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編:詩詞寫作求新瑣議

隋唐歷史文化 作者:郭紹林 著


  清人趙翼《論詩》云:"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他因此認為即如彪炳史冊的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至今已覺不新鮮"了。一部文學史說明,文學的求新心理是有成就的詩人的共性,在創(chuàng)作上他們寧缺毋濫。僅以唐代為例:《唐才子傳》卷1《崔顥》條說:崔顥寫有《登黃鶴樓》詩,李白認為自己翻不出新意,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為哲匠斂手",干脆"無作而去"。《唐詩紀事》卷51《繁知一》條說:繁知一仰慕白居易的詩名,在神女祠墻上寫詩說白居易"行到巫山必有詩","速排云雨候清詞"。白居易來到白帝城,見到這首詩,卻十分悵然,答以劉禹錫"三年理白帝,欲作一詩于此,怯而不為";自己于是吟哦前輩的四篇有關詩作,"卒不賦詩"。因此,詩人們常把刻意求新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鵠的,寫出大量不落窠臼的篇章?!短撇抛觽鳌肪?《李賀》條說:李賀詩以"奇詭"著稱,標新立異,"絕去翰墨畦徑"?!短撇抛觽鳌肪?0《盧延讓》條說:盧延讓《宿東林》詩有"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句;《贈元上人》詩有"高僧解語牙無水,老鶴能飛骨有風"句;《蜀道》詩有"云間鬧鐸騾馱去,雪里殘骸虎拽來"句,皆新奇警策,被人譽為"此去人遠絕,自無蹈襲,非尋常耳"?!侗眽衄嵮浴肪?又說:盧延讓的進士行卷中有"狐沖官道過,狗觸店門開";"餓貓臨鼠穴,饞犬舐魚砧";"栗爆燒氈破,貓?zhí)|鼎翻"等句,逼真生動,人所未言,得到很多公卿名流的稱贊。他總結道:"平生投謁公卿,不意得力于貓兒狗子也。"這雖然出于功利主義的目的,但求新的精神還是應當肯定的。反之,如果詩詞創(chuàng)作只停留在化前人之意、襲他人之語的水平上,陳陳相因,似曾相識,文學便談不上有什么進步。北宋末年,吳激奉命出使金國,席間,宇文虛中填《念奴嬌》詞,吳激填《人月圓》詞。吳詞云:"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鬢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我們馬上從中認出了杜牧、劉禹錫、白居易的面孔。元人劉祁《歸潛志》推許該詞為:"半是古人語,其思致含蓄甚遠,不露圭角,不猶勝于宇文自作者哉?"推許過當,很難令人首肯。為了避免這種雷同現象,文學批評中便出現了"捉語意相合處"的活動?!短妻浴肪?3說:唐代一位僧人頗擅長此道,張籍很傷腦筋,就冥思苦索,作出"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句,自以為獨創(chuàng),興沖沖地去找這位僧人炫耀。僧人卻說:"此有人道了也",于是吟道:"見他桃李樹,因憶后園春。"張籍也只好"撫掌大笑"。

  古人的求新活動給予我們很多啟迪,現階段我認為應該在技巧、意境、詞匯幾個方面下功夫。技巧沒有程式,作者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和修養(yǎng),任意施展,越新奇越好。這方面的事例在傳世的詩詞中隨處可見,讀者可細玩借鑒,不必贅述。這里僅就意境和詞匯問題談些看法。意境當然應該發(fā)人所未發(fā),越新鮮越好。時代在前進,環(huán)境在變化,社會生活在更新豐富,意境也應隨著推陳出新?!端涀?middot;江水》載漁歌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白《早發(fā)白帝城》詩也說:"兩岸猿聲啼不住。"今天過三峽,再也不見這種景象,如果也要寫什么高猿長嘯,哀轉久絕,則意境虛假,殊覺不類。北宋梅堯臣《魯山山行》詩云:"霜落熊升樹",清人趙翼《曉起》詩云:"馬嚙殘芻鼠瞰燈",今天再這樣寫,不但產生不了美感,反倒讓人惡心。意境產生于題材,這就需要不斷挖掘新東西。即使是一些幾乎被人寫濫了的題材,也會因作者的立場、方法、認識能力、視角和側重點的不同,而翻出新意。詠史詩以王昭君為例: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云:"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該詩著眼于怨恨一面。北宋王安石《明妃曲》云:"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該詩由杜詩"畫圖"句生發(fā)開來,連類而及畫師的下場,確實擊中了國畫中肖像畫不能傳神的弊病;又聯系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失寵被囚事,說明婦女若遭不幸,便無所謂處所的區(qū)別。北宋歐陽修《再和明妃曲》云:"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該詩認為漢元帝昏庸,近在身邊的事情都弄不清,怎能制服萬里之外的匈奴?明人李攀龍《和聶儀部明妃曲》又說昭君彈琵琶,"曲罷不知青海月,徘徊猶作漢宮看"。該詩由杜詩"琵琶"句生發(fā),表達的卻不只是昭君個人身世的哀嘆,還有對祖國的懷想。清人吳雯《明妃》詩云:"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即有千秋國士風"。這是贊揚昭君的高貴品質,比作國中的杰出人才。清人劉獻廷《王昭君》詩把她比作西漢智謀奇絕的政治家陳平、賈誼,說:"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則進而指出了昭君的特殊使命和人生價值,意境得到升華。盡管如此,仍然可以說馀蘊未盡,我于是賦一絕,以作求新的嘗試,云:"末路猶須理萬機,哪能輕重必躬知。蛾眉莫怨君王暗,細事何妨委畫師。"側重點放在漢元帝一方。詠物詩以蟬為例:古人以為它居高食潔,吸風飲露,常加以歌頌。唐人駱賓王《在獄詠蟬》詩哀憐秋蟬"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南宋王沂孫詞《齊天樂·蟬》說:"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夕陽幾度。馀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唐人賈島以《病蟬》詩感嘆自身遭際,說:"黃雀并烏鳥,俱懷害爾情。"而現代科學認為蟬是吸食樹汁的害蟲,這就有可能反其意而詠之,我于是賦一絕云:"秀木陰陰寄一生,誤傳高潔得修名。但憑樹汁療枵腹,聒耳還酬抱恨聲。"當今的社會生活中新事物層出不窮,詩詞領域完全可以拓寬,凡吟詠新事物,無疑都可以產生嶄新的意境。時賢對此做了不少努力。南京《江海詩刊》報1989年第7期載王秋丞《詠塑制紫羅蘭》詩云:"紫花綠葉逼天真,姿色新奇卻乏神。不及曇華能一現,只緣雨露未沾身。"清新奇特,意味深長,即是成功的一例。

