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這個價格杠桿為資本運作提供巨大的投機機會。一個真正的企業(yè)家可以利用這個價格杠桿大量籌集資金,資本迅速擴張,公司快速成長,股票價格節(jié)節(jié)上升,利用這個杠桿撬大公司,達到公司和投資大眾雙贏的局面。
下面是一個利用市盈率價格杠桿在股票市場上把一個小公司變成大公司的成功案例,該案例選自美國哈佛商學院案例(大意摘錄):
市盈率杠桿作用
設有上市公司A,股本1000萬股,每股凈資產1.5元。每股收益0.2元。A公司尚不上市,那么它的企業(yè)價值往往易被認為企業(yè)的凈資產即1000萬股×1.5元/股=1500萬元。如果A公司上市,則情況不大一樣,設市盈率為30倍,則A公司股價為6元/股,A公司的市價總值為1000萬股×6元/股=6000萬元。上市后反映的6000萬元的A公司較上市前1500萬元的A公司有較好的流動性。又設A公司上面有一個母公司B公司,母公司B向A公司注入價值為1000萬元的優(yōu)質資產,該資產注入將令A公司每股收益增加0.1元,即A公司每股收益升至0.3元/股,那么依30倍市盈率不變,則A公司股價將從6元/股漲至9元/股,A公司市值從6000萬元升值到9000萬元。通過市盈率杠桿作用,A公司的資產增長3000萬元,每股升值3元。
超常規(guī)發(fā)展
成立于1985年的泰富發(fā)展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前身),1986年上市,同年底資產凈值為3.5億港元。至1991年資產總值74.66億元,資產凈值61.24億元。到1995年底,中信泰富資產規(guī)模達393.83億元,凈資產達到266.41億元。依據簡單算術平均計算,中信泰富的凈值從1986年3.5億增長到1995年的262.91億元。年均增長高達960%,8年左右時間股本從1.5億股增到21.3億股。
5年左右時間,股價年均上升2元/股,年漲幅高達154%。1993年成為香港恒生指數33種股票的成分股。1996年12月中信泰富的總值高達957.8億元,占市場總值的2.76%,位居香港上市公司的第10位。
中信泰富的作法
(1)通過收購得到上市公司地位
中信(香港集團)收購泰富發(fā)展有限公司,這種收購是通過泰富發(fā)展有限公司向中信定向發(fā)行2.7億新股實現的。完成后,中信占泰富公司總股本的64.75%。中信以鎖定收購成本的方式認購了泰富2.7億股新股,整項收購一步到位干凈利落,避免了收購過程中市場價格波動因素的負面影響。
(2)注入前景樂觀或收購穩(wěn)定的資產
這種資產注入實質上是中信將屬下的資產及業(yè)務出售給中信泰富,中信泰富從市場上套取的現金用于購置或發(fā)展集團公司的新資產和業(yè)務。中信泰富利用其上市地位不斷地從證券市場上籌集資金來收購這些資產,以此來實現集團公司的資產套現。這個過程是:資金從中信流向中信泰富;資產從證券市場流向中信泰富再流向中信。中信收購泰富的真正意義在于:證券市場是蓄水池,中信泰富作為上市公司是中信伸向這個蓄水池的吸水管。中信不斷吸水用于中信的發(fā)展。
(3)收購恒昌企業(yè)
第一步,1991年9月,中信泰富與李嘉誠、郭鶴年等合組財團收購恒昌企業(yè),其中中信泰富占恒昌企業(yè)36%股權。第二步,1992年1月,中信泰富向其余股東收購64%的恒昌企業(yè)股份,實現全面收購。
第一次收購恒昌企業(yè)36%的股份,中信泰富的贏利增加2.12億港元。當年每股贏利增加了37%。
第二次耗資31億港元收購恒昌企業(yè)其余64%的股份,連同首次收購總代價為56億港元。但從恒昌企業(yè)收回11.7億股息,成本凈額為56-11.7=44.3億港元。其實恒昌企業(yè)估值為52億。全面收購恒昌企業(yè)后,中信泰富每股的凈值上升1.83元/股。
在這次收購活動中,李嘉誠賺了2.63億港元,其他股東賺2.2億港元。百富勤證券公司賺9800萬港元。嘉理集團賺8500萬港元。何添家族賺4900萬元。
上面是中信泰富的一次收購活動,中信泰富采用了收購、兼并、重組、新股發(fā)行、股份配售、發(fā)行可轉換債券和股份回購等幾乎所有股票市場的融資手段。經過近10年的運作,中信泰富的業(yè)務集中于中國、日本、新加坡等迅速發(fā)展的東南亞地區(qū),其資產及業(yè)務結構日趨合理。
上面這個成功案例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市盈率價格杠桿的正面作用,它為企業(yè)籌資,使之迅速發(fā)展壯大。市盈率價格杠桿發(fā)揮了撬大的作用,起到一個良性循環(huán)作用,朝著"資金-發(fā)展-資金擴大-更大規(guī)模的再發(fā)展"一直循環(huán)下去。
市盈率價格杠桿的負面作用撬大了投機壟斷的騙錢力量,使資金快速流向他們的口袋,導致惡性循環(huán)。"資金-騙錢-資金擴大-更大規(guī)模的再騙錢"一直循環(huán)下去,造成市場資金嚴重失血而產生崩盤。1997年中國香港、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發(fā)生的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國際上的對沖基金大量投機買賣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造成市場失血而引發(fā)的,馬來西亞10年的積蓄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市盈率價格杠桿是一把雙刃劍,一面使上市公司迅速發(fā)展壯大,使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雙贏;另一面給投機壟斷者提供了任意宰殺散戶和任意斂財的機會。要對付這些投機者的任意斂財,除加強管理層的監(jiān)管力度外,投資者提高自身的素質,學好掌握"三段三階理論"是一個最好的辦法。筆者充滿自信,隨著"三段三階理論"的普及和廣大投資者的深入掌握,股票市場的投機壟斷者和上市公司欺詐者為所欲為的時代可望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