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近代軍用工業(yè)之一——從安慶內軍械所到江南制造局

洋務運動史 作者:夏東元


  第四章近代軍用工業(yè)之一——從安慶內軍械所到江南制造局① 一、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開端——安慶內軍械所 在本書前三章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提出,或是洋槍洋炮的使用和“借師助剿”的實行,都在某一側面和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自己創(chuàng)辦近代軍用工業(yè),作了思想上和技術上的準備。尤其是清軍使用洋槍炮、火輪船和“借師助剿”的實踐,對清政府的軍政官員下定自己掌握先進武器的決心,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對于中國必須設廠制造槍炮輪船的直接認識,始自林則徐。林則徐在兩廣總督任內與英國侵略軍的接仗中,即明確意識到:為了國防的需要,不僅從西洋購買火炮船只,更要自己制造,而首先在國防前線地區(qū)制造。他說:“以船炮而言,本為防海必需之物,雖一時難以猝辦,而為長久計,亦不得不先事籌維?!洊|關稅既比他省豐饒,則以通夷之銀,量為防夷之用。從此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①魏源并建議在虎門外的大角、沙角建立造船廠和火藥局各一座,雇用法、美等國技術工匠,制造船炮。這種主張在當時雖未能實現,但對后人的影響卻是深遠的。直至60年代洋務運動興起并付諸實踐后,左宗棠因此舉被頑固派阻撓以致20年停滯不前猶引為遺憾。

  其實,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必然性。作為清朝統(tǒng)治者,如果不是為了挽救其搖搖欲墜的地位,他們是不會改變陳法的。60年代初洋務派頭目們之所以迫切要求“師夷長技”,是為了“兩害取輕”地鎮(zhèn)壓“心腹之害”。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非洋火器不足以取勝,非自制火器輪船不足以長治久安。所以奕喋喋不休地叫嚷“練兵”“制器”;曾國藩有了在鎮(zhèn)壓太平軍中“實賴洋炮之力”的親身感受,就非常積極地大力購求洋火器和第一個辦近代軍火工廠;李鴻章也正是到上海后,親眼看到外國兵人數少“即當大敵”,中國兵“多至數倍,而經年積歲不收功效,實由于槍炮窳濫”②的情況,從而加快了“資取洋人長技”,自己設廠制造軍火的步伐。

  曾國藩(1811—1872年),湖南湘鄉(xiāng)人,字伯涵,號滌主。1838年中式進士。先后求教于理學大師兼尚“經濟之學”的唐鑒,并師事倭仁、穆彰阿。曾氏善經世致用之學和理學。中進士后,被授為翰林院檢討、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1849年升授為禮部右侍郎,此后四年中,歷任兵、工、刑、吏各部待郎。1852年丁母憂回籍。正值太平軍轉戰(zhàn)湘鄂,奉命幫辦團練,后編為湘軍。1854年湘軍練成,與太平軍為敵,屢戰(zhàn)屢敗。1856年乘“楊韋事變”之機全力反撲,轉敗為勝。1860年8月被授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在攻陷天京上游重鎮(zhèn)安慶后,派李鴻章率淮軍支援被太平軍圍攻、危在旦夕的上海,又派左宗棠圖浙,并同意江浙紳商“借洋兵助剿”的意見,對天京逐漸形成和縮小包圍圈,終于1864年7月破天京。曾國藩在歷史上所起的反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曾氏在鎮(zhèn)壓太平軍過程中,較早使用西洋新式武器,從而認識到引進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既能“平內患”,又能“勤遠略”以抵御外侮。于是他第一個辦起了新式軍火工廠安慶內軍械所,第一個同意和支持容閎所提“覓制器之器”的建議從而辦成了江南制造局。這在一定意義上說,又是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的。

  安慶內軍械所是曾國藩在攻陷安慶后的1861年秋冬之交創(chuàng)辦的。早在1860年12月初,曾國藩就上奏清廷說:“將來師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遠之利”①。這里所說的“永遠之利”,就是一年后他所說“剿發(fā)逆”“勤遠略”,以期漸至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的思想。曾國藩本想先通過買船仿造的方式求得先進技術,他說:“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他是相信中國人“智者盡心,勞者盡力,無不能制之器,無不能演之技”②的。于是他不等“購成之后”,就馬上進行仿求“覃思之士,智巧之匠”的工作了;也不等“始而演習”,就進行試造了。這種全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制造輪船火器,也就成了安慶內軍械所一個特點。

  湘軍攻陷安慶,曾國藩即著手籌建兵工廠。他派人尋覓到了無錫徐壽、華衡芳等科技人員,并通過江蘇巡撫薛煥的訪求,于咸豐十一年十一月由薛煥將徐、華送赴曾國藩軍營效力。徐、華到后,即奉命籌建機器局。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文正嘗憤西人專攬制機之利,謀所以抵制之,遂檄雪村創(chuàng)建機器局于安慶?!笨梢娊ò矐c局是有抵制洋人利用火器買賣以侵利的用意的。而該局籌建之時,也正是奕與赫德醞釀購置和建立“阿斯本艦隊”之際;而次年李泰國赴英辦理“阿斯本艦隊”的購置組建事宜之際,也正是安皮內軍械所試造小火輪初見成效之時。因此,自造輪船也有作為“阿斯本艦隊”對立面而存在的意義。

  內軍械所是一個綜合性軍火工廠,主要生產子彈、火藥、炸炮、劈山炮和火輪船。其重要成就是自己試造的小火輪,主持該輪制造的負責人是蔡國祥,科技人員則為徐壽、華衡芳。

  徐壽(1818—1884年),字雪村,江蘇金匱縣(今無錫市)人?!坝讒固ǎ暸e業(yè)”,繼以為無稗實用,遂“專研博物致知之學”。積歲勤搜,凡數學、律呂、幾何、重學、化學、礦學、汽機、醫(yī)學、光學、電學,“具窺見原委,尤精制器”。①徐氏在當時以博學多才奢稱,曾自制過指南針、象限儀等器具,還仿制過墨西哥銀元。

