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莉 劉明 余扶危
研究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題,不僅可以了解其夫君的官職、爵位、食邑、籍貫、姓或名,還可了解夫人本身的姓氏、籍貫、家宗、封號等諸多問題。同時,首題本身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可以大致看出夫人墓志某種首題形式出現(xiàn)、興盛、衰落的時代。有的首題的內(nèi)容,含有濃郁的政治色彩,是一定政治條件下的產(chǎn)物。
本文從《洛陽出土歷代墓志輯繩》、《千唐志齋藏志》、《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等書中,收集到一些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題資料,這里把它們分為六十七類加以研究。
第一類:首題內(nèi)容有朝代、官職、夫姓、夫人姓。有下列幾種形式:第1種首題中無"故"字。排列順序為朝代、官職、夫姓、妻和姓、墓志名稱。見于高祖武德六年(623);高宗上元二年(675),永淳元年(682);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天授元年(690年);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如開元十二年:"大唐吏部常選夏侯君前妻樊后妻董合葬墓志銘并序。"第2種首題中有"故"字,在夫姓與夫人之間。排列順序為朝代、官職、夫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一年(637);高宗顯慶元年(656)、三年、五年,龍朔二年(662),總章二年(669);武則天圣歷二年(695),長安三年(703)、四年;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德宗貞元元年(785)。如圣歷二年:"大周鼎州涇陽縣尉杜君故夫人趙氏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府君與夫人姓之間,排列順序為:朝代、官職、夫姓、故、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如景云元年:"大唐少府監(jiān)中尚丞李府君故趙夫人墓志銘并序。"第4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夫姓、妻、妻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永徽二年(651),顯慶元年(656)、四年、五年,龍朔元年(661),麟德二年(665),乾封元年(666)、二年,咸亨二年(671)、五年,永隆元年(680)、二年,永淳二年(683);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天授二年(691),長壽二年(693),萬歲通天二年(697),長安四年(704);睿宗景云元年(710);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憲宗元和十七年(817)。如顯慶元年:"唐故黃州總管府陽城縣丞王君夫人陰氏墓志。"第5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君與夫人之間有"及"。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夫姓、及、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龍朔元年(661),咸亨三年(672),永隆二年(681);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如龍朔元年:"大唐故云騎尉王府君及夫人魏氏墓志銘并序。"第6種有"故",在官吏和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故、妻、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龍朔二年(662):"大唐隴西王府侯司馬故妻竇夫人之銘并序。"第7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府君后為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夫姓、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儀鳳二年(677);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如儀鳳二年:"大唐故施州司馬張府君王夫人墓志銘并序。"第8種有"故",在朝代與地名之間,姓在官職前。順序為:朝代、故、地名、姓、官職、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九年(793):"唐故永州盧司馬夫人崔氏志銘。"第9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夫姓后妻。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三年(715):"唐故蜀王府記室蔡府君妻張夫人墓志銘并序。"第10種有"故",在君與妻之間,妻后為姓。順序為朝代、官職、夫姓、故、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垂拱二年(686),永昌元年(689)。如垂拱二年:"大唐天宮文林郎周君故妻公孫夫人墓志銘并序。"第11種有兩個"故"字,一在朝代與官職間,一在君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故、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圣歷元年(694);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二十年。如圣歷元年:"大周故文林郎張君故妻宋夫人墓志銘并序。"第二類:有兩個朝代并列,有"故"字,在一個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朝代、故、官職、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大周唐故左戎衛(wèi)右郎將古君夫人匹婁氏墓志銘并序。"第三類:朝代為隋、有官職、夫姓、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無"故",府君與夫人之間有并,夫人后為姓。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并、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一年(637):"隋通事舍人長孫府君并夫人陸氏墓志銘。"第2種無"故",君與姓之間為妻,姓后為夫人。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五年(641):"隋滄州饒安縣令侯君妻劉夫人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永徽四年(653):"隋故幽州長史燕君夫人姜氏墓志。"第四類:朝代官職為隋、無夫姓、有夫人姓,無"故"字,官職后為姓、夫人。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永徽元年(650):"隋王府錄事段夫人之志銘并序。"第五類:朝代官職為齊,有姓名、夫人姓,無"故"字,夫人在姓后。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九年(645):"齊得州平原縣令張明府楊夫人墓志銘。"第六類:兩個朝代官職,有夫姓、夫人姓,無"故"字,夫人在姓前。