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山
1. 山西五臺縣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
五臺山方圓500里,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如臺,故稱五臺山。東臺望海峰,形如立象;南臺錦繡峰如臥馬;西臺掛月峰如孔雀舞,北臺葉斗峰如共命鳥;中臺翠巖峰如雄獅。晉譯《華嚴(yán)經(jīng)》卷27《菩薩住處品》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彼現(xiàn)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唐代菩提流志譯《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jīng)》載佛說:"我滅度后,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支那,中國),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唐初僧人道宣《續(xù)高僧傳·曇韻傳》說:"五臺山者,即《華嚴(yán)經(jīng)》清涼山也,世傳文殊師利常所住處,古來諸僧多入祈請,有感見者,具蒙示教。"唐代華嚴(yán)宗大師澄觀曾住五臺山大華嚴(yán)寺(今顯通寺),撰《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疏》,卷47說:"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累土之臺,故曰'五臺'。"從此,五臺山便被附會為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成為我國最大的國際性道場。
文殊師利又譯作曼殊師利、妙德、妙吉祥,佛教說他在菩薩中智慧辯才超群。他的典型法像是頂結(jié)五髻(五臺與之相應(yīng)),手持寶劍,坐蓮花寶座,騎獅子。
2. 浙江普陀縣舟山群島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原名小白華、梅岑山。唐代大中元年(847),一位印度僧人來普陀山自焚十指,說目睹觀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并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靈之地。晚唐五代,日本僧人慧萼多次來華,后梁貞明二年(916)來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jīng)普陀山被大風(fēng)阻隔,祈請觀音,得到不肯去日本愿留中國的靈示,于是在普陀山潮音洞前紫竹林建不肯去觀音院,道場從此開基。普陀山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國際性道場?!度A嚴(yán)經(jīng)·入法界品》說觀音菩薩住在普陀洛伽山,小白華因而改稱普陀山,有"海天佛國"之稱。
3. 四川峨眉縣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山勢如螓(qín,似蟬而?。┦锥昝?,改"蛾"為"峨"作山名。宋朝傳說古代蒲翁入峨眉山采藥,見普賢菩薩瑞相,后來便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普賢又譯作徧(遍)吉、三曼多跋陀羅。與文殊主一切諸佛的智德、證德相對,普賢主理德、行德,德是延命之德,行是發(fā)十種廣大行愿。行動持重,莫過大象,故普賢乘坐六牙白象。峨眉山萬年寺在北宋時叫白水普賢寺,今存太平興國四年(980)鑄造的普賢騎象銅像一尊。象身白色,六牙,四足分踏三尺蓮座。象背上普賢端坐蓮臺,手持如意。鑄像通高7.35米,其中白象高3.3米,蓮臺和普賢共高4.05米,總重62噸。
4. 安徽青陽縣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改稱九華山是由于天臺、蓮花等九峰高出云表,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說:"昔在九江上,遙觀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全唐詩》卷169)
《地藏十輪經(jīng)》說地藏(一譯乞叉底蘗婆)"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他受釋迦牟尼囑咐,在彌勒接替釋迦牟尼對世間施行教化前代行職責(zé)。他于是發(fā)大誓愿:(1)孝道,孝順和超度父母;(2)為眾生承擔(dān)一切苦難;(3)滿足眾生需求,讓大地生長草木花果;(4)為眾生祛除疾病;(5)盡度地獄眾生。普渡六道眾生后,他才成佛。這些說法符合中國以農(nóng)立國的國情和倫理道德、民族心理,因而受到歡迎。
佛教還說釋迦牟尼滅度1500年后,地藏菩薩降生為新羅國(朝鮮)王子,叫金喬覺,削發(fā)出家,號地藏比丘。唐高宗時期,一位新羅僧人來九華山,自稱金喬覺。當(dāng)?shù)厥考澲T葛節(jié)見他住山洞草棚,吃摻有觀音土的飯食,于是發(fā)善為他造寺。諸葛節(jié)請求九華山的主人閔公施舍地皮造寺,轉(zhuǎn)告只需一件袈裟所能覆蓋的面積就夠了,閔公答應(yīng)下來。不料袈裟越扯越大,將九華山全部覆蓋,閔公便將此山全部用以施舍供養(yǎng)。閔公成為護法者,其子就地出家,法名道明。金喬覺在九華山居住數(shù)十年,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七月三十日以99歲高齡召眾告別,念罷偈語,跏趺坐化。他的肉身不壞,徒弟們便用缸入殮,全身入塔。后來,他的成道處修建了肉身寶殿。自明朝起,人們以金喬覺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加以崇奉。(這是后來附會的說法。最早的說法見于《全唐文》卷694費冠卿于唐憲宗元和八年癸巳[813]所作的《九華山化成寺記》。費冠卿即青陽人,這篇《記》是將自己"閑居[九華]山下,幼所聞見,謹(jǐn)而錄之"。據(jù)《記》記載:唐玄宗開元末年,漢僧僧檀從外地來到九華山,廣度男女,"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焚其居而廢之。時有僧地藏,則新羅王子金氏近屬,……睹茲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徑進"。到唐肅宗至德[756-758]初,諸葛節(jié)等人進山,看見"山深無人,云日雖鮮明,居惟一僧[地藏],閉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惟白土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投地號泣: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過。已出泉布買檀公舊地,敢冒死請大師從之。近山之人,聞?wù)咚募?,伐木筑室,煥乎禪居"。此后規(guī)模擴大,所得施舍甚豐。到唐德宗建中[780-783]初年,地方官奏請置為化成寺。"本國聞之,相與渡海,其徒實眾。"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夏,地藏99歲,召眾告別,隨即圓寂。"趺坐函中,經(jīng)三周星,開將入塔,顏狀亦如活時,舁動骨節(jié)若撼?!督疰i經(jīng)》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其中年代、身份、人物俱有出入。)
地藏菩薩的造型作比丘裝束。其標(biāo)準(zhǔn)像是跏趺坐像,右手持錫杖,表示戒修精嚴(yán),左手持如意寶珠,表示滿足眾生愿望。作立像者兩旁侍立一老人一比丘,是閔公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