  華衡芳(1833—1902年)字若汀,與徐壽同為無錫人。幼時即嗜數學,14歲就弄懂了當時流傳的應用算術書《算法統(tǒng)宗》。是年結識了比自己長15歲的徐壽。華衡芳在此后的歲月里,除研讀中國古典數學著作《數理精蘊》等書,“遂能通幾何之學”外,還從事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對翻譯過來的代數、幾何、微積分、重量、博物等書一一研讀。這就為華氏在數學、自然科學乃至技藝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徐壽、華衡芳相識后,不時在一起研討并作實驗。例如,他們?yōu)榱颂剿鞴鈱W奧秘,將水晶印章磨成三角形來代替難以找到的三棱玻璃,“驗得光分七色”;為了驗證槍彈運行的軌跡是否呈拋物線,他們設遠近多靶,通過實彈射擊測試,終于粗知拋物線之梗概。②1858年兩人在上海獲得墨海書館出版的合信氏的《博物新編》一書,此書內容包括理、化、天文、氣象等,使他們得益頗多。1860年由華衡芳著述、徐壽插圖的《拋物線說》一書問世。此書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它比當時國外專門論述這一問題的《圓錐曲線說》中譯本早6年。徐、華有了這些科技造詣,故一到安慶內軍械所,即進入實際科學研究制造階段。

  首先是蒸汽機的制造。造蒸汽機必須依賴數學、力學和物理學等知識,還須有制機械的實際工藝經驗。徐、華對于前者已具備必要的條件,對于后者卻是缺乏基礎的,加之軍械所設備簡陋,全靠手工操作,困難很大。但他們還是于1862年8月制成了中國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機(此前已有人試造非實用性的蒸汽機)。此蒸汽機的結構與當時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往復式蒸汽機”相類似。它“以火蒸水氣”運轉自如,“火愈大則氣愈盛,機之進退如飛,輪行亦如飛?!雹僭鴩戳苏羝麢C的試驗運轉頗為高興,當天在日記中寫道:“竊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國人亦能為之,彼不能做我以其所不知矣!”②確實,蒸汽機制成,為造火輪船開辟了道路,某種程度上,也為后來江南制造局制造各種機器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基礎。

  內軍械所第二個成就是造成了中國第一艘木殼輪船。中國造船業(yè)在世界上向列前茅。到清代,造船工場規(guī)模和技術均很發(fā)達,這就為試制輪船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技術工人。該木殼輪船的制造,華衡芳主要負責測算,徐壽主要負責制機,在其他有關技術人員吳嘉廉、龔云棠、徐建寅等的配合下,從1862年4月到同年8月即造成了輪船模型,到是年底試造成一艘長約二丈八、九尺的小火輪,并正式在安慶江面試航,由輪船委員蔡國祥親自駕駛,曾國藩則坐在船頭上督看。航行約八、九里。曾氏十分得意地說:“約計一個時辰,可行二十五六里。試造此船,將以次放大,續(xù)造多矣?!?br/>
  1864年,徐壽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放大試制火輪船的工作。接著搬遷南京,1865年火輪船放大試制成功,曾國藩賜名“黃鵠”。1866年“黃鵠”號火輪船在南京下關江面試航,據8月31日《字林西報》記載:船重25噸,長55華尺,高壓引擎,單汽筒,直徑1華尺,長2尺;輪船的回轉軸長14尺,直徑2.4寸;鍋爐長11尺,直徑2尺。船艙設在回轉軸的后面,機器設在船的前部。試航時速,順流28里,逆流16里。

  安慶內軍械所的規(guī)模很小,但不用洋人而用中國自己的科技人員設計制造火器彈藥,特別是制造了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雖“不甚得法”,卻標志了中國進入制造機器的歷史時期;為手工造機器向機器造機器的過渡創(chuàng)造了條件。它盡管未用洋人,但它是在西洋火器、輪船和西洋科技書籍的啟迪下產生的。如徐壽、華衡芳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又從《博物新編》一類西洋科技書籍中學到不少知識;又如徐壽等在上海對洋輪的觀察模仿等等。因此,它既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開端,也是洋務工業(yè)起始的標志。有了這個不成熟的實踐,使曾國藩和參預制造的人員,既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看到手工造器的缺陷,于是存“覓制器之器”的決心和行動。

  內軍械所也是資本主義企業(yè)的開端。它的經費由湘軍撥款,勞動力一部分是招募,另一部分是蔡國樣準備接收阿斯本艦隊未成留下的200名士兵,他們基本上是接受以工資形式付酬的勞動者,某種程度上,是自由勞動力的出賣者。因此,可以認為安慶內軍械所是封建性很濃的帶資本主義性的企業(yè)。

   二、安慶內軍械所到江南制造局的過渡——上海、蘇州洋炮局 在安慶內軍械所創(chuàng)辦一年之后,李鴻章在上海也辦起了制造軍火的洋炮局。如果說前者未用洋匠是一個特色的話,后者卻一開始即用洋技術人員。

