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培養(yǎng)好小孩獨立自主的誤區(qū)一:新式家庭軟暴力
從孩子會開口說話開始,父母最常聽到的就是小朋友說:“你幫我……”“我要……”你無可奈何,這獨生子女的全勝時代,他們獨生,但不獨立,父母要像超人一樣第一時間滿足他們大大小小的要求。
請檢視自己是否代勞太多、示范太少。以下事情,你讓家中12歲孩子獨立完成過嗎?
1.為家人切盤水果
2.遛狗
3.清理汽車內部
4.消毒自己的小傷口
5.疊好自己的衣服
6.按購物單到社區(qū)超市購物
7.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
或許你內心叨嘮:“省省吧!等她做哦?我還是自己來比較快!”
或許你會無奈吶喊:“怎么可能?別讓小朋友弄傷自己就謝天謝地了!”
你可能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一切都可以交給你代勞,但是你卻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因為所有事情都有人為他料理,他根本不用動手。他會喪失學習的動力,越來越沒有責任心,越來越不知道怎樣料理自己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如何能有成功的人生?
在幼兒園和學校門口經??梢钥吹竭@樣一幕:白發(fā)蒼蒼的奶奶一手幫孩子提著沉重的書包,一手拿著早餐,一路小跑跟在快要遲到的孩子后面叫著:“再吃兩口吧!”或是孩子哭吵著對送他上學的媽媽說:“都是你不好,老師說今天要我們帶手工作業(yè)來,你怎么給忘了?”,說自己變成爸爸媽媽許多孩子吐露心聲眼中的寄生蟲,完全是父母嬌慣的結果,當他們說“自己來”的時候,父母用“你現在干不了”、“小心摔著”、“這個不好玩”等充滿“愛意”的話阻止了他們的探索。
的確現在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肯于對孩子進行高額智力投資。然而他們往往容易忽視最不起眼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總是越俎代庖,很少讓孩子自己去做。
佳佳由于父母的嬌慣,從小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習慣:懶惰、任性、怕吃苦,上學后每次做家庭作業(yè),媽媽都陪護在她身旁,成了專職講解員。到了二年級,只要父母沒有幫她把作業(yè)本放在桌上,佳佳就開始愁眉苦臉,向后推遲寫作業(yè)時間。佳佳媽媽很困惑:“孩子在學校讀了三年,其中兩年都是班里的后10名。我天天陪著她學習,怎么還會這樣?”
佳佳媽媽和中國大多數家長一樣,抱著“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的傳統(tǒng)觀念,殊不知,在過度寵溺中成長的孩子根本經不住風吹雨打。即使孩子在小學階段沒出現行為問題,但是到了中學極可能出現家長根本無法應對的大問題。
如今的社會父母怕孩子生氣,老師怕家長投訴,加上媒體和網絡的種種渲染,孩子已經成了索求無度、不能獨立的“被寵溺癥候群”。如果你依然不舍得放手,你就已經步入家庭“軟暴力”的行列了,而嬌慣這個軟暴力的后果就是讓孩子喪失獨立性。
親子小游戲推薦:
3-4歲的孩子,可以讓她自制簡單的三明治,用安全剪刀剪下折價券;5歲的小朋友可以整理書包、擺碗筷、擦桌子;8歲的小朋友可以掃地、洗盤子;年齡再大一些的小朋友則完全可以洗衣服、洗菜、縫補紐扣?自己搭配衣服(5~7歲小朋友)。家長可以讓5歲的小朋友自己搭配衣服,可以在可能下雨的情況下,請他自己查看天氣預報來決定是不是要帶雨具,當然可以做適當的提醒。讓孩子真的玩一次打醬油的游戲(6~10歲小朋友)。老話經常說,你的孩子都會打醬油了,今天,你的孩子還會打醬油嗎?請小朋友到樓下超市買一次醬油,給10元錢,并告訴他一個可能沒有的牌子讓他購買,看小朋友如何決策購買。(提醒:如果不放心,家長可以“隱身”尾隨小朋友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