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海
?。?10003,西安市,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陜西省文化交流中心)
一、神都洛陽迎盛會
時令剛進入初伏,天熱難熬,正是人們尋求外出避暑休閑的高峰期。2007年7月16日,來自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和國內各有關科研究機構的100余名專家學者,匯聚于洛陽師范學院拙耕園賓館,他們前來并不是為了消夏避暑,而是在高溫酷暑下追尋大唐雄風中,對我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在她獨掌政權的21年中,曾以神都洛陽作為京城,方顯自己的宏圖大略,這也是她政治生命中最為輝煌的龍興之地,特此舉辦2007年o中國洛陽o國際武則天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武則天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就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河洛迎賓客,神都話女皇。會議收到學術論文91篇,涉及到了武則天的各個方面。短暫的三天時間,經過大會和分小組會討論,牽扯的話題很多,也給到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思考……筆者作為特邀的一名代表,參會交流,并耳聞目睹了這次成功的盛會,因而如實給予綜述,以起到到拾遺補缺的效果。
二、各抒己見話武曌
提起武則天,話題不斷線。那么武則天和今天的洛陽有什么聯系?她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宗教關系及中外文化交流如何?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七十一歲高齡的趙文潤專家說:史實證明,武則天以神都洛陽為統治中心的21年,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fā)展,文化很發(fā)達,國力很強盛,武則天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杰出的女軍事家和戰(zhàn)略家,而且是盛唐文明的開拓荒者。"武周"21載,是開創(chuàng)了盛唐歷史文化的瑰麗篇章;神都洛陽21春秋,是古都洛陽幾千年歷史文化中的巨幅畫卷。二者交相輝映,大放光彩,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那么僅此還是不夠的,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雙懷指出:武則天時代在洛陽進行的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體現了武周時期富強的國力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并對后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觀點都與張萍、忻尚龍、張劍、李月娥等學者提交的論文意思基本相同。也就是說武則天在洛陽這塊風水寶地上指點江山,此地出因武則天而繁榮昌盛。
如何評價武則天的功與過,這是千年來遺留下來的問題。不管是唐史還是宗教史,政事和野史可謂眾說紛紜,乾陵上的無字碑就是見證。我們研討她,就不能以"不以其功顯而掩其惡,不因其惡彰而蔽其功"。有人說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她迷惑了高宗,打擊排除異己,濫殺無辜,利用了佛教而達到個人目的,用今天的話說很不道德……其實不然,這次好多專家學者列舉了大量的事例說明,這不是武則天的錯,封建帝王的權利較量和政治斗爭,從來就是血雨腥風,殘暴無情,不能老是對一位女皇帝過意不去。這從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杜文玉《論武則天統治晚期的政策變化及其原因》、河南省澠池縣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杜建成《試論武則天的功過是非》、河南省登封市地方志辦公室秦慧君《淺談武則天之治的和諧》、西安市博物院小雁塔文管所所長孔正一《論武則天親政的客觀性》、安徽煤炭師院文獻整理與研究中心牛繼清《亞獻之爭與武則天的政治道路》、陜西理工學院歷史文化系梁中效《武周時期長安與成都的文化地位》等論文,就針對此問題,以史為證,充分論述了這些方面的問題,肯定了武則天的執(zhí)政才能和治理天下偉人之氣慨。
在唐代宗教就是當時國際思想文化交流的主流,佛教占主導地位。照陜西乾陵博物館副館長梁子的話說:武則天當皇帝是借用了佛教。他與謝莉提交的論文《國際文化交流背景下的高武佛教》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涉及到此問題的學術論文就有20多篇,其代表論文就有郭可愨、郭紹林《武則天涉足佛教到底有多深》、常松木《武則天與嵩洛地區(qū)的佛教》、賈發(fā)義《武則天與佛教凈土信仰》、王占敏《武則天與禪宗官化現象》、劉志清《唐玄奘與武則天》、劉向陽、李燕《說唐代長安大薦福寺》、王永平《從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則天的宗教信仰》等等,有機放矢,從多方面、多角度、多事例進行分析論斷,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佛教成為她鞏固江山,教化民眾的一個極其重要而又有用的手段,也加快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筆者在小組發(fā)言討論會上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武則天為什么能夠利用佛教達到目的,那么這種教義中的積極作用是什么?人都想成佛,按佛家的話說,人都是佛,一顆平常心而已,那么武則天崇拜推動佛教,當上了女皇,真是佛祖保佑嗎?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并不是這樣的。