  李鴻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式進士,1850年授翰林院編修。1853年2月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皖北襄辦團練,以抵御太平軍。因在皖北屢被太平軍打敗,“不能自立于鄉(xiāng)里”,乃于1858年趨謁駐師建昌的曾國藩,旋入曾幕。李鴻章以其父與曾國藩有同年關系,于1845年即師事曾氏。這次入曾幕頗得器重,在仕途上得到了實際的鍛煉。李鴻章回憶說:“臣從曾國藩討論軍事數年,見其選將練兵,艱苦經營”①,頗得啟示。又對曾國藩說:“鴻章侍函丈最久,于時事微有通曉”②。用兵本領與通曉“時事”,正是李鴻章一生發(fā)跡的基礎和條件。1861年湘軍先后陷天京上游的安慶、蘆州,而太平軍卻在下游橫掃江浙,曾國藩派左宗棠圖浙,著李鴻章到皖北募練淮軍以圖蘇。1862年3月淮軍練成,4、5月間由長江輪運至上海。李鴻章到上海后即定下勾結外國侵略者鎮(zhèn)壓太平軍的方針,他在致沈葆楨函中指出,必須順著上海買辦官紳借洋兵“助剿”的“人心”,利用“華洋混一”已成之局,以為“據形勢接應上游為進兵張本”③,達到攻占天京,滅亡太平天國的目的。這也就是他所說“用夷變夏”的“自強之術”④。

  “用夷變夏”的“自強之術”從哪里開始?李鴻章到上海后不多天,就明確了使用西方先進武器的目標。上章已談到,他親眼看到外國軍隊武器精良,常常以少量軍隊勝數量大大超過于自己的敵軍,其原因是先進的火炮。于是淮軍到滬后很快更換新式武器。但購器甚難,而熱兵器彈藥的消耗量很大,供應尤難而且貴?!百I一顆從英國炮船上偷來的很普通的十二磅炮彈要費三十兩銀子,買一萬粒最壞的銅帽也要十九兩銀子。”⑤這是淮軍餉需經費負擔不了的。這時,在李鴻章軍營服務的英國人馬格里建議設廠自造。李鴻章惟恐造不出來。馬格里即毛遂自薦,經過試驗,他在兵營門外造出了第一個鑄模。他讓一位中國木匠用普通的車床制作了一個拳師式導火管,隨即造出了一個炮彈、幾個藥引和幾枝炮門紙管自來火。適英國軍官士迪佛立進謁李鴻章,李以之相征詢,得到士迪佛立的贊賞和肯定。又經過士兵的使用,證明質量可靠,李鴻章乃委派馬格里和其他幾名洋人在松江一個廟宇里籌建上海洋炮局。開始工具極其簡陋,除在上海購買一些和用田間粘土自造一個熔化爐等之外,又募外國匠人“由香港購辦造炮器具”①。李鴻章并不是全靠洋人,而是一開頭即“令參將韓殿甲督率中國工匠盡心學習”制造開花炮彈、自來火等件。為“得其密傳,推廣盡利”,李鴻章又把“學識深醇,留心西人秘巧”的同知銜丁日昌從廣東特聘來上海專辦軍火制造②。

  丁日昌(1823—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廣東豐順湯坑人。父賢拔經營藥店,早逝。少隨叔兄課讀,涉獵經史。20歲中秀才,曾任惠潮嘉道李璋煜幕僚,因助李平吳忠恕起義軍有功,捐授瓊州府學訓導。1859年以“軍功”升任江西萬安知縣。1861年因廬陵縣一度失守而被革職。后在曾國藩軍營當差。曾氏派他前往廣東辦厘務和在提督崑壽軍營督造火器。丁日昌先后鑄造大小硼炮36尊,大小硼炮子2000余顆。李鴻章得知即請清廷飭粵省督撫調丁來滬任炮局委員,與韓殿甲一起主持洋炮局事務,“頗漸能窺西洋人奧窔”。

  上海洋炮局主要生產開花炮彈和自來火,每月生產炮彈六、七千枚,交淮軍各營使用。據薛福成記載:淮軍所用自產的“開花炮,大者可攻城,小者以擊賊陣、破賊壘,遂能下姑蘇,拔常州,連克嘉湖諸郡。設非借助利器,殆不能若是就且捷也。”③這里雖把上海炮局的軍火產品的作用夸大了些,但也不能否認它在鎮(zhèn)壓人民起義中的反動作用。

  1863年12月,蘇州被清軍攻陷,李鴻章移駐城中,馬格里等也把松江的上海洋炮局遷至蘇州,占用了原太平軍納王所住的王府,局面較在松江廟字里大得多,但設備沒有多少改善。這時,正是“阿斯本艦隊”被清政府遣回英國之際。該艦隊來華時,有供應艦隊以軍火武器的各項機器設備,“大有同時被送回歐洲的可能”①,馬格里向李鴻章建議,將這些機器設備全部買下來。李鴻章很欣賞這個建議,但不愿自己出面做這件事,于是組織一個小團體出錢于1864年1月將此設備買了下來。這樣蘇州洋炮局機械化水平大有提高,初步擺脫了手工操作進入機器制作階段。

  蘇州炮局分外國汽爐和內地泥爐兩種,所謂“進入機器制作階段”,主要是指前者。李鴻章在描述洋機器運轉情況時說:“敝處頃購有西人汽爐,鏇木、打眼、鉸螺旋、鑄彈諸機器,皆綰于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旋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之發(fā)縱,不靠人力之運動?!雹谏鲜鰴C器每套數萬金。由于機器并不齊全,不能制造輪船長炸炮,僅能銼鑄炮彈。這座汽爐由馬格里和委員劉佐禹綜理其事。雇用洋匠4—5名,每月工資多者300元,少者100多元;中國匠人50—60名,每月工資多者30元,少者7—8元不等。所出大小炸彈,每月約有4000余個。

  至于內地泥爐,以及銼磨螺旋器皿,每套不過數百金。此局由丁日昌、韓殿甲③分別負責。每爐約需工匠50—60名。一局每日可開數爐,每爐可得炮子50—60個,工緊時日可得炮子300余個。工匠需300余人。匠目每月工資20元至30元,散匠5—6元至10余元。所出大小炸彈每月約有6000—7000個,大小炸炮可得6—7尊。銅帽及銅自來火引門,均可仿制。所制產品價比購買便宜甚多,質雖不及洋貨之精,但略可使用。