順序為朝代、官職、朝代、官職、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顯慶五年(660):"梁太子洗馬秘書丞仁化侯隋博州深澤縣令蕭公夫人袁氏墓志銘并序。"第七類:朝代為唐,官職為隋,有夫姓、夫人姓,有"故"字,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夫人在姓前。順序為朝代、朝代、官職、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永徽二年:"唐故隋朝散大夫牛君夫人申氏墓志銘。"第八類:朝代在中部君之后,有官職、夫姓、夫人姓。有"故"字,在朝代與夫人間,順序為:官職、姓、朝代、故、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萬歲登封二年(696),圣歷二年(699)。如圣歷二年:"夏官郎中慕容君唐故夫人費氏墓志銘并序。"第九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名、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姓名與夫人之間,姓在夫人后。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故、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二年(638);高宗顯慶五年(660),麟德元年(664);玄宗開元八年(720)。如開元八年:"唐魏州參軍事裴迥故夫人李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姓名后為夫人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名、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天授二年(691)。如天授二年:"大周故河南郡丞格善義妻斛斯氏墓志并序。"第3種有"故",在姓名與姓之間,姓后為夫人。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故、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五載(746年):"大唐博陵郡北平縣主簿高亙故李夫人墓志銘并序。"第4種無"故",姓名后為夫人、姓。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年);德宗貞元三年(787)。如貞元三年:"大唐河南府汜水縣邢倨夫人景氏墓志銘并序。"第5種無"故",姓名后為姓名、姓、夫人。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垂拱三年(68年),玄宗天寶八載(749)。如垂拱三年:"大唐乾封縣主簿樊浮丘李夫人墓志銘并序。"第十類:有朝代前官職夫姓名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姓名與姓之間。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名、故、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87):"大周前承務郎行趙州贊皇縣主簿劉金章故李夫人墓志銘并序。"第2種"故"在夫人與姓之間。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名、夫人、故、姓、墓志名稱。見于中宗景龍四年(710):"大唐前并州竹馬府果毅羅承先夫人故李氏墓志。"第3種"故"在姓名與夫人間。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名、故、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開元六年(718)、十一年。如開元六年:"大唐前崇文生吏部常選楚賓故夫人于氏墓志銘并序。"第4種無"故",前官職姓名。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名、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大唐將帥舉文武及第前振威副府尉守武衛(wèi)蒲州永安府左果毅都尉崔澤夫人張氏墓志銘并序。"第十類:有朝代前官職夫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有"故",在君與夫人之間。順序為:朝代、前官職、籍貫、姓、故、夫人、籍貫、姓、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大唐前徐州錄事參軍太原王君故夫人博陵崔氏墓志銘并序。"第十一類:有朝代、前官職、夫姓名、夫人籍貫姓。有"故",在姓名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名、故、妻、籍貫、姓、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天寶七載(748)、十三載。如開元十四年:"大唐前京兆府長安縣尉柴少儀故妻范陽盧氏志文。"第十二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妻、姓、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顯慶二年(657);睿宗景云二年(711);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如景云二年:"大唐故少府監(jiān)鐵染署令太原王府君妻張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夫姓與妻(夫人)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夫姓、故、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八載(749);憲宗元和九年(814)。如天寶八載:"吏部常選彭城劉君故妻高氏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兩個"故"字,一在朝代與官職間,一在夫人與姓氏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籍貫、姓、夫人、故、姓氏、墓志名稱。見于中宗景龍四年(710):"大唐故右衛(wèi)勛衛(wèi)弘農(nóng)楊公夫人故桓氏墓志并序。"第4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妻、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十六年(642);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如貞觀十六年:"大唐吏部將仕郎范陽盧府君妻馮氏墓志銘。"第十三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名、夫人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籍貫、姓名、妻、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中宗景龍元年(707):"唐故許州扶溝縣主簿滎陽鄭道妻李夫人墓志文。"第十四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名夫人籍貫姓氏。有下列形式:第1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名、妻、籍貫、姓名、妻、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大周朝請郎行戎州南溪縣丞上護軍太原王思惠妻清河孟夫人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妻與籍貫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名、妻、故、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中宗景龍三年(709):"大唐婺州義烏縣主簿東莞臧南金妻故太原白夫人墓志。"