》則是依據(jù)《世本》的?,F(xiàn)在將夏代世系列表如下:
禹1——啟2——太康3
│——中康4——帝相5——少康6——帝杼7——
│
——————————————————————————│
│
——帝槐8——帝芒9——帝泄10———帝不降11——孔甲14
│——帝扃12——帝廑13——帝皋15——帝發(fā)16—
│
———————————————————————————
│——帝履癸17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世系是可靠的。因為,在統(tǒng)治階級中,從傳子局面產(chǎn)生以后,譜牒學以口耳相傳一直是很發(fā)達的,而且西晉時代發(fā)現(xiàn)的《汲冢紀年》對于夏代也有相同的記載。據(jù)此,十七人之中,除太康與中康,帝不降與帝扃以及廑與孔甲是兄弟行繼承而外,其余都是傳子的。而且上述六人,也是或繼其父,或傳其子的,可見這時已經(jīng)鞏固的建立了帝位傳子的制度。《汲冢紀年》云:“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墒?,《晉書·束皙傳》云:“夏年多殷”。據(jù)《汲冢紀年》是“自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這仍比夏年多。這里可能是有錯誤的?!妒辣尽分^:“帝皋生發(fā)及履癸”,比《史記》所說少了一代。帝廑亦名胤甲,可見與殷人以天干稱名之習是相同的。夏稱夏后,后甲骨文作毓(育同),象生育之形,故從母從倒子,因此,有人說這是母系氏族的酋長,可能夏代離開母系社會還是不久。從這一張世系表看來,家族所有制肯定是存在很久了。夏代沒有文字,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加以斷定。從十四代十七君的傳說來看,可能原來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正如現(xiàn)在的彝族的頭人,他們可以背誦出自己的世系至數(shù)十代以上。由于夏人的文化本來不太高,所以,他們向南向北發(fā)展支派越和匈奴都接受了當?shù)卦瓉淼耐林嗣竦奈幕?br/>
但是,夏代的確是有的。中國人民在古代自稱“諸夏”,周人也自稱夏?!墩撜Z·為政》:“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栋速份d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尚書·召誥》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抖嗍俊吩疲骸拔┮笙热擞袃杂械洌蟾锵拿??!秶Z·晉語》云:“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梢?,古代的人,包括孔子這樣多聞闕疑的人都承認夏代是有的。過去疑古派否定夏代,這是不符歷史實際的。
為什么夏代能產(chǎn)生家族私有制呢?因為,到堯、舜、禹的時代,中國已經(jīng)產(chǎn)生部落聯(lián)盟,并且進入部落聯(lián)盟的末期。這樣一個部落聯(lián)盟,由于剩余生產(chǎn)物的增加,部落成員中貧富分化日益顯著,富有者被選為酋長,而酋長從部落成員那里以及戰(zhàn)爭中擄掠所得到的東西日益多起來,換句話,剝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酋長的職位逐漸為這個富有的家族把持以至完全可以傳子,這就是形成家族私有制的過程。
前面說過夏民族就是后來的羌族,夏代的家族組織,可以由羌族的情況得到說明?!逗鬂h書·西羌傳》云:“其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十二世后,相與婚姻?!边@也很像西洋的風俗,取父名母姓為號,可見這已是家族公社,而不是原始的氏族公社了。同書載湟中月氏胡,“亦以父名母姓為種”。這種部族一強,很容易轉(zhuǎn)變?yōu)楦赶邓接兄?,因為他原來已?jīng)處于母系向父系過渡的狀態(tài)。又如《魏書》和《周書》說:
宕昌羌者,其先蓋三苗之胤,……姓別自為部落,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tǒng)攝,……國無法令,又無徭賦,惟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yè),不相往來。
宕昌羌已有部落酋長但“不相統(tǒng)攝”,正說明這個部落還沒有形成部落聯(lián)盟?!皣鵁o法令又無徭賦”,又說明這個部族還沒有具備國家條件。至“戰(zhàn)伐之時乃相屯聚”,這種軍事性質(zhì)的屯聚,要是多次舉行,行之日久,就會產(chǎn)生軍事酋長。他們是仰韶文化居民的后裔,也是定居的低等農(nóng)業(yè)民族,還處于相當原始的狀態(tài)。但是,經(jīng)過軍事屯聚日久,就會漸漸的形成部落聯(lián)盟,這正反映了堯舜禪讓前夕的情況?!侗笔贰h項傳》云:“擊缶為節(jié)”,缶是大腹陶器,仰韶陶器就是以缶居多,擊缶應當就是仰韶文化區(qū)的遺俗,黨項也是羌族,也是定居的低等農(nóng)業(yè)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這和仰韶文化也是一致的??梢娤拇那闆r,還不少為羌族所保存。夏禹繼承了堯舜的軍事聯(lián)盟的酋長,統(tǒng)一了江淮汝漢下游一帶低地民族,整齊了水利,建立了夏代,形成了統(tǒng)一的王朝,把帝位傳給他的兒子,這是部落聯(lián)盟進一步的發(fā)展。
傳子制度使家族私有制得到了鞏固。雖然有扈氏反對,也被啟滅掉,《淮南子·齊俗訓》說:“有扈氏為義而亡”。所謂“義”就是指部落聯(lián)盟的推選制度。有扈氏想反對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當然自取滅亡?!妒酚浾x》引《竹書紀年》云:“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母相”。又云:”堯德衰,為舜所囚”。這是用戰(zhàn)國社會篡奪頻仍的現(xiàn)象去看原始公社推舉制度所產(chǎn)生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孟子和韓非子的說法,更是這種見解的典型代表。《孟子·萬章上》:“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韓非子·說疑》: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由此可見,春秋時代的人,把禪讓制度加以理想化,而戰(zhàn)國時代的人,把禪讓制度加上家族私有制中篡奪的外衣,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