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通脹戰(zhàn)爭》 糧食政治(1)

反通脹戰(zhàn)爭 作者:倪金節(jié)


    糧食政治:糧價高漲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

    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亨利•基辛格

    為應對糧食價格高漲及對糧食需求的不斷增加,2008年6月3日至5日,世界各國領導人及政府高層官員在羅馬世界糧農組織總部舉行高峰會議,商討解決糧食危機的辦法。盡管食品價格暴漲了近一倍,會期多了一天,與會人數也多了近一倍,但本屆羅馬世界糧食峰會的餐飲支出,卻比6年前的那一屆降低了一倍半。

    2002年在羅馬召開的糧食峰會,與會者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在2015年前將世界饑餓人口減少一半。他們在餐桌上享受到了組織者提供的鵝肝、龍蝦和各種名牌酒,卻因此被媒體指責“偽善”,與“大吃大喝”這個詞聯系在了一起。

    本次峰會的主題,升級到了更為深刻的全球糧食危機問題,伙食標準卻“降級”為餡餅、意大利面、牛肉丸以及十幾美元一瓶的葡萄酒。組織者顯然希望表現出更真實的善意與道德感。但糧食危機顯然不僅僅是一個道德范疇的問題。

    教皇本篤十六世在給本次峰會的信中說:

    在一個資源充足的世界上,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是不可接受的。

    他并且指出:

    地球生產的糧食足以養(yǎng)活地球上的人們,數以百萬計的人晚上卻要餓著肚子睡覺。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是在打一場敗仗。

    作為西方世界的最高道德倫理規(guī)范的代表,教皇的發(fā)言等于在承認人類倫理與道德打了敗仗。因為,保障全人類基本生存權這一普世倫理道德訴求,遭遇到了政治。更重要的是,它遭遇到的是大國政治。

    糧食政治:“陰謀論”?

    小國間出現爭端,國際組織出面調解,爭端消失了;大國與小國爭端,國際組織調解,小國消失了;大國間出現爭端,結果是國際組織消失了。這是西方評論家們經常用來嘲笑國際組織的諺語。

    在羅馬峰會上,國際組織再次表現出了這種“政不出宮門”的無奈。這種無奈,尤其體現在峰會宣言中關于生物燃料的表述中: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制造生物燃料,只是呼吁繼續(xù)有關研究。如此曖昧模糊的語氣,與兩大陣營在這一問題上的針鋒相對形成了鮮明對比。

    糧食進口國家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都普遍認為,部分國家的生物燃料政策,是糧價上漲的重要原因。但他們的反方卻是三個大國:美國、歐盟和巴西。

    按照中科院農業(yè)政策研究中心的計算結果,國際食品價格上漲的驅動因素中,30%來自能源價格上漲,40%與生物能源有關,20%來自投機資金,10%來自貿易壁壘。生物能源因素對于糧價上漲,可謂是居“功”至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則顯示,生物燃料需求擴大,造成糧價飆升15%至30%。

    的確,現在糧食品種的期貨分析師在判斷未來走勢時,首先關注的就是國際原油價格的動態(tài),其次才是氣候變化。而在此前,氣候因素幾乎是糧食期貨價格變化的唯一戰(zhàn)略性變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