第3種有"故"。在姓名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名、故、妻、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大唐河南府君陽縣錄事樂安蔣敏故妻清河張氏墓志銘并序。"第十五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圣歷三年(700),長安三年(703);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天寶六載(747)、七載、十載、十三載;安史順天元年(759);代宗寶應元年(762),大歷四年(769);德宗貞元十六年(800)、二十年;憲宗元和五年(810)、十四年。如長安三年:"大周故魏州莘縣尉太原王府君及夫人中山成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兩個"故",一在朝代與官職間,一在府君與夫人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唐故懷州錄事參軍清河崔府君故夫人滎陽鄭氏合祔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籍貫、姓、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大唐故吏部常選隴西李府君吳興朱夫人墓志銘并序。"第4種有"故",在夫姓與夫人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唐吏部常選滎陽鄭公故夫人廣平宋氏墓志銘并序。"第5種有"故",在朝代之前。順序為:故、朝代、官職、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安史圣武二年(756):"故唐陪戎副將太原王府君夫人陳留阮氏墓志銘并序。"第6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三年(715):"大唐亳州錄事參軍博陵崔公趙郡李夫人墓志銘。"第十六類:有朝代官職無夫姓有夫人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官職、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麟德二年(665),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如開元十七年:"唐故相州城安縣令夫人和氏墓志并序。"第十七類:有朝代官職夫姓無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夫姓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夫姓、故、妻、墓志名稱。見于太宗貞觀二十年(646):"維大唐騎都尉王氏故妻墓。"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顯慶五年(660),上元元年(675),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如開元十二年:"大唐故右金吾衛(wèi)翊衛(wèi)宋府君夫人墓志銘并序。"第十八類:無朝代有官職夫姓夫人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最前面。順序為:故、官職、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4),圣歷三年(700),玄宗開元三年(715)。如證圣元年:"故舒州司法楊君夫人賈氏墓志銘。"第2種有"故",在最前面,后為姓夫人。順序為:故、官職、夫姓、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五年(717),天寶十載(751)。如開元五年:"故潞州屯留縣令溫府君李夫人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君與夫人之間。順序為:官職、夫姓、故、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咸亨二年(671):"洛州陸渾縣飛騎尉毛君故夫人李氏墓志銘并序。"第4種無"故"。順序為:官職、夫姓、夫人、姓、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元年(742);憲宗元和五年(810)。如元和五年:"劍南東川節(jié)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盧公夫人崔氏墓志銘并序。"第十九類:無朝代,有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名。有"故",在姓與妻之間。順序為:官職、夫姓、故、妻、姓名、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垂拱三年:"朝散大夫著作佐郎中山郎余令故妻趙國李道真之墓。"第二十類:無朝代,有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兩個"故",一在最前面,一在公與夫人之間。順序為:故、官職、夫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故尚輦直長崔公故夫人滎陽鄭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最前面。順序為:故、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十二載(753),代宗大歷十一年(776)。如大歷十一年:"故衢州司士參軍李君夫人河南獨孤氏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夫姓與夫人之間。順序為:官職、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三年(797):"朝請郎試澤州別駕蔡公故太夫人弘農(nóng)楊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一類:無朝代,有官職、夫籍貫姓名、夫人籍貫姓氏。有"故",在姓名與妻之間。順序為:官職、籍貫、姓名、故、妻、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王府戶曹參軍清河張嵒故妻鉅鹿魏夫人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二類:無朝代,有官職夫姓名、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姓名與夫人之間。順序為:官職、姓名、故、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建中二年(781):"鴻臚少卿陽濟故夫人彭城縣君劉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三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君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姓、故、妻、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顯慶二年(657)。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3)、天寶五載(706),十二載。