  蘇州炮局對于“尤為得力”的長炸炮還不能制造,只能制造短炸炮。受18磅彈之鐵短炸炮,連架制就40金,受48磅彈之鐵短炸炮,連架制就不過80金。炸彈大者須費2—3元,小者須費1元零。比之購買外洋12磅炸彈需費20兩銀子是便宜多了。李鴻章通過蘇州炮局的制造實踐,認識到發(fā)展機器槍炮局非進一步提高其機械化程度不可。例如長炸炮的制造,“非用外國全副機器,延請外國巧匠,不能入手。”這種強烈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人才的要求是很可貴的?;谶@種認識,他慷慨陳詞地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責功名之鵠,則業(yè)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br/>
  這是李鴻章在1864年5月間講的話,距辦成蘇州炮局不到半年。李氏很快認識到“覓制器之器”的必要性,尤其是為了“覓制器之人”,他建議專設一科取士,并且,“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這在以八股科第取士的當時,在頑固守舊者看來,簡直是異端邪說!但這是時勢之必然。其思想開明和高人一籌于此可見。

  李鴻章在辦蘇州洋炮局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是他積極舉辦江南制造局的思想基礎,因此,說上海洋炮局、尤其是蘇州洋炮局是過渡到江南制造局的物質前提,是完全恰當的。

   三、“制器之器”的江南制造局創(chuàng)辦 上海、蘇州兩洋炮局是安慶內軍械所過渡到江南制造局關鍵階段,百江南制造局的創(chuàng)辦,則是李鴻章“覓制器之器”思想的實踐和運用。

  江南制造局由下面三部分機器設備所組成:一是容閎在美國購買的“制造機器之機器”;二是丁日昌在上海虹口地方購買的旗記鐵廣;三是蘇州洋炮局丁日昌、韓殿甲所管轄的兩局(兩個車間)?,F分別簡述之。

  首先談容閎赴美購買機器的簡單過程。

  容閎(1828—1912年),原名光照,字達萌,號純甫,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出生于貧苦家庭。7歲入英國傳教士古特拉富夫人所辦的小學讀書,13歲入瑪禮遜學校。該校第一任校長勃朗于1846年回美,容閎與另兩位同學隨同赴美。到美后,先入麻薩諸塞州的盂松學校,2年后考入著名的耶魯大學。1854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學士學位(1876年耶魯大學又授予他博士學位)。學習期間,容氏即立下“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①的決心。1855年容閎懷著強盛祖國的滿腔熱情,毅然從美回國?;貒螅啻胃鼡Q職業(yè):擔任過美國駐華使節(jié)的文書;香港高等審判廳翻譯;上海海關職員;在英商公司和寶順洋行任職;還自由經商3年。這過程中,正是太平天國革命蓬勃發(fā)展和英法聯軍入侵時期。容閎憤清朝腐敗無能,而去天京向洪仁玕作過模仿資本主義進行改革的建議,無成。轉而把希望寄托于正在安慶招募人才興辦工業(yè)的曾國藩。1863年容閎在安慶面向曾氏說:“中國今日欲建設機器廠,必以先立普通基礎為主,不宜專以供特別之應用。所謂立普通基礎者,無他,即由此廠可造出種種分廠,更由分廠以專造各種特別之機械。簡言之,即此廠當有制造機器之機器,以立一切制造廠之基礎也?!雹倏梢娙蓍b雖與李鴻章的“覓制器之器”同調,但容氏特別強調“立普通基礎”之工廠,因為有了這個基礎后,可以造槍炮子藥,可以造輪船,更可以造各種機械,這比之曾、李等人強調“特別之應用”的軍火生產要高出一籌。容閎的主張得到曾國藩的贊同,撥款68000兩,派容閎赴美購買先進的機器設備。容氏于1863年10月出發(fā),經英國倫敦于1864年春抵美。經多方洽談,終于與樸得南公司訂約,由該公司按“制造機器之機器”標準承造,于1865年運抵上海。

  在曾國藩派容閎到美國訂購“制器之器”的同時,李鴻章正在為蘇州炮局“所購機器未齊”以致未能制造輪船長炸炮等物而發(fā)愁,委派人員到上海覓購機器。李鴻章為什么要在上海購買現成機器設備?他認為托洋商回國代購,“路遠價重,既無把握,若請派弁兵徑赴外國機器廠講求學習”,也不一定能馬上奏效。所以他說:“不若于就近海口,訪有洋人出售鐵廠機器,確實查驗,議價定買,可以立時興造,進退之權既得自操,尺寸之功均獲實際?!雹谟谑秋喤僧敃r升任上海海關道的丁日昌覓購,丁氏終于找到了設在虹口的美商旗記鐵工廠。該廠為洋人在上海較大的一座機器廠,設備也較先進齊全。李鴻章說:“此項外國鐵廠機器,覓購甚難,機會尤不可失”②,飭丁氏迅速定議。丁日昌聯絡了歷游外國多年、熟習洋匠、因案革究而贖罪心切的海關通事唐國華,與同案的已革扦手張燦、秦吉等人,集資40000兩,買下了旗記鐵廠。另有其他物件如銅、鐵、木料等作價20000兩。故實際是化了60000兩銀子。價錢不能算貴。有的研究者說李鴻章用高價買了一座廢舊鐵工廠,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應該說,丁日昌所買的這座鐵廠,機器較精而非廢舊,價格公道而不算昂貴。

  李鴻章買定旗記鐵廠之際,正是容閎在美所購機器運抵上海之時,兩者合并一起,加上蘇州洋炮局中丁日昌、韓殿甲經營的兩車間,就成了當時規(guī)模最大的機器廠了。此廠名為“江南制造總局”,亦稱“上海機器制造局”。廠址本在虹口旗記鐵廠原址,因虹口被美國占為租界,侵略者反對中國在那里制造軍火;又因“廠中工匠繁多,時有與洋人口角生事,均不相宜”;另一方面,為了不斷擴大規(guī)模和修造輪船,既需有發(fā)展余地的地界,也必須擇一濱江處所。于是選擇城南高昌廟濱臨黃浦江的地方,于1867年江南制造局遷往該處。開始圈地70余畝,1870年擴大到400余畝,即今之江南造船廠原址。另外,在總局附近又買了一些零星土地設立分廠。

