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定程度上說,清代皇帝的生活質量與貢品直接相關。
和我們的想象不同,皇帝雖然富有四海,卻并不能任意支配國庫來滿足個人消費。原來,清代皇帝的私人財政和國庫是截然分開的。國庫由戶部掌管,而皇帝的私人財政則由內務府掌管?;实鄣膫€人財富主要來源于以下幾部分:一個是內務府管理的皇家莊園的收入,二是內務府通過經(jīng)商、放貸等方式,為皇帝創(chuàng)一點收。另外,則就靠各地給皇帝的進貢和“報效”了。
實際上,乾隆即位之初,是以拒絕進貢而聞名的。
剛剛登上皇位之時,乾隆曾下達詔書,說自己身在喪中,無心享樂,要求各地大臣在三年之內停止進獻各種貢品。
如果說守孝期間不接受貢品,史有先例的話,那么三年之后守孝期滿,皇帝仍然不收貢品,就可以分明體現(xiàn)出皇帝對物質享受的峻拒態(tài)度?;实圻€下了一道諭旨,說明他不收貢品的理由。他說,地方大臣們給我進貢,不過是想借此與我聯(lián)絡感情,建立情感上的溝通。“殊不知君臣之間,惟在誠意相孚,不以虛文相尚。如為督撫者,果能以國計民生為務,公爾忘私,國爾忘家,則一德一心,朕必加以獎賞,若不知務此而徒以貢獻方物為聯(lián)上下之情,則早已見輕于朕矣?!保ā肚∑鹁幼ⅰ罚﹦罹珗D治之態(tài)灼然可見。
那么何以到了晚年,皇帝會一反初衷呢?
一是晚境順遂,高枕無憂。
二是乾隆本身從來不是禁欲主義者,從來都對物質享受情有獨鐘。天潢貴胄的生活使他從小被培養(yǎng)起了超級精細的欣賞口味。作為盛世之巔的太平天子,他比一般帝王更富于享受的資本和條件。
一個人的天性是不可能被長期抑制的,雖然登基之后強自隱忍了十余年,但步入中年之后,皇帝對自己的要求不再那么嚴格了。乾隆十六年,進貢的大門被第一次打開。那一年他舉行了首次南巡,同時當年又值太后六十大壽,皇帝下旨說,因兩逢盛典,許多大臣一再要求進獻貢物,以表微忱。如果他一概拒絕,似乎不近人情。因為進貢者“分屬大僚,上下聯(lián)情,勢難概斥,伊即奏進,自不得不量存一二”。
全帝國內所有的高級官員都從這道諭旨里讀懂了皇帝的心聲。從此,為皇帝準備貢品,就成了他們分內一個重要的,甚至是最為重要的工作。時間不長,他們就摸清了皇帝的喜好:鐘表、字畫和古玉,最討皇帝喜歡。另外,搬指兒、鼻煙壺、小刀等,也容易被皇帝收下。
乾隆二十二年,粵海關監(jiān)督李永標、廣州將軍李侍堯進獻了一批貢品,主要有紫檀鑲楠木寶座、紫檀鑲柄木御案等數(shù)種。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鑲玻璃洋自鳴樂鐘一座”和“鍍金洋景表亭一座”。
一般來說,進貢既然是大臣給皇帝送禮,內容當然是大臣自定,皇帝不便發(fā)表意見。然而這次貢品送上之后不久,皇帝很罕見地就貢品問題發(fā)布了指示:“此次所進鍍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樣好看者多覓幾件。再有此大而好者亦覓幾件,不必惜價,如覓得時于端陽貢進幾樣來,欽此。”
從此,皇帝喜歡西洋鐘表一事立刻被官場所周知,廣州西洋八音匣等售價因而猛漲?!斑@些東西雖然沒有什么實際用處,但中國官吏們卻醉心追求,示意他們的屬下不惜任何代價收買?!保ā队⑹怪]見乾隆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