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寫在后面的話·隨時準備老去(2)

觀音 作者:安意如


現在存在著的危機,也是改變的契機。人容易迷戀過去,也容易耽于現在。事實上過去和現在之間一直緊緊咬合,沒有明確的界限。我們有很多自以為是的正確判斷,往往局限于一個時間的斷層內。

我厭惡過份熱情的推崇,過份尖刻的批判。這其中,充斥著野蠻,輕率,武斷,不負責任,自以為是,以及人為界定的不純動機。我們對于社會的責任感表現在提供有力的思想,而非悲觀的嘲諷,無力的批判。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看見“中國元素”這個字眼就會讓我全身不適。它顯得那么膚淺零碎,不求甚解,像一堆雞肋。什么是中國文化,誰又在代表著中國文化?這是一個滑稽無聊的問題。事實上誰真的能代表中國文化,誰又能將自己徹底隔絕于中國文化?為何一定要努力排出個座次來?我們不是在水泊梁山,文化的干將怎么算也不止一百零八個。傳統(tǒng)文化就一定超越了今天的文化嗎,今天的文化就注定不會成為將來傳統(tǒng)的一部分嗎?

一首東風破,一句青花瓷的流行,一個講壇的興盛,幾本詩詞解讀隨筆的暢銷。我們就高呼國學歸來。注意力的暫時轉移,不代表身心的投入。

人們總是一邊自卑,一邊自滿——那么貪得無厭,又那么容易滿足。中國功夫打入好萊塢的熒屏會讓我們振奮,錦緞旗袍龍鳳云紋成為大牌兒晚禮服設計的新亮點也讓我們眼前一亮。但這些都如浮云遮眼,轉瞬即逝。顯而易見的元素總是容易把握,人們容易忽略的是它存在的根源。

中國人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絕不該是讓自己的文化成為流行和點綴,也不是狂妄自大地要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而是自信的文化認同和開放博大的包容心態(tài)。我們需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價值,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只有這樣才有活力持續(xù)。中國人真正能夠拿出來與世界分享和認同的是內心世界的豐饒和深廣,而不是文化皮毛的炫耀。

我越來越厭惡把所有無聊的爭執(zhí)都上升到文化層面,好像非此不足以顯示深刻。其實這樣恰恰自曝其短,是淺薄浮躁的表現。

我從未以批判的角度去看待我們的文化,詩詞或是戲曲。我不具備深刻的洞察力,也根本上不喜歡這么做。不停的批評和奚落不是治療衰落的方法。何況,我們首先得分辨出它是不是真的在衰落,是衰落還是必然的老去?

批判是某種意義上的解構,本質是更為深入、嚴肅的理解,即使它的手法是無厘頭、后現代的。而我所觀察到的一些人、許多人,他們連知尚未做到,談何了解深入?

嘲諷令人解氣卻難以為繼。當批評什么時,先不要籠統(tǒng)地下結論。我們應該首先學會關注所議論的內容本身。

我試圖從世俗的故事中尋找被埋沒的、更潔凈純真的文化和道德,它們是屬于這個民族至為根本的東西。

我一直在想,中國人到底是怎樣一群人?是什么幫助這個民族,度過一次又一次近乎滅頂的災厄,破除一個又一個在劫難逃的魔咒,緩慢而堅毅地前行?

將痛楚,隱藏在傷感優(yōu)雅的敘述里,讓故事像花一樣無拘無束地開放。我期許透過一個個故事,在時間中與時俱進。在貪婪,殘忍,兇蠻,世俗的外表之下,尋找到充滿關愛,奉獻,堅貞,寬容的人性光芒。

我透過故事,看到讀書人精神上所受的屈辱和自身的小肚雞腸。這點上他們和最小氣最世俗的婦人毫無區(qū)別。他們力圖通過虛構故事來疏導被壓抑的情緒,尋找內心的平衡,表達自己的不滿,以此抵抗社會給予的壓力,消除身份認同的不安和窘迫。

于是你看,在現實中懷才不遇,牢騷滿腹的讀書人,搖身一變時來運轉,美人投懷送抱,拿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想象的美滿,恰恰反映了現實生活的艱窘和精神的枯萎貧瘠。

當一個男人真正獲得認可,獲得實現理想的機會時,他應該知道要抬起頭來,把手張開,伸向天下,伸向更多需要救助關懷的人。絕非掉轉身來,與自己的翁婆秋后算賬,把娶到女子光耀門楣,作為揚眉吐氣證明自己能力的手段。

文人們在戲曲中展現的高尚和齷鹺并存的能力,也著實令我興奮,他們總是一會兒上半身,一會兒下半身,一邊自以為是,一邊怯于人言,一面被現實閹割,一面在自我幻想中雄起——完美毫不牽強地轉換角色。

我甚至惡毒地覺得,失落、被棄才是文人的宿命,只有失落感才能激發(fā)他們偉大不朽的靈感。豐腴的生活只能使他們腐壞。

我更希望能借由戲曲,了解一個由儒釋道法等多元文化構成的中國文化是如何不完美卻和諧的統(tǒng)一在了一起,進而影響了數千年來中國人性格的形成,這些高貴又卑劣,使人贊嘆又厭惡的品質,它們一如既往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體內,由生即死,生生不息。

中國古代文人潛意識里的想法和他們真實的心態(tài),平民百姓真實的感情波動,都使我好奇。他們因何而喜,因何而憂?我需要的是一個接近真實想法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看他們眠花宿柳,聽風入松,表現生活的瀟灑和飄逸。

中國人如此拘謹嚴肅,又如此大膽不羈,無人不可以調侃,無事不可以笑談。在戲里,他們一邊繼續(xù)宣揚著正統(tǒng)的不可侵犯的思想,一邊把已經稱王稱帝成賢成圣的人拽下神壇拿來調侃,編出一個又一個煞有介事的故事。

我發(fā)現對一個社會做出清晰的價值判斷越來越難。所以我越來越模糊,在所有貌似文化的討論中緘言,乃至于逃避,羞于自認文化人。所有的一本正經,只讓我聯(lián)想到四個字——道貌岸然。

有時候我會懷疑我是不是老了,以我這樣的年紀,發(fā)出這樣的感喟為時太早,太有為賦新詞強說愁之嫌。但是真實的感覺就是如此。

被裹挾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看似青春煥發(fā)的社會中,身邊的人和事日新月異,一日三春,自身反而像是靜止了,我潛身在文字里,隨時準備老去。

但我知道,還有一種明媚,躲在我的內心深處,我見猶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