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

宜將剩勇追窮寇

國共對話秘錄:1949-1979 作者:劉丕林 著


  雖然臺灣人民反抗國民黨暴政的起義被殘酷地鎮(zhèn)壓下去了,中國人民革命解放戰(zhàn)爭在中國大陸卻節(jié)節(jié)勝利,銳不可擋。大洋彼岸的美國政府密切注視著中國的局勢。杜魯門總統(tǒng)采納國務卿馬歇爾的建議,同意請出二戰(zhàn)時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魏德邁作為特使,來到中國實地考察。其考察任務有三項:中國現(xiàn)在及未來的政治、經(jīng)濟、心理情況;美援助南京政權是否值得;如果美國要提供援助那么必須全部接受美國代表的監(jiān)督??偠灾?,魏德邁的考察對蔣介石而言關系到美國的援助能否及時到來;美國援助能否及時到來又關系到已經(jīng)處于失敗綜合癥邊緣的南京政府能否擺脫危機。

  1941年7月22日,魏德邁從上海到達南京,受到了蔣介石的熱情接待,并聽取了南京政府各方面的情況介紹。此時的魏德邁已經(jīng)不是當年在調處國共沖突時偏袒國民黨軍隊遏制中共的魏德邁了。他這次來華主要是尋找美國停止對華援助的理由。因為美國有相當大的勢力,不愿意再把納稅人的錢用來扶持毫無希望的蔣介石政權。因此,魏德邁并沒有以蔣介石和南京政府及各省主席的報告為依據(jù),而是自己前往國民黨控制下的主要地區(qū)和城市進行調查,并在調查中,他利用政治特權,經(jīng)常甩開蔣介石派來的隨從人員,與各界進行密切接觸,其中會見了中國民主同盟在內的許多民主人士??上攵?,魏德邁親耳聽到和收集到的各類信息,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他決定如實向蔣介石和杜魯門總統(tǒng)匯報。他毫不客氣批評國民黨當局各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明確指出:"只有靠立即著手改善政治、經(jīng)濟狀況,重新贏得中國人民的支持,這種改善進展的情況將決定政府的成敗。"他的結論更令人吃驚:"中國復興有待于它有感召力的領袖,恢復有待于令人振奮的領導。"顯然魏德邁的結論是要想維持國民黨在中國的統(tǒng)治只有更換最高領導人,支持國民黨內的清流派主持全局,以制止國民黨內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不可遏制的潰敗。

  1948年5月至10月間,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根據(jù)魏德邁的調查結果,在他精心安排下,美在華官員們向杜魯門總統(tǒng)、國務卿馬歇爾在內的美國各主管部門長官發(fā)出15份報告,介紹了蔣介石獨斷專行,任用親信,排斥異己的種種劣跡以及南京政府令人發(fā)指的腐敗狀況,其結論是"幾乎毫無例外地,大家不再相信現(xiàn)政府能夠加強而恢復人民尚可忍受的生活水準……蔣介石將不可避免地經(jīng)過相當時期而被拋棄。"緊接著司徒雷登正式向馬歇爾提出了請蔣介石下臺的建議。

  正當司徒雷登緊鑼密鼓地實施換馬計劃的時候,1948年11月上旬,中共解放了全東北之后,緊接著由陳毅率領的第三野戰(zhàn)軍與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二野戰(zhàn)軍在長江以北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止商邱,北起臨城,南達淮南的廣大地區(qū)發(fā)動了淮海決戰(zhàn)。

  國民黨首都南京城內已慌亂起來了!

  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就中國當前的局勢發(fā)表了一篇直言不諱的社論:"蔣介石失敗了!……當前最有效的步驟是蔣介石辭職,讓位于副總統(tǒng)李宗仁……"就在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就中國當前局勢發(fā)表了那篇直言不諱的社論的當天夜里,司徒雷登拜訪了李宗仁……

  為制止美國的換馬計,蔣介石派出自己的夫人宋美齡再度去美國,像當年抗戰(zhàn)中的美國之行那樣,在美國再刮政治旋風,勸說杜魯門改變主意。11月24日宋美齡主動打電話給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要求訪美。馬歇爾出于外交禮節(jié)同意來訪,但只能以"私人的上賓"接待。聰明的宋美齡深知馬歇爾的意思,為防止自取其辱,完全可能停止美國之行,但為了挽救國民黨的敗局,也為了挽救蔣介石的下野,宋美齡只得勉為其難于11月28日飛往美國。6年前的風光不再。她在華盛頓等了12天,杜魯門總統(tǒng)夫婦才出面會見。她厚著臉皮向杜魯門提出了一套緊急援華計劃:要求美國直接干涉中國內政,請求杜魯門發(fā)表堅決支持南京政府反共救國宣言,以維持軍隊的士氣與加強政府的地位,利于與中共決戰(zhàn);并請派遣高級軍事代表團來華主持反共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和供應的制定工作;核準每年十億美元的對華軍援三年計劃……但杜魯門與馬歇爾一樣對宋美齡的要求未加理睬。不幾天美國發(fā)表了"白皮書",公開責備失去民心的國民黨政府"任何大量之軍事援助,均于事無補。"這表明美國政府已不支持蔣介石。