如開元二十一年:"大唐侍御史歙州司馬許公故夫人趙郡李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長安四年(704),中宗景龍二年(708);玄宗開元五年(717)、十一年、十五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如證圣元年:"大周故滄州東光縣令許府君夫人清河崔氏合葬銘并序。"第3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天寶元年(742);憲宗元和二年(807)。如開元二十二年:"大唐兗州瑕丘縣主簿馬君夫人天水董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四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名夫人籍貫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名、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大唐故并州晉陽縣令李君羨夫人彭城劉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姓名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故、妻、籍貫、姓氏、夫人、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唐太常寺奉禮郎盧瞻故妻清河崔氏夫人墓志。"第3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妻、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睿宗景云二年(711),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天寶十二年(753)。如景云二年:"大唐王屋縣丞白知新妻滎陽鄭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五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名夫人封號姓氏。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名、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乾封二年(667):"唐故游擊將軍信義府果毅都尉韓邏夫人苑陵縣君靳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妻姓氏在封號前。見于中宗景龍二年(708):"大唐故大中大夫泗州刺史趙本質(zhì)妻溫氏晉陽郡君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朝代與封號之間,姓氏在封號后。順序為:官職、姓名、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七年:"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右諭德鍾紹京妻唐故越國夫人許氏墓志銘并序。"第4種有"故",在姓名與夫人間,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名、故、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大唐朝散大夫守揚州大都府司馬吳賁故夫人潁川縣君韓氏墓志銘并序。"第5種有"故",在姓名與夫人之間,封號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封號、官職、姓名、故、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四載(745):"大唐潁川郡夫人三原縣令盧全善故夫人陳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六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夫人封號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咸亨四年(873);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久視元年(700),長安三年(703);玄宗開元六年(718)、十六年、二十九年,天寶元年(742)、九載、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如咸亨四年:"大唐故度支郎中彭君夫人安定鄉(xiāng)君侯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君與妻之間,封號后為姓夫人。順序為:朝代、官職、姓、故、妻、封號、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大周朝散大夫行鳳閣主書皇甫君故妻南陽縣君張夫人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姓與夫人之間,姓氏在封號后。順序為:朝代、官職、姓、故、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五年(717)、七年、八年、十年、二十八年,天寶十三載(754)。如開元五年:"大唐大理卿崔公故夫人滎陽縣君鄭氏墓志銘并序。"第4種有兩個"故",一在朝代與官職間,一在姓與夫人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故、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順宗永貞元年(805):"唐故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孫府君故夫人范陽郡君盧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七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名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籍貫、姓名、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唐故朝議郎行通事舍人京兆杜公諱元穎夫人臨清縣君崔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八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氏封號姓氏。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封號在最后。順序為:朝代、官職、品位、籍貫、姓、夫人、姓氏、封號、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唐故中書侍郎弘文館學士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孫公夫人陸氏平原郡君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妻在夫姓后,封號在姓氏前。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妻、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唐故廣州都督府長史吳郡朱公妻穎川郡君許氏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兩個"故",一在朝代與官職之間,一在府君與夫人之間,姓氏在封號之后。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籍貫、姓、故、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博州刺史趙郡李府君故夫人彭城郡夫人劉氏墓志銘并序。"