  江南制造局在籌建時,雖主要是為了制造軍火,但既注重于“制器之器”,就不專注于軍火,而要求能制造各種民用器具。這一點,李鴻章在購置旗記鐵廠時即已講得很明確,他上奏清廷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殖加扔兴愓撸貉髾C器于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勞費,仍不外乎機括之牽引,輪鑿之相推相壓,一動而全體俱動,其形象固顯然可見,其理與法亦確然可解。惟其先華洋隔絕,雖中土機巧之士,莫由鑿空而談,逮其久風氣漸開,凡人心智慧之同,且將自發(fā)其覆。臣料數十年后,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無從為之區(qū)處。”

  這里主要有以下幾種思想:(1)軍火工廠除造軍火外,必須造民用產品;(2)中國人的智慧并不遜于西人,在鏟除隔絕對外開放的今天,必能“自發(fā)其覆”地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而超過西人;(3)預見私人投資辦實業(yè)的資本主義發(fā)展趨勢。上述三條在李氏之前的魏源、馮桂芬等先進思想家們已都初步涉及過①,但李鴻章在辦機器制造局的實踐中談到這些,卻有新的現實意義。從他對江南制造局各分廠、車間的構成和部署,以及產品及其分配銷售等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出這種思想的體現。

   四、江南制造局的建制結構與產品 由于江南制造局的創(chuàng)建,有旗記鐵廠的全套設備和容閎從美國買來的“制器之器”兩部分較為先進的機器合在一起,所以向之“機器不齊全”的缺陷基本得到彌補,很多不能制造的炮械等物都能造了。整個生產過程基本配套,機械化程度也較高,加之不斷補充擴建,到90年代,江南制造局已成為中國乃至東亞最先進最齊全的機器工廠了。

  總計,江南制造總局包括16個分廠:機器局、木工廠、輪船廠、鍋爐廠、槍廠、炮廠、槍子廠、炮彈廠、煉鋼廠、熟鐵廠、栗藥廠、銅引廠、無煙藥廠、鑄銅鐵廠和兩個黑藥廠;兩個學堂:工藝學堂、廣方言館(兼翻譯館);一個藥庫;一個炮隊營。廠內的機器設備例舉如下:機器廠內有鉆床六,刨床六,車床五十二,鍘床四,輥床一,制螺絲母機二,制齒機一,抽水機一,汽機一,小汽機一,鍋爐二,磨刀石二,乎臺二,煙通一。銅引廠內有車床三十一,鉆床四,刨床四,軋床一,砂輪床一,汽機二,鍋爐二,磨刀石一。鍋爐廠內有打鐵爐十三,車床四,輥床四,剪撞機四,刨床四,鉆床三,軋床二,汽機二,汽爐二,汽錘二,撞鍋釘機一,熱板爐一,煙通一,磨刀石一。熔、軋銅廠內熔銅爐二十,軋銅抽架五,老虎鉗五,烘銅爐八,軋銅機器四,車床二,剪銅條機器二,起重架三,六十馬力軋銅汽機、二十馬力軋銅汽機、抽水機器、洗銅條鉛箱、擦銅條木枱、打鐵爐、打鐵墩各一。煉鋼廠各種機器設備共一百八十一;銅殼廠有各種機器設備共一百四十二:黑藥廠內有各種機器設備共九十九;栗藥廠內共有各種機器設備二百九十六;槍廠有各種機器設備二百五十五;炮廠內共有各種機器設備二百零二。

  從上述各分廠的機器設備看,江南制造局不僅是當時設備最齊全規(guī)模最大的軍用工廠,而且確實是一個如容閎所說的“機器母廠”。從所有那些機械結構情況看,專用于軍用生產的車間設備占的比例很小,絕大多數車間設備是既可以為軍用生產服務,也可以為廣泛地制造機械設備、工業(yè)、農業(yè)等各種民用器皿服務。因此,當時大多數文書都把這個工廠稱之為“上海機器制造局”,是不無道理的。此廠生產產品的主要情況:第一,制造了大量的機器。據《江南制造局記》1867—1904年粗略統(tǒng)計,計有:制造車床138臺,刨床、鉆床、開齒機、卷鐵板機、汽錘、大錘機、砂輪機、絞螺絲機、鋸床、翻砂機等母機性的機器117臺、起重機84臺,汽爐機32臺,汽爐15座,抽水機77臺,軋鋼機5臺,其他各種機器135臺,另外機器零件及工具110余萬件。可見制造機器的數目不能算少。它們既有自用者,亦有賣給或調給其他如天津、金陵等機器局者,售給一般民用工業(yè)廠家者亦不在少數。這在中國機器制造完全是一張白紙情況下,應該承認它對于技術發(fā)展是起到相當作用的。

  第二是輪船制造。本來收買來的旗記鐵廠主要是修造輪船,江南制造局成立后因忙于造軍火尚不暇造船。該局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國藩自“黃鵠”號輪船制成之后,頗著意于船舶制造。在他促進下,該局遷高昌廟后,即成立了輪船廠,開船塢、自造鍋爐和各種輪船用的機器設備,初步具備了制造輪船的能力。加上1868年曾國藩奏請另撥江海關二成洋稅,以一成作為專造輪船經費,經濟上有了基礎,造船的條件具備了。1868年8月,第一艘木殼輪船下水,曾國藩命名為“恬吉”,取四海波恬,廠務安吉之義。后又改名“惠吉”。該輪長18丈5尺,寬2丈7尺余,每小時行37里。船較小,且系木殼,但它是中國自造的機器輪船,浦江試航,轟動了上海灘。曾國藩登舟試航時非常高興,他很有信心地展望說:“將來漸推漸精,即二十余丈之大艦,可伸可縮之煙筒,可高可低之輪軸,或亦可苦思而得之?!雹佟盎菁敝?,又續(xù)造了“操江”、“測?!钡容喆?,為簡便計,列表以說明之。

