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董老師在北京大學學的是英國文學,在濟南高中的課堂上講國文的時候,會講到外國文學。他在課堂上講《苦悶的象征》的課?!犊鄲灥南笳鳌?,是日本作家廚川白村(1880—1923)所著。魯迅譯本于1924年出版,為《未名叢刊》之一,由北京新潮社代售。后又改由北新書局出版。當時對董老師講的內(nèi)容,似乎還不大能理解。后來在大學里重讀的時候,讀起來的感覺很好。
②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現(xiàn)、當代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xù)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yè)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志。1924年畢業(yè)。同年和橫光利一,創(chuàng)辦《文藝時代》雜志,后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后,參加新興藝術(shù)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chuàng)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tài)情愛心理,表現(xiàn)出頹廢的一面。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shù)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shù)勛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③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出生在愛媛縣森林中的一個小山村,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熱中于閱讀薩特、加繆、??思{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于1957年5月發(fā)表《奇妙的工作》。在這一年里,大江還相繼發(fā)表了習作《死者的奢華》、《人羊》和《他人的腳》等短篇小說。自此,大江作為學生作家開始嶄露頭角,1958年又發(fā)表了《飼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說,其中《飼育》獲得第39屆芥川獎,使得這位學生作家被視為文學新時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發(fā)表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摘嫩菜打孩子》,則更是決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學旗手的位置上。1959年3月,大江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yè)畢業(yè),同年,作者接連發(fā)表了長篇小說《我們的時代》和隨筆《我們的性的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來觀察人生,試圖表現(xiàn)都市青年封閉的內(nèi)心世界。1963年長子大江光出世——嬰兒原來的頭蓋骨先天缺損,腦組織外溢,雖然治療免于夭折,卻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后遺癥。他還去廣島參加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的有關(guān)調(diào)查,走訪了許多爆炸中的幸存者,兩件都與死亡相連接的事給這位作家?guī)砹穗y以言喻的苦惱和極為強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殘疾病兒大江光的死的威脅)與大的“死”(全人類所面臨的核武器爆炸的死的威脅)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死亡的危險正經(jīng)常性地顯露出來。這種思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時時意識到死亡,并且將這種生活態(tài)度自覺不自覺地與文學創(chuàng)作結(jié)合起來,發(fā)表《個人的體驗》(1964)和《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1968)等以殘疾人和核問題為主要題材的作品,具有較濃厚的人道主義傾向。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還有《日常生活的冒險》(1964)、《洪水淹沒我的靈魂》(1968)等長篇小說。在隨筆和文學評論領(lǐng)域也非?;钴S,著有《廣島日記》(1965)、《作為同時代的人》(1973)和《小說方法》(1978)等作品和文論。
④小林多喜二(1903—1933),別名鄉(xiāng)利基、堀英之助、伊東繼,是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的領(lǐng)導人之一。
⑤賽珍珠(Pearl Buck l892—1973),美國女作家。本名珀爾·賽登斯特里克·布克。賽珍珠是她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弗吉尼亞州西部,父母是傳教士,自小隨父母來中國,曾閱讀中國的經(jīng)書。17歲回美國進弗吉尼亞州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攻讀心理學,畢業(yè)后又來中國。1917年與傳教士約翰·洛辛·布克結(jié)婚,從事傳教工作。1927年北伐軍進入南京,她離開中國。1934年與布克離婚;1935年與約翰·戴公司總經(jīng)理、《亞細亞》雜志主編理查·沃爾什結(jié)婚,因而進入約翰·戴公司任編輯。以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農(nóng)莊里從事寫作。賽珍珠于1922年開始寫作,1931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大地》,立即成為暢銷書,并于1992年獲普利策獎金,1938年因此而獲諾貝爾文學獎金。賽珍珠一生寫了85部作品,包括小說、傳記、兒童文學、政論等。她也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廣播劇和文藝評論。