第二十九類:有朝代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封號。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兩京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故、官職、姓、夫人、籍貫、姓氏、封號、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三年(726):"大唐中大夫故楚州刺史鄧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太原郡君之銘志。"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夫人、籍貫、姓氏、封號、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十載(751):"唐故中郎將獻陵史張府君夫人太原郭氏臨淄縣君墓志銘并序。"第3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夫人、封號、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肅宗乾元元年(758);德宗貞元四年(788);憲宗元和四年(809)。如貞元四年:"大唐故左武衛(wèi)翊府左郎將趙府君夫人漁陽縣太君李氏墓志銘并序。"第4種有兩個"故",一在朝代與官職間,一在府君與夫人間,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故、官職、姓、故、夫人、封號、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唐故中散大夫滎陽郡長史崔府君故夫人文水縣君太原王氏墓志。"第三十類:無朝代,有官職、夫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有"故",在最前面。順序為故、官職、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安史順天二年(760):"故齊州禹城縣令隴西李府君夫人清河崔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一類:無朝代,有前官職、夫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氏。有"故",在君與夫人之間。順序為前、官職、籍貫、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前河南府福昌縣丞隴西李君故夫人廣平劉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二類:無朝代,有前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無"故"。順序為前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代宗大歷十二年(778):"前京兆府藍田縣丞竇夫人弘農(nóng)楊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三類:有朝代、前官職、夫姓、夫人籍貫姓氏。無"故"。順序為朝代、前、官職、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八年(792)、十八年。如貞元八年:"唐前虢州金門府折沖張公夫人太原王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四類:有朝代官職夫籍貫姓,無夫人姓。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六年(790):"大唐華州下邽縣丞京兆韋公夫人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五類:有朝代前官職夫姓、夫人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前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前、官職、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七載(748):"大唐故前濟陽郡盧縣令王府君并夫人裴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六類:無朝代,有官職、夫姓名、夫人姓氏。有"故",在官職前。順序為故、官職、姓名、妻、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十一載(752):"故順義郎錄事參軍侯智元妻魯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七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夫人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垂拱四年(688);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如垂拱四年:"大唐故朝議郎行澤王府主簿上柱國梁府君并夫人唐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八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名夫人姓,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姓名、妻、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咸亨二年(671);永淳元年(682);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如開元十一年:"大唐河南府河陽縣丞上柱國龐夷遠妻李氏墓志銘并序。"第三十九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名夫人封號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姓名、妻、封號、姓氏、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大唐故冠軍大將軍代州都督上柱國許洛仁妻襄邑縣君宋氏夫人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夫人與封號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姓名、夫人、故、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大足元年(701):"大周游騎將軍左武威衛(wèi)永嘉府左果毅都尉長上直營繕監(jiān)上柱國孫阿貴夫人故成都縣君竹氏墓志銘。"第四十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夫人封號姓氏。無"故",夫人在封號前。順序為:朝代、官職、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年(714):"大唐太上皇三從弟朝議大夫行右衛(wèi)長史上柱國李府君之夫人太原縣君王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一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夫人封號無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夫姓、夫人、封號、墓志名稱,夫人在府君與封號間。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大唐故通議大夫鄂州刺史上柱國盧府君夫人清河郡君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二類:有朝代官職散官夫姓夫人封號籍貫姓。