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寺院制度
寺院建筑因地而異,茲就一般情況而言。
1. 山門
山門是寺院的大門,因寺院多在山林而得名。一般為三道門并立,中間是大門,兩旁是小門,象征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又稱三門。山門常修成殿堂式。山門殿內兩側塑金剛、力士像,相當于門崗值班警察,手持金剛杵守護佛法。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說是哼哈二將鄭倫、陳奇死后封神而成。
2.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院的前殿。在香客、游人被金剛、力士兇神惡煞的樣子恐嚇一番之后,天王殿所塑諸像一方面以滿臉堆笑的彌勒佛對他們加以調劑、安撫,一方面繼續(xù)以天王、韋馱營造威嚴氣氛。
?。?) 大肚彌勒佛,塑像在天王殿正面。
?。?)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塑像在彌勒佛四周。四大天王被《封神演義》中國化,賦予風調雨順的吉祥意義。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青色甲胄,手持寶劍,掌管風(與劍鋒諧音);東方持國天王魔禮紅,白色甲胄,手持琵琶,掌管調(琵琶調弦);北方多聞天王魔禮海,綠色甲胄,手持雨傘,掌管雨;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紅色甲胄,手持蛇,掌管順(蛇身鱗片須順捋)。
?。?)韋馱,塑像在彌勒佛背后,用木板隔開,背靠背,面對大雄寶殿,是護法天神。一種造型是雙手合十,寶杵橫放于兩腕,筆直站立;另一種左手握寶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腳略向前立。前者立正,后者稍息。
3. 伽藍殿(東配殿)
天王殿后面是一個院落,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是伽藍殿。伽藍是梵文音譯僧伽藍摩的簡稱,原指僧舍基地,后成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此處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佛教說給孤獨長者購買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修建精舍請釋迦牟尼居住說法,祗陀太子僅出售花園地皮,將花園中樹木全部奉獻,于是以二人名字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伽藍殿供奉的塑像正中是波斯匿王,左邊是祗陀太子,右邊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施舍樹木、花園為釋迦牟尼修建伽藍的善行。兩側常供18位伽藍神(寺院守護神),《釋氏要覽》卷上給他們編的名字是: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也有加供關羽的,智顗說見關羽白日顯圣而建立玉泉寺,關羽也被算作伽藍神,內外有別,在殿中特作一小龕供奉。
4. 祖師殿(西配殿)
西配殿是祖師殿,供禪宗祖師。正中是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左邊是六祖慧能,右邊是百丈懷海。
5. 大雄寶殿
大雄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供奉佛像有多種情況。
?。?)一尊佛像(釋迦牟尼或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像常見造型有三種。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像,盤腿打坐,雙手仰放于下腹前,右手放在左手上,兩個拇指的指端相接,名為"禪定印",表示禪定;右手覆于右膝,手指頭下垂觸地,名為"降魔印",表示令地神出來證明自己已經成道,使魔王停止擾亂并懼伏(一說"觸地印",表示成道前為了眾生所作出的種種犧牲,大地能夠證明)。這一種是"成道相"。
第二種也是結跏趺坐像,左手平放腿上,右手向上,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作環(huán)狀,名為"說法印"。這一種是"說法相"。第三種是立像,左手手掌向外,指端下垂,名為"與(施)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愿望;右手當胸,手掌向外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痛苦。這五種手印合稱釋迦五印。
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塑像造型常作接引眾生的樣子,右手下垂,作與愿印,左手當胸托金蓮臺,是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后的座位。
?。?)三尊佛像
A.三身佛佛教說佛以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三身傳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來藏、真心、本覺,以此為成就佛果的因(根據、基礎),法身佛是毗盧遮那佛。報身指以法身為因,證得果報之身,報身佛是盧舍那佛。盧舍那含義是光明普照,表示功德圓滿,證悟真理。報身的凈土是蓮花藏世界,因而報身佛坐蓮花座,每個蓮花花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應身指佛為解救六道眾生而變現(xiàn)出天人鬼龍等等形象,應身佛是釋迦牟尼生身,又名釋迦文佛。塑像中尊是法身佛,左尊是報身佛,右尊是應身佛。
