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
黑白照
我人生的第一張照片,是我的周歲照。照片小小的,相紙已經(jīng)脆了,還有點發(fā)黃,周圍切著一圈很整齊也很土的專屬那個年代的花邊。相片里我圓頭圓腦像個肉球,坐在一張小床上,兩手跟怕被誰搶了一樣緊緊攥著一只大蘋果,咧著嘴大笑,笑得不見牙也不見眼。后來有一次收拾舊物的時候無意間翻到了媽媽的周歲照,對著照片上那個和我周歲幾乎完全是同一個人的小家伙,我由衷感嘆了人類這強大的遺傳基因。
周歲照之后還可以找到的比較古老的照片是在天安門,媽媽推著我,我坐在十分簡陋原始的小童車里。媽媽梳著那個年代的特有的流行的大波浪卷發(fā),很是年輕。據(jù)說在照片里消失的爸爸正在給我們照相。
再然后的照片就是1990年亞運會。爸爸媽媽帶我去亞運村照相,這個記憶就十分深刻了。為了照全背后的體育場館,媽媽讓我站在一塊石頭上,然后媽媽沖爸爸喊:把石頭讓出去,把場館照上。我爸喊回來:知道啦,放心。結(jié)果照片洗出來一看,石頭照得完完整整纖毫畢現(xiàn),場館一點沒照上,我的腦袋被削掉半截。照片里的我穿著黃色的胸口印著一只熊袖子上還打著兩塊補丁的毛衣,僅有的從眉毛往下的半張臉上,揚滿天真的笑。
擺POSE
90年代初期,傻瓜相機殺入市場,大受歡迎。終于照相不用去照相館了,終于無論大人小孩都能照相了,終于只要不是白癡都能照出人模人樣的照片了。
那個年代的父母,好像特別有喜歡給自己孩子照相的愛好。出去吃飯啊,旅游啊,去公園啊,參觀博物館啊,外出野餐啊,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沒完沒了地照相。
那時候照相的POSE也比較典型。
有得靠一定要靠。比如門框,比如石頭,比如城墻,比如紀念碑。
有得扶一定要扶。比如門框,比如石頭,比如城墻,比如紀念碑。
小孩子最好歪個頭,這樣顯得笑容比較無邪。
有花和樹的時候一定要扯住一枝花?;蛘咭桓鶚渲Α?/p>
在水邊,一定要雙手捧水略微彎腰稍微抬頭看鏡頭,水花紛飛,笑臉飛揚,表現(xiàn)出無盡的歡樂。
在山上,一定要背包遠眺大踏步前進,表現(xiàn)出勇于攀登的精神。
吃飯的時候,最好用筷子或者叉子夾起一塊很大塊的食物送到嘴邊,雙眼看鏡頭。
野餐的時候,最好坐在餐布旁邊手捧食物,雙眼看鏡頭。
在家拍照,一定是要趴在床上,雙手托腮,雙腳從膝關(guān)節(jié)處抬起,以表達自己的天真爛漫,此造型同樣適用于草地。
生日飯的照片肯定正在點蠟燭、正在吹蠟燭、正在切蛋糕、正在吃蛋糕。
雪天的照片肯定是手里捧著雪球或者身邊戳著雪人。
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最好在有紀念意義或者有標志性的櫥窗前淡定微笑。
行游旅游景點,一定要在有景點名稱的石碑或牌匾下合影留念。
后來翻老照片,我看見了避暑山莊、天下第一關(guān)、北戴河、蓬萊仙境、姜女廟等一系列經(jīng)典景觀。我在那些大字前面或坐或站,露著千篇一律的笑容。
媽媽們還喜歡“抓拍”。當然,絕對不是真的抓拍。而是讓孩子先擺好某個造型,假裝專心致志不看鏡頭,然后拍攝,以體現(xiàn)其自然的意境。
比如我媽,就給我拍過洗碗,炒菜,看書,寫字,彈琴,畫畫,等一系列看上去高精尖的照片?,F(xiàn)在每次回頭看,都囧得我恨不得去跳樓。
集體照
上學以后,我們開始接觸各種各樣,各個名目的集體照。入學,入隊,軍訓,畢業(yè)……還有平時大大小小活動的照片,例如歌詠比賽,作文比賽,講演比賽,校運動會,校慶,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各種聯(lián)歡會……
軍訓的時候,從軍營離開的前一天,所有受訓學生和我們的教官一起在操場上合影,一群小孩穿著又肥又大的迷彩服,曬得黑猴兒似的,對著鏡頭咧嘴傻笑。
歌詠比賽的時候,全班無論男女都被抹上倆特傻乎乎特缺心眼兒的紅臉蛋,指揮和領(lǐng)唱的同學手捧鮮花看鏡頭。
聯(lián)歡會的時候主要是給小演員們照相,各種比賽便是給參賽選手照。
小學畢業(yè)中學畢業(yè)的時候,先是全年級合影再是全班合影。
年級合影時校長教導主任年級組長各科老師站第一排,全年級同學以班為單位在后面層層列隊。照片洗出來足有半米那么長,每個人還沒有小指甲蓋那么高,臉上寫的全是少年輕狂。
班級合影時班主任老師端坐最前排正中央,各科老師坐在班主任老師旁邊,身后的同學們,女生站前排,男生站后排,后排的孩子踩在臺階上。最后一排的男生手里舉著寫著班級名稱的大紅旗,另外一個同學捏住旗角。攝影師站在照相機前,大喊:茄子!我們跟著大喊:茄子!
