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在孩提時期保守的那些秘密嗎?你之所以保守某些秘密,是因為你不想受處罰;有些秘密不說出口,是因為你不想讓父母對你感到失望。但是,那些使你難為情或困惑而守口如瓶的秘密,究竟是怎么回事?
之前有一則新聞講述了一個十歲女孩的故事:她發(fā)覺自己的表妹正受到一名性侵犯者的誘騙,于是沖入該男子的住處將表妹救出。這個女孩的直覺是正確的,她勇敢的行為使表妹沒有成為受害者。三個月以后,同一名男子試圖性侵犯另一名兒童,并且遭到逮捕。這件事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小女孩的勇氣之外,就是她隱瞞了整件事有三個月之久。直到她聽見媽媽在討論新聞報道,罪行也已經(jīng)被公之于世之后,她才愿意站出來把事情和盤托出。她上電視接受訪問的時候,被問到為什么沒有早些把事情告訴媽媽。她的回答至今仍然縈繞在我的心頭。她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p>
這件事說明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孩子們判斷什么事情可以說、什么事情不能說的方式。兒童并非一生下來就知道要如何敘述不容易說明的事情。他們需要大人教導(dǎo)說話的用詞與方式。家人之間如果不討論犯罪及其他敏感主題,那么孩子們很可能會推論,這種事情是說不得的。
在每個家庭之中,都存在著含蓄的共識——沒有明講的規(guī)矩,通常與可否討論的事情有關(guān)。這些“規(guī)矩”規(guī)定了家中的開明程度,同時也像是某種家規(guī),指明何種話題應(yīng)該劃入禁區(qū)。我在家訪時注意到,雖然誰也沒有說半個字,但我們很明顯地曾經(jīng)進入過“不予討論”的話題。常見的情況是,有事情發(fā)生了,但是家人寧可加以隱藏也不愿意討論。我無可避免地發(fā)現(xiàn),雖然某件事情從未開誠布公地討論過,但是每個家庭成員——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會放在心里。有時候,禁忌的并非是話題本身,而是因為不容許某種特定的情緒——憎恨、嫉妒、悲傷——出現(xiàn)。家人在情緒上受到限制時,孩子更不容易獲得安全無慮的感受,而且比較不可能向父母傾訴。
每個家庭都有其危險、尷尬、羞恥或罪惡的秘密,那是說不出口的故事:一件罪行,一段婚外情下的私生子女,酗酒問題,一樁不為人知的婚姻。盡管為人父母者常常避免討論生命中某種混亂的改變、某件傷神的事情,借此保全自己與子女,然而孩子們還是會發(fā)現(xiàn)——特別是秘而不宣、父母不愿意提起的事情。這種不直截了當(dāng)對孩子說明事件原委、所謂“庇護”孩子不受創(chuàng)傷的做法,可能會造成的問題是:子女可能會——的確也真的會——胡思亂想。
我記得有個十歲的女孩,父母試圖對她隱瞞家中遭逢經(jīng)濟困難的狀況。她的父母彼此之間有著壓力與意見不合的情形,幾乎每天夜里都會迸發(fā)激烈的爭吵。這對夫妻很少這樣子爭吵,女兒因此變得憂心忡忡。她只在電視上看過這種火暴的爭吵場面。不幸的是,在所有她看過的電視節(jié)目里,這類爭吵發(fā)生之后就會有人送命,因此每當(dāng)她聽到父母爭吵的時候,便害怕得不得了。后來女童的父母明白,自己用心良苦保護女兒的做法卻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時,他們對女兒解釋了心頭的苦處——言簡意賅、語帶安慰,于是女兒對恐怖情節(jié)的幻想就此停止了。
有些父母會說,他們不想跟孩子討論諸如性虐待之類不愉快的話題,免得給子女的童年蒙上陰影。遺憾的是,這種做法也許意味著,性虐待者成了孩子唯一的性虐待資訊來源。孩子們會心想,既然爸爸媽媽不討論這種事,代表那一定不是好事。所以,他必定不能跟父母討論此事,否則會挨罵。
性侵害者依仗的就是這一點——孩子從未獲得過任何有關(guān)性虐待的資訊,而且孩子也不會告訴父母。更有甚者,性侵害者深信孩子會覺得自己有付出的義務(wù),因為性侵害者對孩子付出了關(guān)心,也送了小禮物。孩子之所以長期保持緘默的原因在于,一旦友誼關(guān)系建立,性虐待者便運用嚇唬孩子的手法,脅迫或恐嚇孩子不得告訴父母。性虐待者精心砌上每一塊情緒的磚,用禮物與關(guān)愛、罪惡感,最后還使出傷害性的威脅,在孩子與其家人之間筑起一道墻,把可以伸出援手的人與這個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切斷。只要筑好一道秘密與恐懼的高墻,性虐待者就能操縱孩子與自己發(fā)生性行為,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既然孩子們過去沒有性經(jīng)驗或性虐待的體驗,便需要父母告訴他們正確、健康的資訊。如果我們不去討論這些話題,就如同孤立自己的子女,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從錯誤的人身上了解何謂“適當(dāng)?shù)摹毙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