B.橫三世佛塑像正中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其兩側是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典型造型是結跏趺坐,左手平放腿上,持缽,右手曲臂揚起,持藥丸。其兩側是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右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典型造型是結跏趺坐,雙手重疊足上,手中放一蓮臺。其兩側是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C.豎三世佛塑像正中是現(xiàn)在世釋迦牟尼佛,左尊是過去世燃燈佛(一譯錠光,佛教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右尊是未來世彌勒佛。
?。?)五尊佛像
供五尊佛像多見于宋遼寺院,屬于密宗。五尊佛指東西南北中五方佛,又叫五智如來,代表五種智慧,綜合體現(xiàn)佛的全部。塑像正中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左邊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代表福德;左邊第二位是東方阿閦(chù)佛,代表覺性;右邊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代表智慧;右邊第二位是不空成就佛,代表事業(yè)。
6. 法堂(講堂)
法堂設在大雄寶殿后面,是僧眾演說佛法、歸戒集會的場所。堂中設法座,又稱獅子座(佛教說佛說法如獅子吼),是一個上設座椅的高臺。法座后懸掛象征釋迦牟尼說法傳道的畫像。法座前設講臺,臺上供小佛坐像,象征聽法諸佛。臺下設香案,兩側列置聽法席。法堂中左設大鐘,右設法鼓。法師上堂說法,鳴鐘集合僧眾,擊鼓勉勵僧眾向善。有的法堂設二鼓,東北角的稱法鼓,西北角的稱茶鼓,用以召集僧眾飲茶。
7. 藏經樓
藏經樓設在殿堂的后面或側面,是寺院的圖書館。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類,總稱三藏。因此,學問僧也被稱為三藏。經,梵語音譯為修多羅,是佛所說的教法和佛認可的教法的文獻。律,又譯作離行、滅惡,梵語音譯為毗尼,是關于佛教戒律的文獻。論,梵語音譯為阿毗曇或阿毗達磨,是佛的大弟子和歷代義學高僧闡述經義的著作。
8. 羅漢堂
佛教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四大羅漢是被釋迦牟尼派往東南西北傳播教義的四大弟子,即迦葉、君屠缽嘆、賓頭羅、羅睺羅(又作羅云,被說成是釋迦牟尼之子)。十六羅漢的名字最早見于玄奘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賓度羅跋啰惰阇(長眉羅漢)、迦諾迦伐磋、迦諾迦跋厘惰阇、蘇頻陀、諾矩羅、跋陀羅(主管洗?。?、迦理迦、伐阇羅弗多羅(金剛子)、戍博迦(宦者)、半托迦、羅睺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娑斯、阿史多、住荼半托迦。清朝乾隆時,加上降龍羅漢嘎沙鴉巴尊者(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納答密喇尊者(彌勒尊者),成為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沒有登記名字,《十誦律》卷4、《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只提到是佛的五百個弟子。
五代時期崇奉五百羅漢蔚然成風,因塑像眾多,故特設羅漢堂,著名的有北京碧云寺、四川成都寶光寺、上海龍華寺、湖北漢陽歸元寺、云南昆明筇竹寺。羅漢堂中常有濟公像。濟公(1148-1209),俗名李心遠,南宋臺州(浙江臺州)人,法名道濟,住杭州靈隱寺、凈慈寺。他不守戒律,飲酒吃肉,詼諧幽默,打抱不平,舉止癲狂,世稱濟顛,被說成是降龍羅漢轉世。羅漢堂中的濟公塑像沒有和五百羅漢安排在一起,江南地區(qū)在過道里,北京碧云寺在房梁上,給游人留下的印象反倒深刻。
9. 塔
佛教傳入我國后,出現(xiàn)佛塔建筑,影響所及,又出現(xiàn)一些和佛教無關的塔,如料敵塔(河北定州北宋了望敵情的塔)、導航塔(浙江杭州錢塘江畔的六和塔,原為宋代六和寺塔)、風景塔(陜西延安寶塔山)、紀念塔(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廣播電視發(fā)射塔、水塔等等。
釋迦牟尼滅度,其尸體由弟子們火化,結成許多晶瑩堅固的珠子,叫做舍利。弟子們無法再向他的真身頂禮膜拜,就埋葬他的舍利,修成半圓覆缽形的墳堆,上面設置豎桿和圓盤,成為舍利塔,加以供養(yǎng)、禮敬。舍利塔音譯為窣堵波(stūpa)、私偷簸、浮圖、佛圖,意譯為方墳、圓冢、靈廟,后來,專門造出"塔"字作為稱謂。這種舍利塔和我國的宮殿樓閣建筑不相稱,被改造成中國式佛塔,有樓閣式(多層)、密檐式、亭閣式(單層)、覆缽式、金剛寶座式、過街塔等類型。一般地說,塔分為塔剎、塔身、塔座、地宮四部分。塔剎在塔的上部。剎的梵文音譯是差多羅、制多羅等,含義是土田,代表國土、佛國。剎座由須彌座和仰蓮構成,以承托剎身,剎身由剎桿上套置多重圓盤相輪構成,剎頂貫穿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等。塔身在塔的中部,是塔的主體部分,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塔身每層有門窗、柱子以及塔檐上的檁、椽、飛頭等,甚至佛、菩薩、天王、力士、動物、蓮瓣等裝飾。塔座在塔的下部,高低不同。地宮是塔的地下室,用以保存舍利和隨葬品。
日常習見的塔,茲不舉例。不常見的塔有三種。第一種是覆缽式塔,如北京妙應寺白塔,是元代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設計修造的,屬于喇嘛教。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覆缽,基本保持印度舍利塔的形式。塔剎比其它樣式塔高大得多。明清時期,這種塔成了高僧、喇嘛墓塔的主要形式,俗稱和尚墳、喇嘛塔、藏式塔。
第二種是金剛寶座式塔,在北京碧云寺、五塔寺有遺存,屬于密宗。塔座比其它樣式塔高大得多,上面修造五塔。中塔最高,供奉大日如來,坐騎是獅子。東塔供奉阿閦如來,坐騎是大象。南塔供奉寶生如來,坐騎是孔雀。西塔供奉阿彌陀佛,坐騎是金翅鳥王(迦婁羅)。北塔供奉不空成就如來。塔座上布滿各種坐騎的浮雕。
第三種是過街塔,在北京昌平居庸關有遺存,屬于喇嘛教。塔橫跨在通衢大道上,下設門洞,行人從門洞來來往往,算作頂戴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