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瑜、龍協(xié)濤
前文提到和張頤武等人被拉去策劃香港回歸的電視片,那段日子,我們幾個人整天互相開玩笑,諷刺挖苦。張給我起了個外號:“第五代學人”。外號的典故,出自《鄭子瑜墨緣錄》。
鄭子瑜是現(xiàn)代修辭學家,修辭學史學科的開山者,他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修辭學史》,被國內(nèi)外語言學學者公認為第一部中國修辭學史。
鄭子瑜晚年,香港中文大學為他成立了一個中國文化研究所。1990年,北京大學的學者龍協(xié)濤應邀赴中文大學從事比較文學研究,受季羨林之托,去拜訪鄭子瑜,一見如故,常有親近。處久了,龍協(xié)濤發(fā)現(xiàn)鄭先生保留著海量與先賢大德們的來往書信,頗具史料價值,于是經(jīng)鄭先生首肯,編了這本書。單看此書前邊的插頁,便有郁達夫、于右任、周作人、豐子愷、俞平伯增田涉、實藤惠秀、呂淑湘等人與鄭子瑜的墨緣影印件,殊為珍貴。
龍協(xié)濤在編者前言里說,與鄭子瑜保持往來通信的,“有五四以來影響很大、具有師承關系的四代學者--周作人、俞平伯、王瑤和錢理群。俞平伯曾聽過周作人的課,周是俞的老師,俞是王瑤的老師,而錢理群則是王瑤先生的高足。可見,鄭教授的交往不僅空間廣闊,而且從時間上可尋出學術思想傳遞的歷史脈絡。還有,本書的責任編輯楊葵,又剛好是錢理群的弟子輩,算來已是第五代了?!?/p>
龍協(xié)濤這樣說,是他經(jīng)過了解,知道我聽過錢理群的課。那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的一個暑期研討班,當時我正上中學,立志要做現(xiàn)代文學研究,利用暑假,到文學館的大書庫打工,登記新入藏的書刊。可巧趕上王瑤先生代表北京大學,與文學館共同舉辦一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班課程,每天下午在文學館開講,我當然不會放過這機會,堂堂聽。王瑤、劉再復、錢理群等人輪流主講,如此,我成了錢的“弟子輩”。
《鄭子瑜墨緣錄》總共只印了幾百冊,居然被張頤武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