武則天執(zhí)政時期也十分注重民族關系的改善和發(fā)展,這從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李鴻賓論文《武則天時期北部邊地的形勢與朝廷的政策》、陜西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艾沖《唐高宗、則天兩朝應對北疆突厥叛亂的方略、成效及原因》、陜西西藏民族學院人文學院陳崇凱《武則天時期唐蕃關系的改善與發(fā)展》、廣東湛江師范學院歷史系《唐高宗時期馬政衰落原因探微》、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霍明亮《武則天與黑龍江流域文明》等10多篇論文,對此問題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點,在此方面還有著較大的分岐,可以這么說一半是贊成一半是否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女人的名字不是弱者,武則天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說:"武則天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高度評價了武則天這位在中國歷史上曾做出了杰出貢獻的女皇帝。魯迅曾說:"武則天當皇帝,誰敢說'男尊女卑'?"高度贊揚了她勇敢沖破封建禮教的大無畏精神,對此的論文就占到了半數。例如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志賢《武則天與"女性主義"》、張思卿《論武則天當政時期的母權與男女平等政策》、河南省老子研究會劉國城《論武則天四大人生價值》、美國北佛羅理大學教授羅漢《啟母神話與武曌政權》、張國昌《試論武則天的"人神之戀"》、周劍曙、楊會霞《略論武則天的母子情》、陜西日報社方越《武則天李治的"圣愛"對中國平等婚姻文化的啟示》等論文,讓人了解到了武則天人性化的另一方面,也就是說武則天的成功之路,機遇和才能并重,天生麗質與不懈拼搏精神是分不開的,也可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按照人之常情來說,她晚年也是以悲劇而結束了一生。
對于武則天的研究可以說涉及到了各個方面。例如王永平教授《武則天名諱辯識》、黃正建《武則天的名字是"武約"嗎?》、日本山黎大學《則天武后和杜嗣先墓志》、韓國釜山大學人文學科生梁銀景和洛陽龍門石灰窟研究院楊超杰《新識龍門"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武則天與洛陽牡丹文化》、耿直《武則天少林詩文碑》、河南省洛陽市朱煥璽《試論女皇詩歌及其對唐詩發(fā)展的貢獻》、首都師范大學王元軍《武則天與書法三事發(fā)微》、河南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許興洙《武則天改字研究》等論文,側重于文化角度的某項現象加以探求,可以看出武則天是多才多藝,文武雙全,有很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理論基礎,也深挖出了她以才治國,傳承文明的先進思想。
就在這次研討會上,突然爆出了一個新鮮而驚人的說法--《再論武則天出生洛陽》,登臺闡述此觀點的是河南洛陽市第八中學教師王愷。他說:以武則天的母親為中心來研究武則天的出生地,視野會一下子開闊起來??傊?,武則天出生于洛陽的教義里,即今天的隋唐遺址公園內。但是現為權威的說法是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武士彟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任工部尚書,武則天就在這一年生于長安。也有另一說生于四川廣元,浙江楊州,現又提出來是洛陽……至于到底在什么地方,十多年前在法門寺舉辦的唐史文化研討會上,也對前兩地提出質疑,連武則天祖籍并州(今山西文水縣)武則天紀念館梁恒唐先生確證說:武則天出生于長安是對的,這次他也參會而來,還是這個觀點……王愷先生是側重于文獻和歷史小說的史料,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但他那種善于發(fā)現問題的學術態(tài)度同樣值得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在學術界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效果。
河南登封市武則天研究會理事王雪寶在會上響亮提出:要建立"中國女皇文化學"的口號,并闡發(fā)出了嵩洛女皇文化是研究中國女皇文化學的核心,這與參會的陜報記者方越先生提出來的"關于創(chuàng)立武則天學的倡議"一脈相承,由此及彼可見武則天文化研究熱已向縱深發(fā)展。筆者在小組討論會上,曾以"從武則天文化研究熱現象再探討"中指出:由于目前帝王電視劇的大量出現,有的編劇根本不從歷史的客觀上來評判武則天其人其事,而是為了提高收視率,擴大娛樂性,無原則的放大武則天的私生活,男寵問題、篡奪權位、自立為帝、濫殺和征用苦力等事實,讓人看到了一代女皇殘暴剛烈的無情之面,以至于對她對我國歷史上的貢獻全盤否定。我們在大力拓展武則天文化研究學術面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新情況,創(chuàng)立新的學術觀點,開創(chuàng)出武則天文化研究學術的新局面。歷史是一面鏡子,研討會是一種聲音的信息傳遞,每次的終結就是下次的開始,總是讓人難以下結論,中國洛陽o國際武則天學術研討會更是這樣,而越來越走向了大眾化,或許這也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三、十屆年會不尋常
憶往昔,那是1985年春天,在陜西咸陽市的乾陵腳下,召開了首屆全國性的武則天學術研討會,就在這次會議上,以陜西乾陵博物館為"靠山",成立了武則天研討會。隨后在與武則天有關聯的地方,四川廣元市、河南洛陽、偃師市和登封市、山西太原和文水分別召開了九屆年會,這次已經是第十屆了,而今的武則天研討會從區(qū)域化走向了全國,目前已經從國內走向了世界。
武則天研討會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探討和交流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據會長趙文潤的介紹,先后出版了《武則天與乾陵》、《武則天與洛陽》、《武則天與文水》、《武則天與乾陵文化》、《武則天與偃師》、《武則天與咸陽》、《武則天與嵩山》、《武則天研究論文集》等8本論文集,超過了200多萬字,給我國學術界同仁以新的驚喜,帶來了無比鮮艷奪目的新靚點。特別是在這次會上,給各位代表贈送的武則天研究會副會長劉曼春教授45萬字的專著《唐史研究輯存》一書,可以說濃縮了本人一生的學術精華,史料翔實,具有海納百川之內涵養(yǎng),已是71歲高齡的劉女士,以前是以專著《大周女皇武則天》而享譽學術界的,無不給人展示出了大家的風范!與此同時的還有河南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郭紹林,他的《唐代士大夫與佛教》、《隋唐歷史文化》、《隋唐歷史文化續(xù)編》等六部專著,給人以沉甸甸的感受,一時讓"洛陽紙貴",同時也受到了新聞媒體和出版行業(yè)的極大關注。
武則天研究會第十屆年會上,增補和增添了新的領導成員,發(fā)展了一大批會員,力爭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好讓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武則天,研究武則天,學習武則天的優(yōu)秀品德,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來!例如支持和傾力贊助這次盛會的中國o洛陽儒風文化傳播公司的總經理陳志平,也是新當選的副會長。他勇創(chuàng)大業(yè),但仍不忘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實際行動確保了這次大會的成功舉辦,值得讓人尊敬……武則天文化研究熱已經走向了國際化大舞臺,這十年間,扎根于陜西乾陵的武則天研究會功不可抹,武則天是中國的,同樣也是世界杰出人物,因而對她的研究是不會停至的,時間是會回答這一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