  詞匯運用亦可探討。詩詞既然是傳統體裁,當然應多采用傳統詞匯,不然寫出來就不像詩詞。但是,詞匯又是應社會生活所需而出現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導致新詞匯涌現,不采用新詞匯就難以準確地描寫社會生活。比如今日消暑,用的是電風扇、空調,如果還用"團扇"之類的詞,就會脫離社會生活實際;今日出門,代步工具已是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如果還用"蹇驢"之類的詞,也會讓人感到滑稽。這就需要解決好運用古詞和采新詞匯入詩詞的關系問題。其實,就是古代的詞匯,有很多在當時也是口語新詞,用習慣了就顯得雅了。杜甫懷念亡友王維的《解悶》詩中有"未絕風流相國能"句;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詩中有"為問中華學道者,幾人雄猛得寧馨"句。這個"能"字(在詞曲中演變?yōu)?quot;恁")和"寧馨"一詞,分別是當時和前代的口語,意為如此、那樣。這些詞約定俗成,現在仍有生命力,用起來顯得很雅。照此推理,現代一些口語俗詞,也可酌量入詩詞,但須慎之又慎,以符合語言習慣、能為大多數人接受為前提,不然就會重蹈戊戌維新前后新學詩和詩界革命中用語生澀的覆轍。那時譚嗣同作《金陵聽說法詩》,有句云:"綱倫梏以喀私德,法會極于巴力門。""喀私德"是caste的譯音,指印度不同社會等級的種姓;"巴力門"是parliament的譯音,指英國議會。引入詩中,詰屈聱牙,令人莫名,實是敗舉。類似的用語現象,當今也有。"文化大革命"中,我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見墻報上歌頌工人階級占領上層建筑領域的詩詞用了"燕清"二字,著實令人費解,因為任何工具書上都沒有。我因處在特定環(huán)境中,知道是借"燕園"、"清華園"代指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進而代指上層建筑領域。這項政治活動的是非,因軼出本文范圍,這里不予討論,單就用詞來說,是大可商榷的。其實有現成詞匯可借用,平聲有黌宮,仄聲有翰苑,平仄相間有庠序、文苑、黌宇、泮宮等等。時下的詩詞刊物也有用詞未諦的情況。有首《參加民間文協喜賦》的七律,首句為"離休老干放新花"。既然是"老干放新花","干"字可以理解為"樹干"、"枝干"。但"離休老干"四字搭配,"干"字那樣理解便講不通,無疑是"離休老干部"的省略稱呼,即使口語或散文都無這種用法,十分生硬別扭。"離休老干"四字若改為"懸車老叟"或"老夫致仕",都會順當得多。也有用詞比較好的。廣州《詩詞》報1988年第17期載陳治法《農村竹枝詞》,有"賣了新糧添的卡,窗邊偷作嫁時衣"句。"的卡"一詞已甚流行,誰都懂,竹枝詞要求通俗,寫入詩中很自然。江蘇淮陰《樂天詩訊》第15期載陳蘭青《江城子》詞,其下片云:"外開內活濟世方,譜新章,閃金光。兩制認同,海峽架橋梁。指日金甌成一統,團結緊,頌虞唐。"這里"世"、"認"二字,按照詞譜,都應該用平聲字,是其瑕疵。但在詞匯求新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一國二制"等時語,確實找不到相應的舊詞來代替,只好按傳統方式縮寫入詞;搭配上"金甌"、"虞唐"等古詞,便改變了新舊詞匯的比例,沖淡了口號概念化的傾向,顯得流暢通達。此外,在運用古詞匯時,如能熟典反用,化腐朽為神奇,也不失為求新的有效措施。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即是一個范例。拙律《南京》尾聯:"一統車書成物理,何須嗤笑《后庭花》!"也試圖在這方面作點摸索。

 ?。ㄔd洛陽師?!稁煼督逃芯俊?990年第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