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當初父親分配工作的時候,市商務局還上趕著要他。然而他幾乎是得意洋洋地拒絕了,去了圖書館。
只不過隨著陳星越長越大,父親就越來越像今天這副模樣了。他們那個松散的思想啟蒙小團體迅速土崩瓦解,即使再見面,興趣點也不在“啟蒙”或“河殤”上了,而是變成了“到廣東上點兒貨”。有些人真的成了最早下海的人,到西單勸業(yè)場擺攤兒去了。當所有人都急不可耐地抓住機會時,父親本人卻在慷慨大方地錯失機會。他錯過了提拔,錯過了調(diào)動,錯過了改行,唯一沒錯過的是任何一次對上級說風涼話的機會。錯錯錯,錯成了今天這位腰肌勞損的圖書館員。
在所有挫折之中,最讓父親憤憤不平的,恐怕還是這樣一個事實:當年他認為,庸俗的人一定愚蠢,但現(xiàn)在看來,人家的庸俗反而是因為聰明。那么多他當初看不上的人,或者變成了“民營企業(yè)家”,或者在官場上平步青云,甚至還有成為知名學者的。這個事實恐怕讓父親怎么也想不通,越想不通也就越沉默了。一直沉默到了今天。
而現(xiàn)在,父親的精神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呢?陳星也嘗試著琢磨過這個問題。剛開始,他認為父親的內(nèi)心充滿了厭惡——厭惡一切。但厭惡久了,連厭惡的力氣也沒了,就只剩下了漠然——生活在別處,對什么事情都毫不關心了。他的心態(tài)當然也會影響到母親。
或許,假如父親的心態(tài)再平和點,那么他會認為,生活就應該是互相陪伴著,沉默地看著時間流逝。也許他和母親正是這樣抓住了生活的本質(zhì),并活得安之若素。個中滋味,甚至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詩意。
但是這都讓陳星感到孤獨。
相比在家里,陳星更愿意回到街上去。每天還不到十點鐘,父母房間的燈就滅了,他便悄悄推開窗戶,順著排水管道滑下二樓,開始在夜晚的北京游蕩。
他游蕩的路線時遠時近,視心情而定。興致不高的時候,他就在樓下轉(zhuǎn)兩圈,然后坐在樓門口的臺階上抽煙發(fā)呆。如果腳下充滿力量,他便會沿著馬路,一直走下去。這樣走啊走,有的時候,他會把路燈都甩在身后,走到一片黑漆漆的荒地中去;而第二天換個方向走,又赫然會有一片燈紅酒綠出現(xiàn)在眼前,全是酒吧和商業(yè)街。但無論走在光明還是黑暗中,陳星的感覺都是一樣的——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夜游神,一個漂浮的幽靈。
走得精疲力竭了,他便就近買一瓶啤酒,坐在路邊大口大口地喝。被酒嗆著的時候,他也無聲地流下淚來,感到身體被風吹得發(fā)冷。這時他想,如果小北和他還沒鬧掰就好了。他不后悔打了小北,但卻非常懷念他。和小北在一起,他才是一個有說有笑的人。雖然說得也不多,笑得也很淺。
有一天,他在路上東轉(zhuǎn)西轉(zhuǎn),鬼使神差就來到了一個小區(qū)門口。這是個新小區(qū),門前規(guī)劃得很闊亮,還有一個水池。陳星在水池邊坐了一會兒,卻聽見一個熟悉的聲音。
側(cè)目而視,原來是張紅旗和她父親走了過來。他們正在散步。張紅旗的語調(diào)有點興奮,她告訴父親,自己暑假去法國的時候,聽到過一段音樂,因為旋律很優(yōu)美,一直念念不忘。而今天,她恰好在書架上發(fā)現(xiàn)了一張法國人比才的唱片,果然就是那首曲子,名叫《阿萊城的姑娘》。她父親坦率地笑著說:“慚愧,那套唱片是別人送的,我只抽出熟悉的聽了幾張,都是柴可夫斯基和斯美塔那他們的。法國音樂還沒聽過。”于是張紅旗就輕輕哼起了《阿萊城的姑娘》給父親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