她早期曾著文批評美國教會人士在國外的某些做法;晚年的政論主要為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辯護,并攻擊共產(chǎn)主義。她自稱熱愛中國,但她愛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舊文化。她被稱為“中國通”,但她在《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大地》,1931;《兒子們》,1932;《分家》,1935)中所描繪的并不是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也沒有反映中國人民的命運。在《北京來信》(1957)和《梁太太的三個女兒》(1969)中,她更明顯地流露出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敵對情緒。賽珍珠曾把《水滸》譯成英文,譯名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1933)。1932年10月29日下午3點,季羨林開始摘譯美國女作家勃克夫人(即賽珍珠——筆者按)出版新著小說《諸子》(現(xiàn)在統(tǒng)一譯為《兒子們》——筆者按)的消息,在這天的日記中,他認為賽珍珠對中國很熟悉,她的丈夫是金陵大學的農(nóng)科主任,自小說《佳壤》(現(xiàn)在統(tǒng)一譯為《大地》——筆者按)出名,已成為一個很受人歡迎的作家了。31日把稿子寫完,寄走(日記第50頁)此文題目為《勃克夫人新著小說〈諸子〉》,半年后,發(fā)表在1933年5月22日《大公報·文學副刊》第281期,第11版。文章說:
勃克夫人Pearl S.Buck自出版《佳壤》The Good Harth后,一舉而為文壇驕子。所作小說,本刊已屢有介紹。近又發(fā)表其新作《諸子》Sons。美國John Day書店出版,定價美金1圓5角。此書實為《佳壤》續(xù)篇,文筆清潔精到,結(jié)構(gòu)緊湊,寫來亦較《佳壤》為有力。在《佳壤》中,勃克夫人所描寫之中國人,缺乏明確個性,究非向壁虛造,如此一般外人所想象之中國人。夫人對此等人實有相當了解,于其生活習性尚能明悉。如阿蘭,如梨花,如王龍,夫人皆熟悉之,以故寫來得心應手,栩栩有生氣,至《諸子》中所描寫之人物,則頗與夫人隔膜。主角王虎,為王龍之子,然行思為想大異乃父。夫人于此乃不得已而借助他山。夫人現(xiàn)在正譯《水滸》為英文。《水滸》中所描寫之人物,頗有與夫人意想中之王虎相類者。于是其個性描寫及背景,多受《水滸》暗示,即文體亦較《佳壤》更中國化矣。吾儕讀之,雖仍欣賞其樸素之文體,然描寫不能卷舒自如,時現(xiàn)倨蹙之狀。人物所與之印象亦甚暗淡,頗疑其所寫者非現(xiàn)在有血有肉之中國人矣。
本書開首為一轉(zhuǎn)變點,敘王龍之死。終結(jié)時為一轉(zhuǎn)變點,敘王虎之猛醒及其子之重歸佳壤。中間敘家族中暗斗明爭,王虎及其弟、子貿(mào)易糾葛,王虎之重婚及歸家,書中不時點出佳壤,為全篇主要線索。王龍沾戀佳壤之精神重現(xiàn)于其妾梨花,重現(xiàn)于王虎之子及其弟,不但使全書有一貫精神,而又與《佳壤》所提及者連接為一,即家庭之盛衰。
家庭之盛衰實即中華民族盛衰之象征。中國以農(nóng)立國。一般人民出自佳壤,終仍還彼佳壤,此類盛衰興亡,新陳代謝之悲喜劇,充滿中國各地,無日無之。夫人擒住此點,表而出之,實為獨具只眼。
此書敘述靜止時之王虎,頗為完美。但一步行動,則近平庸。即《佳壤》中之女主角阿蘭,為人物中之最生動者,亦令人有同感。于此可見,夫人了解中國女人雖較男人為深切,究不能獲得中國人行動之要點。外此,夫人未能了解中國人對人生之態(tài)度,亦為缺點之一。隨之表現(xiàn)于此書中之中國禮法,完全在形勢方面。蓋自夫人觀之,中國所謂父子兄弟朋友皆為形式的,毫無真情。
此乃一般外人之偏見,夫人自非例外。蓋中國五倫之相互關(guān)系,實多出于至情,絕非純由矯揉造作者。夫人有先入成見,寫來多與實情捍格。國人頗有攻擊之者,然亦不必。蓋夫人之缺乏大藝術(shù)家手腕,幻想力不足,為不可掩蓋之事實。但其態(tài)度則極嚴重。書中時有對中國人自甘墮落之嘲笑,但亦不乏同情。對自己工作亦有責任觀念。夫人非不愿深切了解中國人,為時勢所限耳。陳西瀅君謂“在西方人所寫的中國小說中有空前的貢獻”,實為知言。
⑥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浙江杭州人,中國近代詩人、翻譯家。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1926年與施蟄存、杜衡等人創(chuàng)辦《瓔珞》旬刊,發(fā)表詩作《凝淚出門》。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chuàng)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這本詩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篇就是《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戴望舒通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等歐洲語言,一直從事歐洲文學的翻譯工作,是首個將西班牙詩人洛爾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队晗铩肥谴魍娴某擅鳎虼硕A得“雨巷詩人”的雅號。詩作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肪褪撬@種心情的表現(xiàn),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diào)。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队晗铩愤\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队晗铩返牧硪粋€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是富于音樂性,運用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zhuǎn)悅耳的樂感。
⑦徐志摩(1897—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早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⑧陳夢家(1911—1966),曾使用筆名陳慢哉,浙江上虞人。著有詩集《夢家詩集》、《不開花的春》、《鐵馬集》、《在前線》、《夢家詩存》、及《論著》等多種。
⑨方瑋德(1908—1935)安徽桐城人,出身書香門第,是桐城派大家方苞的后人,其父方孝岳、表兄宗白華、九姑方令孺,都是著名學者詩人,因此從小打下良好的文學基礎(chǔ)。詩作《海上的聲音》與《幽子》最著名。與陳夢家合寫長詩《悔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