  江南制造局所制兵輪表(1867—1885年)

  

  

   注:①長度、馬力、載重三欄均見《江南制造局記》,卷3,第55頁。

 ?、凇队㈩I事商務報告》,1872年,上海,第152頁,轉見《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1輯,第289頁。

  ③兩江總督馬新貽奏,《洋務運動》(四),第130頁。

 ?、堋堆髣者\動》(四),第29頁。

 ?、荨堆髣者\動》(四),第37頁。

  ⑥《洋務運動》(四),第52、62頁。

  ⑦《洋務運動》(四),第33—34頁。

 ?、唷堆髣者\動》(四),第40—41頁。

 ?、帷堆髣者\動》(四),第34、41頁。

  從上表看,(1)江南制造局的造船業(yè)發(fā)展很慢,前十年造了7艘,1876后近十年未造船只,只是1885年才造了一只“保民”號。直到1904年成立造船廠,基本上未造新船。(2)所造之船均為仿制,沒有獨立創(chuàng)造,很少發(fā)展,噸位很小,雖有變化和擴大,但與制造局的造船能力不相適應?!敖甬T”號雖系鐵甲,但只有200匹馬力。1885年造成的“保民”輪為最好,不僅是鋼板,且動力也最大,達到1900匹馬力。(3)輪船機件裝備國產化程度較高。據兩江總督馬新貽談及“操江”說:“該船規(guī)制,雖未能遽與外洋大兵輪相頡頏,而船殼、汽爐及暗輪機器,全副均系廠內自造,頓覺機杼一新?!眹謸?872年《英領事商務報告》談到第五號“海安”輪說:“這兵輪的各部分,除了螺輪和曲拐之外,都是局中自己所制造。”英國提督沙德威爾參觀此船,雖“發(fā)現了技術上的缺點,但大體上認為它應算是修造得很好的船只?!雹僭谶@個問題上,史料所記頗不一致,有說大多用外國進口機器零件裝配而成,有說基本是自造。這些說法,是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說的??偟目矗厦嫠檬妨媳容^能體現江南制造局造船上的自造程度。惜乎由于經費難籌和李鴻章想購買外洋新船等原因,江南制造局于1885年停止了造船,而專造槍炮彈藥,以致該局在造船方面于一個長期間內未能跟上世界先進水平。

  第三、槍炮彈藥的制造。在洋務運動時期,如果說制造輪船不是江南制造局的經常任務,制造槍炮彈藥卻是它擔負的始終不懈的職責。

  先談槍的制造。江南制造局開始造洋槍是仿照英國的兵槍、馬槍,也就是舊式的前膛槍。湘淮各軍曾擁有這種槍枝10余萬桿,除部分向外國購買外,多為江南所供給。不久,外洋興起后門裝送子藥的后膛槍,制造局即試造后瞠新型的林明敦槍,為此買進這類機器和雇洋匠4人,于1871年開造。但泰西各國槍式不斷改進,日新月異,種類繁多,到80年代林明敦式后膛槍又顯陳舊,且“有走火之弊,故各營未肯領用”,局中積壓達萬余桿。鑒于此,制造局一方面將原有的林明敦槍加以改造,克服其容易走火的缺陷,另一方面仿制外國新式槍械,即在奧國的漫利夏槍和德國的新毛瑟槍基礎上進行仿制,這兩種槍在當時號稱最為精利,制造局于1893年試制成功,并有所改進。

  次談造炮情況。江南制造局制炮始于1870年所造的稱作“開花子輕銅炮”,共造成254尊,專供陸軍行營所用。嗣后又仿美國式樣造成4斤重銅炮40尊。1872年制成一尊可裝12磅炮彈的前膛來福炮——烏理治炮。1878年制成了可裝40磅炮彈的阿姆斯脫郎炮2尊,效果良好。但誠如鄭觀應所說:“邯鄲學步,何能精妙入神?”“我方詡為新奇,彼已嗤為陳腐”。阿姆斯脫郎炮又已陳舊了。

  除制造槍炮輪船而外,制造局在炮彈、槍彈、火藥等物的制造方面數量也較大,到90年代大約每日能造各種子彈90000顆,每月能造地雷200枚,每年造無煙火藥60000余磅。現將江南制造局歷年所造主要軍用品或與軍用品相關的物品列表(表見下頁)說明。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江南制造局建立的中國第一個洋式煉鋼爐,中國第一爐鋼就是這個煉鋼爐于1891年煉出的。制造機器槍炮需要各種原材料,其中尤以鋼材、鋼管等件最為關鍵,這些,本全部購自外洋,價值既昂,運費又貴,平時尚可買到,戰(zhàn)時海上交通梗阻,且有買不到手之虞。制造局乃于1890年籌建煉鋼廠,向英國購買15噸煉鋼爐一副,次年即煉出了第一爐鋼。此舉比漢陽鐵廠煉鋼早了2年。1891年雖只煉出10噸鋼,但卻是從無到有,表示了良好的開端。到1904年成立造船廠止,最多的一年曾煉出2059噸鋼,一般年產均在500噸上下。

  另一個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制造局在“西學東漸”上的貢獻。1868年制造局成立翻譯館,隨即將李鴻章于1862年在上海縣城舊“資料來源《江南制造局記》卷3,頁2—37;轉引《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一輯上冊,第293頁。原表中有“各種槍子”一項因不確切,故刪去。