有調(diào)皮的后排同學,趁前排同學不知道,在最后關(guān)頭抓緊時間伸手在人家腦后擺出個兔耳朵。
--“咔嚓”一聲,定格下來的就是青春。
那時候照相,尤其是照集體照,老師或者攝影師總是讓我們喊“茄子”,說是這樣露出的笑容最自然。我們就跟著傻乎乎地喊,在還不是畢業(yè)班的時候,每年暑假前那幾天,我們都能聽見樓下隔一會兒就傳來的一聲齊刷刷的“茄子”。
等我們到了畢業(yè)班的時候,我們喊完“茄子”,照完相,彼此摟著,抱頭痛哭。
古裝照
景點照起源早得很,早到照相機還沒有全民普及的時候,就有專業(yè)照相者舉著黑白相機在全國各地的旅游景點不眠不休地溜達,孜孜不倦地對游人喊叫:照相了哎照相了哎,一塊錢一張,立等可取……因為年紀的關(guān)系,這轟轟烈烈的一幕我并沒有親身趕上。
后來相機慢慢普及,但這個行業(yè)卻保留了下來,甚至直到如今,還可以看到當年革命先輩的徒子徒孫們,繼續(xù)成群結(jié)隊,不屈不撓奮戰(zhàn)在各條全國旅游戰(zhàn)線上。
我上小學之后,旅游景點的照相生意,因為家用相機的出現(xiàn)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于是他們及時翻新自己的服務(wù)內(nèi)容和創(chuàng)意,一時妖蛾子備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裝紀念照。但凡是稍微和古代沾上一點點邊的景點,什么故宮啊天壇啊大觀園啊,哪怕孟姜女廟呢,都一定會有這項服務(wù)。
具體實施辦法就是買賣人不知道打哪兒鼓搗來一大批各種古裝,鮮亮亮明晃晃,大紅大黃大藍大綠,有男裝女裝清裝漢裝旗袍馬甲花盆底兒,還有戲臺上的龍袍鳳披新娘冠……一眼看過去讓人腦仁兒疼。
不過呢,那時候的我們不像現(xiàn)在,早就已經(jīng)淹死在了滾滾的古裝爛片洪流里。那時候的我們,還都停留在自己在家穿著媽媽的連衣裙COS仙女的階段,一看見古裝就走不動路。于是,我很可恥地,很丟人地,很沒有審美情緒也很沒有尊嚴地,在去避暑山莊旅行時哭著喊著求媽媽給我拍古裝照。當時穿的是清朝的旗袍,粉底白花,頭上戴了一個旗頭,旗頭下面清晰可見兩條金銘式的羊角辮兒,因為一踩花盆底就摔,腳底下穿的還是一雙涼鞋。
就這么著,我生平第一次穿上了古裝,美得不行不行的。在照相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拿著塊粉色的小手絹擺了好幾個POSE,猶記得其中還有一張是請安的姿勢。
照片捧回家之后我有好一陣子拿它們當寶,也曾經(jīng)興沖沖地拿去向小伙伴們獻寶,結(jié)果是另外幾個小姑娘回家跟他們的父母軟磨硬泡。對于這個結(jié)果我是很滿意很驕傲的,覺得自己走在了時尚的尖端,覺得自己也終于過了一回古裝美人的癮,就是時間太短了。
藝術(shù)照、大頭貼
藝術(shù)照這個東西,其實起源很早。應(yīng)該是90年代前后的產(chǎn)物。很小的時候,就有身邊的小伙伴被爸爸媽媽帶去拍藝術(shù)照,回來對著我們秀照片--小女孩梳著辮子,帶著碩大無比的仿佛是用紗巾做成的頭花,露著標準的八顆牙笑容。臉上抹著兩團堪稱驚悚的紅臉蛋。燈光朦朧而猛烈,從背后射出,射得小姑娘碎碎的頭發(fā)毛楂都清晰可見。
現(xiàn)在回頭看,那照片無一處不透露著一股濃厚的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然而在那個時候,我們卻覺得相當?shù)难髿饬恕?/p>
后來,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鋪天蓋地的婚紗攝影行當興起,藝術(shù)照也被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簡單來講,婚紗照不過是藝術(shù)照的其中一種,而一時之間,最流行的事情莫過于到影樓去照一套藝術(shù)照。
我讀中學的那時候,女孩子們幾乎個個都照過藝術(shù)照,照出來拿給我們看,形態(tài)各異,服裝古怪。單我見過的,就有古裝的,唐宋明清;民國的,裙短旗袍;現(xiàn)代的,休閑服體育衫;西洋的,晚禮服宮廷裝……倒是有一條無論哪套都一樣,就是沒一個,我能認出她們本來長什么模樣。
大頭貼這個玩意兒,出現(xiàn)得確實比較晚一點了,在97香港回歸之后。
大頭貼剛剛流行起來的時候,同學們表現(xiàn)相當瘋狂。常常成群結(jié)隊地去照。好朋友會勾肩搭背甚至擺出各種怪異造型合照,然后約好了一起貼在錢包里、鉛筆盒里,或者書包上。小戀人們也會偷偷交換大頭貼,當然不敢明目張膽貼,拿回家仔細收好。
那時候朋友之間的親昵舉動之一就是交換大頭貼,同一時期流行一種類似日記本或者記事簿的東西,卡通塑料封面,里面有很多頁,每一頁上分別有日期、天氣、計劃、心情之類的欄目。幾乎女孩子們?nèi)耸忠槐荆镉涗浉鞣N事情,我的那本里,夾了起碼十幾張大頭照。
大頭照很有生命力,至今依舊很有市場。有時候去小商品市場逛街,還是能看到小小的大頭照機器,機器的幕布下露出兩雙腿來,聽見里面的小孩子們在大說大笑,推推搡搡,留著他們的友誼和青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