  為不失去幅員遼闊在亞洲據(jù)有中心位置的中國,美國朝野都極力贊同國民黨與中共和談。內外交困的蔣介石不得不于1949年元旦發(fā)表文告向中共求和。但中共拒絕與蔣介石和談。忠于美國國家利益的司徒雷登親自出面來到蔣介石官邸毫不客氣地勸說蔣介石下野。1949年1月10日中共取得淮海決戰(zhàn)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南京危在旦夕。司徒雷登見蔣介石只發(fā)表文告卻沒有下臺的意思非常著急,1月17日驅車趕到李宗仁住處,明確向其表示:"假如一周內蔣介石不肯下臺,那么,你就馬上去武漢,在那里發(fā)表主張和平的聲明,我們美國政府立即表示支持。"李宗仁即派助手程思遠趕赴武漢進行必要的準備。素來機警的蔣介石為防當年的"西安事變"在南京重演,搶在武漢行動之前于1949年1月21日下野。也許蔣介石預感到國民黨將會失去中國大陸,在下野前,他任命對他忠貞不二的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又任命他的兒子蔣經(jīng)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并面授機宜,嚴密控制與經(jīng)營臺灣,使其成為國民黨最后落腳之地。當然名為下野仍為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蔣介石決不甘心退出中國的政治歷史舞臺。

  據(jù)說蔣介石下野當天下午,在陳誠、陳儀、湯恩伯等人陪同下離開南京回他老家浙江奉化溪口時,坐在專機上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二十多年來,他為擺脫政治上的困境,在此之前曾假惺惺地兩度下野,但后來還是榮歸南京。這一次,他能否再回南京呢?也許再也不能回來了!他極力抑制著心情,佯裝和顏,叫俞濟時通知駕駛員在中山陵的上空低飛繞陵三圈。當專機依依不舍地飛離了中山陵向杭州方向飛去時,蔣介石哭了!

  在蔣介石之后由代總統(tǒng)李宗仁領導的國民黨南京政府雖然同意中共提出的八項條件為和談的基礎,但企圖劃而治,保住長江以南國民黨的半壁江山。雄才大略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了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決意要把革命進行到底,堅決不搞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的南北朝。

  1949年4月20日,歷時二十天的國共北平和談破裂。第二天--4月21日凌晨,中國共產(chǎn)黨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聯(lián)合發(fā)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頃刻之間百萬雄師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五百余公里的戰(zhàn)線上強渡長江,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苦心經(jīng)營三個月的長江防線,于4月22日兵臨南京城下,當晚勝利的紅旗插上了國民黨政府總統(tǒng)府。

  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捷報傳到中共中央當時的駐地北平西郊香山,毛澤東很高興,情不自禁地即賦詩一首: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p>

  在南京解放前夕,蘇、英、法等國的外交使節(jié)已隨即將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廣州,耐人尋味的是唯獨美國駐華大使館沒有南遷仍留在南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親歷了南京的解放。它似乎告訴人們,這是有意作出間接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姿態(tài),不乏默認中國革命勝利的內涵。當然這絕非司徒雷登的擅自行動。

  司徒雷登出身在中國,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lián)系,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jiān)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因此被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tǒng)中的風云人物之一。司徒雷登曾多年在中國北平擔任燕京大學的校長,他有許多學生后來成了中共黨人,當時中共外事組的成員黃華就是他的學生。南京解放后的第三天,黃華出任南京軍管會外事處長,司徒雷登即派他的私人秘書、與黃華同為校友的傅經(jīng)波作為他的私人代表拜訪黃華。他通過傅經(jīng)波向黃華明確表示:美國過去支持國民黨是錯誤的,現(xiàn)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并獲得現(xiàn)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同意與中共進行正式外交接觸。黃華即報告中共中央。5月10日黃華接到毛澤東的指示,要求黃華向司徒雷登明確聲明,美國應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5月13日黃華特地去美駐華使館拜訪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對昔日的學生備加贊揚之后表示美國愿意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并把留在上海的美國援蔣的糧食和棉花移交中共,他希望能訪問北平。北平那時還未改稱北京,雖沒有拒絕司徒雷登,但只允許他以個人的名義去北平探親訪友。司徒雷登懷著極為興奮的心情把此事報告給美國政府,但杜魯門總統(tǒng)認為中共即將建立的新政府必將加入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阻止了他的北平之行。不久,司徒雷登悄然離開中國回美國述職,毛澤東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另了,司徒雷登》,以此宣告美帝國主義阻撓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一切努力都徹底失敗。