  注:①另劈山炮111尊。

 ?、诹砼脚?00尊。

  ③該年另生產格林炮彈235,000枚。

 ?、茉撃炅砩a格林炮彈537,000枚。

  學宮旁成立的廣方言館移于廠內,與翻譯館合在一起。廣方言館主要是招收生徒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的學校,目的是培養(yǎng)外交人才。后來,特別是遷入江南制造局后,除學習西國語言文字之外,也加學一些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知識。先后聘請英美人偉烈亞力、傅蘭雅、瑪高溫、林樂知、金楷理等傳教士,從事翻譯和一定的教學工作;中國長于數理的科學家華衡芳、華世芳兄弟和徐壽、徐建寅父子,協(xié)助西人翻譯,起了很大的作用。1870年前后即出版了有名的《汽機發(fā)韌》、《汽機新制》等工程書,《代數術》、《微積溯源》等數學書,《化學鑒原》等化學書,共達數十種,譯作和印刷都稱高速度。據統(tǒng)計,從1868—1907年40年間,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印的西書有159種,1075卷。其中除歷史、政治、兵制等30余種關于文科盼書籍外,其他均為工、農、礦、商、算、理、化、電、光、聲、天、地等科學、技術的書籍,這對中國新科技的發(fā)展,無疑起了積極的作用。

  江南制造局在培養(yǎng)科技人才方面也有貢獻,除在生產實踐中訓練了大批熟練工匠之外,在機械制圖上曾辦有帶學堂性質的畫圖房,教授生徒外文、算學、繪圖等課,機器圖樣大多由他們繪制。這實際上就是容閎建議設立的所謂兵工學堂。到1898年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工藝學堂。當然,應該承認,江南制造局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趕不上馬尾船政局,這是一個缺陷。

   五、江南制造局的資本主義性與民族性 就江南制造局的性質而言,是資本主義為其主導面,還是封建主義為其主導面?答曰:資本主義是主導面。若再問:是民族性為其主導面,還是買辦性為其主導面?答曰:民族性是主導面。之所以提出這兩個問題,因向之論者,多數人認為封建性和買辦性是該局性質的主導面的緣故?,F從資本、勞動力、流通和產品分配銷售等多方面加以論述。

  江南制造局的資本基本是國家投入的。開辦的第一年,約用去54萬余兩。其中除丁日昌購買虹口旗記鐵工廠60000余兩主要由唐國華等贖罪費支付外,其余容閎去美國買機器的68000兩·由關稅支付,高昌廟購置土地和建廠房費24萬兩,和在虹口舊廠地的房租、薪工、物料等支付的17萬余兩,均為軍需項下撥款。以后廠房擴大,不斷加撥,例如,1890年建煉鋼廠、1892—1893年建無煙、栗色火藥兩廠,兩江總督劉坤一奏撥40萬兩以為建該三廠之用。常年經費主要仰給于海關二成上下的洋稅,其數額據戶部稱:“每年雖無定數,約計不下五、六十萬兩”。江南制造局歷年收支經費詳見表。

  如表說明,江南制造局經費來源是國家投資。但是封建國家投資,并不能決定企業(yè)的性質是封建的或是資本主義的,企業(yè)的性質主要是由生產目的、勞動力性質和產品分配銷售等方面來決定的。

  1862年辦上海洋炮局,是因為購買外國軍火太貴,自己設廠制造可以便宜很多的緣故,辦江南制造局也是一樣,除為了平內患御外侮取得軍火的使用價值外,其本身的價值也在考慮之列。王之春記其事說:“西洋諸國制造船炮,皆以機器為之,用力少而成攻多。曾國藩因廷臣有采買外洋船炮之議,謂上海已設制造局,不如購其機器自行制造,經費較省,新舊懸殊。于是遣粵人容閎出洋采辦各機器?!雹谲娀鹱栽毂荣徶庋蟆敖涃M較省”一語表明:(1)國際軍火市場與中國自造軍火的關系:(2)價值規(guī)律對軍火生產過程將起著重要作用。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下,若軍用產品造價低于外洋購買價者,則大批生產,若造價高于從外洋購買價者,那就要停止生產的。比如江南制造局中間停造輪船的因素很多,造價昂于買價也是原因之一。李鴻章就說過:制造輪船的“物料匠工多自外洋購致,是以中國造船之銀,倍于外洋購般之價。”①改自造為向外洋購買,成了重要的理由。可見江南制造局的軍火生產相當程度上已不單純是使用價值的生產而是價值的生產了。事實上,據《江南制造局記》第七、八、九、十等卷的記載,局中各種產品均已有經濟核算,盡管這種核算還不算完整、科學,但已具有相對獨立的企業(yè)特征,不能說它完全是清政府的附屬機構。

  江南制造局既從事價值生產,產品就有進入流通領域進行交換的可能。其產品既受到國際軍火市場價值規(guī)律的制約,各省勇營需用軍火槍炮彈藥,在使用價值相同的情況下,是不會去光顧價格高昂的洋軍火的,而寧愿購買和使用本國制造局所造產品。上面的“收支表”中的收入一項,各省解交的軍火價盡管很不完全,——因為清政府在很多情況下是將調撥的軍火價計入軍餉項內——但已能說明軍火出售給各勇營的事實了。當然,地方上地主紳商為保護自己對付義民,購買槍支者亦不在少數。據《江南制造局記》第四卷的記載,制造局出售軍火的財務收入是從1884年開始的,這年收到的軍火售價是46000余兩,往后趨勢是逐年增加,最多的一年是1900年,達到20萬兩之巨,接近海關二成洋稅收入70萬兩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各省解交之價款10余萬兩,就達到30萬余兩,幾及洋稅收入的二分之一了。這表明制造局的產品投入流通領域已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表明江南制造局軍用產品向商品化發(fā)展了一大步,并逐漸要做到為出賣而生產了。所以,它具有資本主義性是顯然的。