有下列形式:第1種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四載(745):"大唐皇四從姑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鄴郡諸軍事守鄴郡太守上柱國賀蘭府君夫人金城郡君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第2種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唐故銀青光祿大夫行內(nèi)侍省員外置同正員上柱國張公夫人雁門郡夫人令狐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三類:有朝代官職贈言夫籍貫姓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贈、官職、籍貫、姓、妻、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唐故中書令贈荊州大都督清河崔府君妻齊國太夫人杜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四類:有朝代官職贈言夫姓女婦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贈、官職、姓、女婦、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三年(787):"唐故淮南節(jié)度使司徒同平章事贈太尉陳公女婦竇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五類:有朝代官職贈言夫籍貫姓夫人贈封號籍貫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贈、官職、籍貫、姓、夫人、贈、封號、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唐故滑州白馬縣令贈尚書刑部郎中樂安孫府君夫人贈隴西縣太君隴西李氏遷祔墓志。"第四十六類:有朝代贈言夫姓夫人封號籍貫姓氏,無"故"。順序為:朝代、贈、官職、姓、夫人、封號、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安史圣武二年(756):"大燕贈右贊大夫段公夫人河內(nèi)郡君溫城常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七類:有朝代官職爵位夫姓籍貫夫人封號姓氏,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爵位、籍貫、夫姓、夫人、封號、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一年(795):"唐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襲安平縣男□□崔公夫人隴西縣君李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八類:有朝代官職散官爵位夫姓夫人封號姓,無"故"。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爵位、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大周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都督嶲州諸軍事守嶲州刺史上柱國高陽縣開國男許公夫人瑯琊郡君王氏墓志銘并序。"第四十九類:有朝代官職散官爵位夫姓夫人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爵位、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顯慶四年(659);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如圣歷二年"大唐故司徒公并州大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夫人蘇氏墓志銘并序"。
第五十類:有朝代官職散官爵位夫籍貫姓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爵位、籍貫、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圣歷二年(699):"周故使持節(jié)嶲州都督上柱國東平縣開國男河南陸公夫人崔氏武城郡君墓志銘并序。"第五十一類:無朝代,有官職散官爵位夫姓夫人封號姓氏諱字。無"故",諱、字在夫人后,姓氏在封號后。順序為:官職、散官、爵位、姓、妻、封號、姓氏、墓志名稱、夫人、諱、字。見于玄宗開元四年(716):"冠軍大將軍行右衛(wèi)將軍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楊君亡妻新城郡夫人獨孤氏志銘并序夫人諱開字正直"。
第五十二類:有朝代官職散官爵位王位夫姓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公與妻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爵位、王、姓、故、妻、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唐朔方軍節(jié)度副使金紫光祿大夫行光祿卿上柱國五原公燕王慕容公故妻太原郡夫人武氏墓志銘并序。"第五十三類:有朝代官職爵位,無夫姓夫人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爵位、夫人、墓志名稱。見于高宗麟德二年(665):"唐故衡州刺史長樂公夫人墓志銘并序。"第五十四類:有朝代官職爵位夫姓夫人封號無姓氏。有"故",在君與夫人之間。順序為:朝代、官職、爵位、姓、故、夫人、封號、墓志名稱。見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大唐潭州都督府司馬贊皇縣開國男李君故夫人弘農(nóng)縣君之銘并序。"第五十五類:有朝代官職散官贈言籍貫姓夫人封號籍貫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官職、散官、贈言、籍貫、姓、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唐故寧遠將軍守右驍衛(wèi)翊府左郎將上柱國贈左清道率府率廣平郡宋府君河內(nèi)縣君清河張夫人墓志銘并序。"第五十六類:有朝代官職贈言爵位姓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贈言、爵位、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中宗神龍三年(707):"唐故戶部侍郎贈懷州刺史臨都公韋府君夫人河東郡夫人裴氏墓志銘并序。"第五十七類:有朝代官職散官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散官、籍貫、姓、籍貫、姓、夫人、墓志名稱。見于憲宗元和十年(815):"唐故守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彭城劉府君南陽韓夫人合祔墓志銘并序。"第五十八類:有朝代爵位姓夫人籍貫姓氏。有"故",在君與夫人間。順序為:朝代、爵位、姓、故、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大唐襲容城伯盧君故夫人隴西李氏墓志銘并序。"第五十九類:有朝代贈言王位無夫姓有夫人封號籍貫姓氏。有"故",在王與妃之間。順序為:朝代、贈言、王位、故、妃、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元年(785):"唐贈尚書左仆射嗣曹王故妃滎陽鄭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類:有朝代前官職賜魚袋姓夫人封號姓氏,無"故"。