  美國政府雖然無可奈何地承認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失敗已經(jīng)是無可挽回的事實,但對遠離大陸而對美國有著切身戰(zhàn)略利益的臺灣,可謂絞盡腦汁。

  早在1948年11月當國共兩黨進行決戰(zhàn)的時候,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在回答國務院有關對臺灣問題局勢時指出:"美國應通過外交和經(jīng)濟手段,不讓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臺灣,從而保證其留在對美國友好的政府手中,是符合美國的戰(zhàn)略利益的。"這之后,蔣介石下野前夕,1949年1月1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的《關于美國對福摩薩(臺灣)的立場報告》,分析了美國對臺灣政策的四種可供選擇方案:"一是根據(jù)日本投降條款,與國民黨談判由美國接管臺灣,或待國民黨政府垮臺后,由美軍直接占領;二是與國民黨政府談判在臺灣享有治外法權和建立軍事基地,條件是美國幫助他們堅守臺灣;三是支持臺灣國民黨政府,承認它是中國政府;支持非共產(chǎn)黨的臺灣地方政府,這能使美國在華行動有更大的自由。"報告最后提出了美國的基本政策:"不讓福摩薩和澎湖列島落入共產(chǎn)黨手中","為達此目的,最切實際的辦法是我們在對此不公開承擔單方面義務和施加單方面壓力的條件下,把這些島同大陸隔離開來","支持福摩薩的非共產(chǎn)黨控制的地方政府"。這是美國政府首次明文確定以割裂中國領土臺灣為基本目標。該報告中還提出:"要盡可能地施加影響,阻止大陸的中國人進一步流向臺灣。美國還應謹慎地與有希望的臺灣各地領袖保持聯(lián)系,以便將來有一天在符合美國利益時利用臺灣自治運動。"1949年2月,蔣介石下野后,美國駐南京大使館參事莫成德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派遣,前往臺灣執(zhí)行特殊使命:實地考察臺灣自治方針能否得到貫徹。莫成德到臺后,即游說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自立。游說內容為:

 ?。?)臺灣現(xiàn)在的省主席,宜使政治與"國府"分離,經(jīng)濟貿(mào)易和中共斷絕,臺灣主席辦理臺政,美國每年撥給臺灣經(jīng)濟援助2500萬美元。

 ?。?)形式上聯(lián)絡菲律賓、澳洲、印度、巴基斯坦、钖蘭(今斯里蘭卡)各國各出一些象征性的兵力,會同盟軍占領臺灣,希望在兩周內,在臺召開政權轉移會議。

 ?。?)會議決定后,美國即對臺灣海峽之海上及空中擔任巡邏與聯(lián)系之活動,以免外來軍隊之襲擊,同時遣送不受歡迎之大陸在臺分子。

 ?。?)通知蔣介石,如他愿意留臺灣,當以政治避難者身份相待。

  然而美國卻找錯了對象。美國雖想拋棄老朋友蔣介石,可陳誠不原棄蔣,他跟隨蔣介臺數(shù)十年,怎能在危難之中離蔣而去呢?陳誠雖然反共,但頗重民族大義,他決不愿把臺灣與祖國割裂。陳誠使莫成德美夢落空。

  莫成德游說臺灣自立不成,又生一計,向司徒雷登建議起用曾留學美國、二戰(zhàn)中戰(zhàn)績顯赫、時在臺灣練兵的孫立人將軍為臺灣省主席,以便美國掌握,這一計劃沒能來得及進行又很快流產(chǎn)。

  美國找不到在臺代理人,又老調重彈,重提聯(lián)合國托管臺灣,并要求聯(lián)合國召開特別聯(lián)大會議,專門討論臺灣問題,讓臺灣人民有權舉行投票以決定自己的命運。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主任喬治·凱南甚至提出要立即推翻國民黨在臺灣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大陸與臺灣分離。美國對臺灣的狼子野心再度暴露無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