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莽調(diào)動中央大軍攻打之前,我們先來關(guān)注一下綠林軍和樊崇軍的生存狀況。
先說荊州的綠林軍。綠林軍的形成是這樣的:四年之前,荊州大饑荒,難民流落野澤之中,挖掘野菜鳧茈為食,野菜鳧茈有限,而新的難民又不斷加入,于是爭搶食物的沖突接連不斷,新市人王匡、王鳳每每居中調(diào)停,深得眾人之心,被推舉為首領(lǐng),麾下聚集有千余人。不久,又有亡命之徒王常、馬武、成丹、朱鮪、張卬等人各率部下前來投奔,規(guī)模擴張至近八千人,于是以綠林山為根據(jù)地,號稱綠林好漢,靠擄掠附近的小鄉(xiāng)小聚為生。
綠林軍在綠林山盤踞四年有余,大體風平浪靜,官府也沒覺得他們能成什么氣候,基本上放任自流。直到王莽下詔全面圍剿流民,荊州牧扁祁這才打起精神,征募兩萬奔命兵,一路浩浩蕩蕩,直殺綠林山而來。
扁祁手握兩萬精兵,雖然有些恨少,但考慮到這次圍剿的是八千烏合之眾,而且其中男女摻雜,老幼兼有,能上陣作戰(zhàn)者,不過兩三千人左右,自己肯帶來兩萬人馬,已經(jīng)是非常賞臉。兵力對比十比一,兩三千賊兵,勉強只夠殺來熱身,這哪里是作戰(zhàn),簡直就是一場公費旅行。扁祁得意之余,甚至已經(jīng)提前在馬車中打起了腹稿,一俟戰(zhàn)事結(jié)束,便要作一篇《綠林山剿匪記》,勒石銘功,流傳后世。
綠林軍聞知官兵來襲,七大首領(lǐng)(王匡、王鳳、王常、成丹、馬武、朱鮪、張卬)心思各異,有主戰(zhàn)者,有主逃者。最終王匡一言止紛:逃也死,戰(zhàn)也死,同死,不如死戰(zhàn)!
綠林軍的組織頗為奇特,它有如一間股份公司,七位首領(lǐng)各擁親隨部卒,因此都是股東。這種情況有其好處,兵習其將,將習其兵,盡管人數(shù)不多,戰(zhàn)斗力卻十分強悍。但是另一方面,股東太多,難免意見紛紜,容易出現(xiàn)分歧,誰也不肯服誰。同患難時,已是明爭暗斗;共富貴時,則爭斗必然更加激烈。
雖然決定作戰(zhàn),但是如何戰(zhàn)法?是利用地利防御,還是出敵不意、主動迎擊?就此出現(xiàn)了更大的分歧,最終達成妥協(xié)--分兵。一部分兵力主動出擊,一部分兵力則留在綠林山,護衛(wèi)大本營。
王匡、王常、馬武率千余人下山,一路狂奔,在云杜將官兵堵個正著。官兵正一路搜括擄掠,好不快活,都盼著路再長一點,秋風再多打一點,怎想到賊膽包天,居然敢主動送上門來。官兵猝不及防之下,又聞喊聲四起,不知敵有多少,已是未戰(zhàn)先怯。王匡率眾前后沖鋒,官兵慘敗。扁祁見陣形大亂,再也無法指揮,只得率殘部往北狼狽而逃。
綠林軍清點戰(zhàn)場,殺敵數(shù)千人,盡獲武器輜重。可憐官兵一路辛苦搜括,結(jié)果卻白白為綠林軍做了嫁衣。綠林軍大勝之后,便準備帶著輝煌的戰(zhàn)果,回山慶功,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王常卻力駁眾議,堅持繼續(xù)追擊。王匡、馬武不許,王常大怒,自率部曲窮追而去。
扁祁已逃出十多里之外,正慶幸老命得保,卻再遭王常遮擊,殘部顧不上保護主帥,潰散而逃。扁祁乘坐馬車,本為顯擺威風,此時卻成了逃跑的障礙。綠林軍用鐵鉤鉤住馬車,馬車頓時不得動彈。馬車上本來載有三人--車夫,扁祁,驂乘(相當于保鏢)。車夫早已跳車而逃,驂乘卻一心護主,左擋右刺。驂乘武功雖高,也架不住亂劍捅死老師傅,綠林軍數(shù)十劍齊發(fā),頓時將驂乘戳了個稀爛。
扁祁見自己淪落為光桿司令,不由面如土色,心知今日便是死期。王常舉劍砍向扁祁,扁祁長嘆一聲,閉目等死。王常卻又停住劍,再砍再停,再停再砍。劍風乍響時,扁祁為之心碎;劍風乍止時,扁祁為之憔悴。
王常還劍入鞘,命扁祁睜開眼來,對其大吼道:“給條活路行不行?
扁祁心中一愣,暗想該求饒的應該是我才對,你小子怎么搶我的臺詞?轉(zhuǎn)眼卻又明白過來,自己怎么說也是朝廷命官、封疆大吏,這些流民并不敢和朝廷公然作對,因此也不敢貿(mào)然殘殺自己。
扁祁想通之后,擦汗不迭,拱手道:“諸公不忘朝廷,某心深感,必上書天子,使諸公早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