  另外,從勞動力性質說也是如此。在江南制造局做工的人,大多來自原旗記鐵廠、蘇州洋炮局,以及香港廣州等地招雇來的工資勞動者,他們是自由勞動力的出賣者。工資意味著與勞動力價值相當。這樣,軍火生產既是價值生產,作為自由勞動力出賣者的工人,不僅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同時也就創(chuàng)造價值;在剩余時間內不僅創(chuàng)造剩余產品,也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按一般規(guī)律,剩余價值一部分被資本家消費掉,另一部分積累起來作為擴大再生產之用。軍用工業(yè)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轉化為什么?我在《論清政府所辦近代軍用工業(yè)的性質》②一文中指出:(1)外國軍火商分割;(2)軍用工業(yè)企業(yè)管理者分割;(3)一部分轉入包工頭手中和拿高出中國工匠幾十倍工資的外國工匠手中,等等。江南制造局與上述一般情況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投資創(chuàng)辦江南制造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取得廉價軍火、自由勞動力的工人在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的同時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以及向純資本主義型發(fā)展趨勢等因素看,資本主義是制造局的主導面是顯然的。至于封建性當然是有的,而且開始時還較濃厚。例如通常所講的生產為了鎮(zhèn)壓人民革命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有利于地方軍閥的割據;用封建管理方法實行人治而違反法治以致腐敗成風等等。但這些在企業(yè)中不是主要方面,尤其是隨著為出賣而生產的資本主義性日益增長,這種封建性將日益減少甚至消除的。

  關于民族性與買辦性關系,這里也作出明確的答案。制造局想要生產廉價而取用方便的軍用品,想要制造“制器之器”的機器,以發(fā)展自己的工業(yè),本身就表明它是作為外國資本主義對立面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建廠之后,盡快制造機器以自用,設煉鋼廠以期達到鋼材自給,設翻譯館譯書以學習先進科技知識,設繪畫房及其發(fā)展為工藝學堂以培養(yǎng)人才,等等,都表明其獨立自主地發(fā)展自己的工業(yè)企業(yè),提高國產化的能力的意圖,其民族性多么鮮明!有些研究者在著作中,說江南制造局在工匠、材料、機器設備過分依賴外國,而這些又被稱之為買辦性。這實在是欠公允的偏頗之論。在那時,中國在這些新事物一無所有情況下,不靠進口機器設備行嗎?不聘用洋技術人員行嗎?不進口鋼鐵等原材料行嗎?事實上制造局是力圖趕快改變人才、技術、原料、設備等依靠外國的現象的,買辦性于何有!

  

 ?、偾逭俜轿募蠖嘤谩吧虾C器制造局”字樣,間有用“江南制造總局”者。 前些年有人考證結果認為應正名為“上海機器制造局”。百多年來人們習慣多 稱為“江南制造局”。本書從俗。

 ?、倭謩t徐《密陳夷務不能歇手片》,《林文正公政書》卷4。

  ②李鴻章《上曾相》,《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3,頁17。

 ?、僭鴩稄完愌笕酥思安擅走\津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冊,第370頁,世界書局版。

 ?、谠鴩稄完愘徺I外洋船炮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冊,第417—418頁,世界書局版。

 ?、賲⒁姟肚迨犯濉妨袀魉囆g四。

  ②上引文見《清史稿》列傳藝術四,第13929頁。

  ①見《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1輯上冊,第250頁。

 ?、凇对恼謺沼洝肪?4,七月初四日。

  ③同上書卷19,十二月十九日。

 ?、倮铠櫿隆冻醯缴虾完惙澜耸乱苏邸?,《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1,頁3。

 ?、诶铠櫿隆渡显唷罚独钗闹夜珪放罅藕寰?,頁15。

 ?、劾铠櫿隆稄蜕蛴椎ぶ胸?,《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頁8—9。

 ?、芾铠櫿隆稄屠铐胩梅讲?,《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1,頁9。

 ?、菀妼O毓堂編《中國近代工業(yè)史資料》第1輯上冊,第253頁。

 ?、倮铠櫿隆渡显唷?,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卷3,頁16。

 ?、谏弦囊娎铠櫿隆洞哒{丁日昌來滬專辦制造片》,《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4,頁44。

 ?、垩Ω3伞稌戏什嗬罟脺絽恰?,丁鳳麟編《薛福成選集》,第261頁。

 ?、脔U吉爾《馬格里傳》,第123頁。

  ②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卷25,頁7。

  ③李鴻章在《復陳奉旨督軍河洛折》《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9中說:“蘇州先設有三局,嗣因丁日昌在滬購得機器鐵廠一座,將丁日昌、韓殿甲兩局移并上海鐵廠?!倍?、韓二局加馬格里劉佐禹洋汽爐一局,故稱“三局”,實際上所謂“三局”,即蘇州洋炮局三個車間。

 ?、偻纬痘I辦夷務始末》卷25,頁10。

 ?、偃蓍b《西學東漸記》,第88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偃蓍b《西學東漸記》,第75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l年版。

 ?、冖劾铠櫿隆吨棉k外國鐵廠機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9頁31~32。

 ?、倮铠櫿隆吨棉k外國鐵廠機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9,頁34。 ·①參見本書第一章第三、四節(jié)?!あ僖陨蠑底志娢涸使А督现圃炀钟洝肪?。

  國藩《新造輪船折》,《曾文正公全集》第2冊,第84O頁,世界書局版。

 ?、亳R新貽《續(xù)造第二號輪船工竣循案具報折》,《馬端敏公奏議》卷7,頁56。

 ?、谝姟吨袊I(yè)史資料》第1輯上冊,第288—289頁。

 ?、僖姟吨袊I(yè)史資料》第1輯上冊,第268頁。

 ?、诶铠櫿隆痘I議海防折》,《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24,頁17。 ·87·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