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王世襄善玩,會玩,且最后都玩出了名堂,玩出了學問。
王世襄就是在玩中汲取生活養(yǎng)分,他獨特的生活方式也為以后的學術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玩致學,在玩中得見諸多藝術之精髓,這是王世襄獨辟蹊徑的治學道路。而這一切,或許,年輕的王世襄并未意識到。年輕的他只知道在專注的玩中尋找快樂,卻不知日后能從少年時代的玩樂中萃取人生的精華。
1934 年,王世襄考入燕京大學。燕京大學創(chuàng)建于1919 年,名義上是私立大學,其實是一座教會學校。燕京大學雖然有十八個系,可是學生并不多,全校只有八百人,有的系四個年級加起來,也不過二三十個人。但是它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是有保證的。燕京學費、宿費、雜費,一學期一百五六十元,在當時是個十分龐大的數(shù)字。但一些“書香門第”“高門大戶”
的子弟是不在乎的,一些海內外巨商大賈的子弟也是無所謂的,而有些普通人家子弟,往往就承受不起這樣昂貴的學費、生活費。但如果真考進燕大,努力再爭取到好成績,也可以讀,因為有名堂眾多的獎學金。能獲得一個獎學金名額,便可完成學業(yè)。
燕京大學在僅三十三年的辦學歷史中(中間還要排除因日本侵略而受到干擾的八年),全校的注冊學生總共不超過一萬名,卻培養(yǎng)了諸多學者、專家,這與其開放的思想和優(yōu)厚的教育資源是分不開的。
燕大和美國學術界的關系極為密切,燕京法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有協(xié)作關系,得到經(jīng)濟援助,可以互換教師。以文學院為主與哈佛大學有協(xié)約,得到經(jīng)濟上的大力支持。其他如和紐約協(xié)和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知名大學都有關系。因而它的學術交流、人才交流,更重要的是經(jīng)濟支持,都是多方面的、世界性的。
20 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是燕京大學的輝煌年代,任教于此的名師均燦若晨星:顧頡剛、陳寅恪、錢穆、張東蓀、馮友蘭、錢玄同、俞平伯、周作人、鄭振鐸、朱自清等,都曾先后任教于此。
盡管當時中國政治黑暗,軍閥林立,內戰(zhàn)不斷,但是在燕京大學,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學術氛圍。環(huán)境清幽、文理兼?zhèn)涞难嗑┐髮W成為諸多學子心目中的求學圣地。
二十歲的王世襄依然玩性不改,全然沒有意識到家道已經(jīng)中落。當時政壇風云跌宕,在外交部任職的父親親身體會到軍閥混戰(zhàn)、權力更迭的黑暗,在宦海沉浮中深感做官的無趣,認為有一技之長勝于為官。因此,父親力主王世襄學一門技術,走科學救國的道路。在父親的壓力下,王世襄選擇了燕京大學的醫(yī)學系,這是父親的期望,卻并非王世襄的興趣所在。
王世襄天生對化學符號反感,更不喜歡數(shù)學,因此,醫(yī)學預科的成績可想而知。再加上王世襄天性愛玩,進入燕京大學后,讀的并非是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更有理由出去玩了。湊巧的是,在燕京大學旁邊,有王世襄家的一個占地十余畝地的園子,這里自然就成為王世襄躲避枯燥乏味的醫(yī)科學習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