順序為:朝代、前官職、賜、魚袋、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唐前衛(wèi)尉卿賜紫金魚袋張公夫人太原郡君郭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一類有朝代王位,無夫姓,有夫人封號籍貫姓氏。有"故",在朝代與王之間。順序為:朝代、故、王、妃、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唐故嗣曹王妃清河崔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二類:有朝代官職賜魚袋散官姓夫人籍貫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之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賜、魚袋、散官、姓、夫人、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唐故左威衛(wèi)和州香林府折沖都尉朝議大夫兼試大理評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君夫人清河張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三類:有朝代官職賜魚袋姓夫人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賜、魚袋、姓、夫人、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唐故太原府都知兵馬使兼慶州行營使試殿中監(jiān)賜紫金魚袋武公夫人裴氏墓志并序。"第六十四類:有朝代官職賜魚袋散官兼官職籍貫姓夫人籍貫姓氏。無"故"。夫人在籍貫前,姓氏在籍貫后。順序為:朝代、官職、賜、魚袋、散官、兼官職、籍貫、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貞元二十年(804):"有唐左武衛(wèi)翊衛(wèi)中郎將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兼試殿中監(jiān)隴西李君夫人玉田榮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五類:有朝代官職賜魚袋籍貫姓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朝代與官職間。順序為:朝代、故、官職、賜、魚袋、官職、籍貫、姓、夫人、封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憲宗元和五年(810):"唐故朝散大夫賜緋魚袋守同州長史京兆韋公夫人樂安縣君孫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六類:無朝代有官職王位姓夫人封號贈號姓氏,無"故"。順序為:官職、封號、姓、妻、贈號、姓氏、墓志名稱。見于代宗大歷十三年(778):"河東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金城郡王辛公妻隴西郡夫人贈肅國夫人李氏墓志銘并序。"第六十七類:有朝代夫王位無夫姓有夫人封號姓氏。有"故",在王與妃之間。順序為:朝代、王、故、妃、姓氏、墓志名稱。見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大唐涇王故妃韋氏墓志銘并序。"我們曾對洛陽出土唐代墓志首題進行過專題研究,已發(fā)表三篇文章:(1)王承瑞、余扶危著:《唐代墓志首題研究--唐代百姓夫人墓志首題之我見》,載《河洛春秋》2004年第3期;(2)金林靜、余黎星、鄭莉著:《洛陽出土唐代墓志首題研究--百姓墓志首題淺析》,載《河洛春秋》2006年第4期;(3)余扶危、劉君田、余黎星著:《洛陽出土唐代墓志首題研究--官吏墓志首題的類型與格式》,載洛陽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河洛文化論叢》第三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我們將這三篇文章和本文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官吏夫人首題為67類,官吏首題為47類,百姓首題25類,百姓夫人首題32類。可見官吏夫人首題類型最多,官吏次之,百姓夫人再次之,百姓總列最后,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夫人首題類型,遠遠超過其夫君首題的類型。這是由于夫人首題除自身的內(nèi)容之外,還包括了其夫君的一些內(nèi)容,因而內(nèi)容更為豐富,變化也更復雜,其類型也就必然多矣。
同是夫人首題,官吏夫人首題比百姓夫人首題類型多一倍以上,而官吏首題比百姓首題類型多三分之一。研究其原因,與兩者的地位有關(guān)。百姓及夫人均為庶民階層,其首題內(nèi)容比較單一,想復雜也復雜不起來。而官吏和夫人屬統(tǒng)治階級,他們的首題內(nèi)容豐富,必然也就有豐富的類型。
這四種首題從目前的資料證實:官吏夫人首題出現(xiàn)于初唐高祖時期,終止于中唐憲宗時期;百姓夫人墓志首題出現(xiàn)于初唐太宗貞觀八年,終止于中唐德宗時期;百姓首題出現(xiàn)于初唐太宗貞觀六年,終止于中唐憲宗時期;官吏首題出現(xiàn)于初唐貞觀六年,終止于晚唐末期的昭宗景福二年。這四種首題以官吏夫人首題出現(xiàn)最早,而以官吏首題時間最晚。但他們都同時盛行于初唐太宗貞觀年間到盛唐玄宗開元年間。在這個時期內(nèi),不僅首題類型多,形式變化也多。而中唐、晚唐雖有一些新的首題類型出現(xiàn),但數(shù)量很少,基本上是一種類型,而且只有一種形式。我們認為這與唐代政治、經(jīng)濟的急劇變化分不開。初唐至盛唐,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在這樣的政治環(huán)境和富足的經(jīng)濟下,人們才可能在喪葬中陪葬更多的墓志。一方面歌頌自己的親人,另一方面顯示自己的富有。埋葬墓志多,發(fā)現(xiàn)墓志就多,墓志多,首題類型也多。而唐中葉的安史之亂,是唐代從盛到弱的分水嶺,破壞了社會的安定,使生產(chǎn)受到嚴重破壞,以后又是藩鎮(zhèn)割據(jù)。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條件下,人們不可能過多地去考慮厚葬,而墓志是厚葬的一個內(nèi)容。這就是由盛唐以后出土墓志少,首題類型也少的根源之所在。
夫人墓志首題與別的首題一樣,有主有次,主要而基本的首題出現(xiàn)時間早,時間跨度長,形式繁多。如第一類首題,自高祖武德六年出現(xiàn)以后,經(jīng)歷太宗、高宗、武則天、睿宗、玄宗、德宗、憲宗各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均有這類首題。又如第二十三類首題,自高宗時期出現(xiàn)以后,歷經(jīng)武則天、中宗、玄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等時期,可見初唐、盛唐、中唐均有這類首題。這類首題是首題中的主體,其它類型的首題都是由它們發(fā)展變化而來的。
有的首題形式比較特殊,如同時存在兩個"故"字,朝代在首題中部,夫人有諱字,諱、字在墓志名稱之后。有的首題僅見于某一皇帝的某一年,因存在時間短,時代特征特別明顯,數(shù)量也相對較多。有的首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如唐初上承前代,首題標出丈夫官職的朝代為隋、北齊、梁等。
鄭莉,女,1969年出生,河南鄧州市人,洛陽文物工作隊助理館員。
劉明,女,1965年出生,河南洛陽市人,洛陽文物交流中心助理館員。
余扶危,男,1940年出生,重慶市人,洛陽文物工作隊副研究員,洛陽師范學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