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突出重圍 1934年10月·貴州甘溪(2)

長征 作者:王樹增


紅軍第三軍轉(zhuǎn)戰(zhàn)在湖南西部,中國革命史中稱那片開滿高高的巴茅花的土地為湘西。紅三軍的領(lǐng)導人名叫賀龍。

第六軍團在撤出根據(jù)地后的一次次突圍中損失嚴重,唯一的收獲是他們發(fā)現(xiàn)在所有企圖消滅紅軍的國民黨軍隊中,黔軍的戰(zhàn)斗力是最弱的。于是,第六軍團決定迎著黔軍打開缺口以沖出包圍圈。這個判斷果然正確,紅軍最終擊潰了黔軍的阻擊一路進入貴州,占領(lǐng)了貴州東北部的一個小城鎮(zhèn)--舊州。在舊州,軍團長蕭克萬分驚喜,因為他得到了一張一平方米大的地圖。這張珍貴的地圖上的文字是紅軍不認識的洋文,為此,蕭克把舊州天主教堂里一個叫薄復禮的英國傳教士叫來了。

三十六歲的薄復禮原名魯?shù)婪颉ぐ柛ダ椎隆げ程亍け葋喖兀錾谌鹗康抡Z區(qū),后移居到英國曼徹斯特。他在一個從中國回到曼徹斯特國的傳教士那里知道了中國,并開始向往去中國傳播上帝的福音。這天夜里,這位又細又瘦又貧窮的傳教士在擔心失去生命的巨大恐懼中,就著一盞煤油燈的亮光,用了大半夜的時間將那張地圖上的法文全部翻譯成了中文。這個舉動一下就緩解了紅軍與傳教士之間的敵對情緒。但最終薄復禮還是被要求留在紅軍隊伍中,因為面對日益嚴重的傷亡紅軍認為他能搞到藥。傳教士薄復禮就這樣跟隨著中國工農(nóng)紅軍踏上了長征之路,并且在歷盡艱難困苦之后活了下來。他于一九三六年四月在昆明附近被釋放,當時軍團長蕭克主持了一個小小的歡送會,紅軍特地為他準備了一只雞讓他品嘗。薄復禮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后對全世界說:“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zhí)著,是前所未聞的。”

對舊州的占領(lǐng)并沒有緩解第六軍團所面臨的危機,蕭克在地圖上找到了與紅三軍會合的準確位置,而去往那個方向必會陷入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第六軍團決定暫時放棄直接向北,轉(zhuǎn)向西,渡過縱貫貴州境內(nèi)的水流湍急的烏江,再以烏江為屏障尋找機會向紅三軍靠近。但是,當?shù)诹妶F到達烏江岸邊準備沖破黔軍防線的時候,中革軍委的電報又到了,電報嚴令他們“無論如何不得再向西移動”。電報同時說,賀龍的部隊已經(jīng)占領(lǐng)貴州與湖南交界處的印江,作好了接應第六軍團的準備;而追擊的國民黨軍正在向南移動,第六軍團應該立即向貴州東北部的石阡一帶前進。從地圖上看,這確實是與紅三軍會合的最近的一條路線。但是,隨后發(fā)生的事實證明,國民黨軍已經(jīng)向南移動的情報是毫無根據(jù)的推測,而這一推測幾乎斷送了整個第六軍團。此刻,敵人已準確地判斷出第六軍團如果急切地想與賀龍的部隊會合,于是,當?shù)诹妶F在烏江岸邊研究如何執(zhí)行中革軍委的命令的時候,國民黨中央軍、黔軍、桂軍和湘軍已經(jīng)制訂出了完整的大規(guī)模合圍計劃。第六軍團就這樣從烏江邊折回,一步步走進了一個埋伏著巨大危險的包圍圈中。

十月七日凌晨,第六軍團從烏江邊的走馬坪出發(fā)了。三營為前衛(wèi)團的前衛(wèi)營,三營營長周仁杰處在團偵察班與營尖兵排之間,他認為這個位置有利于處置隨時發(fā)生的各種情況。

前衛(wèi)營進入甘溪鎮(zhèn)后,團偵察班和營尖兵排伸出鎮(zhèn)外,向石阡方向觀察警戒。此時,第六軍團的大部已行至官莊至甘溪的十幾公里的山路上。盡管中革軍委的電報說敵人已經(jīng)向南移動了,也就是說,至少今天可以放心地按照預定路線前進,因為無論是前面和還是后面都沒有敵情,但是軍團指揮員們還是無法完全放心。隊伍出發(fā)后不久,軍團部特別詢問了在路上遇到的郵差,并且仔細研讀了從郵差那里獲得的報紙,而無論郵差的話還是報紙的報道,都證明中革軍委提供的情報是準確的--這一切似乎很好,因為很久沒有這樣的情況了。數(shù)月來第六軍團一直處在被堵截和追擊之中,每天傳給部隊的行軍命令只能含糊地把宿營地點寫成“相機宿營”,而今天關(guān)于宿營地點的命令中明確地寫著:甘溪。可是,盡管情況很好,卻總是好得令人有點不那么放心。此刻,第六軍團的士兵們坐在濕漉漉的路邊開始休息,女戰(zhàn)士甚至開始梳理讓雨水淋濕的頭發(fā)。馬上就要到達宿營地了,如果太陽能夠出來,找到些干柴燒些熱水把腫脹的腳泡一泡,幸運的話再找到些包谷山芋什么的塞到嘴里,那還有什么可說的呢?但是,第六軍團紅軍官兵的所有美好的期望,都被那三個在雨霧突然出現(xiàn)的穿著土黃色上衣和短褲的人以及跟在他們身后的那條土黃色的狗徹底粉碎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