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碰壁,王世襄當初的雄心壯志備受打擊,他開始懷疑自己來重慶也許是個錯誤的選擇,回北平的念頭開始不絕如縷,但又不甘心兩手空空回到北平,再說這也深負父親的厚望?!澳阋灰紤]來我們營造學社?”正在王世襄無所適從之際,梁思成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你的志愿是搞美術史,如對古建筑有興趣,可以到中國營造學社邊學習邊工作,職位是助理研究員。”②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于1930 年,創(chuàng)辦人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交通系大員朱啟鈐先生。朱啟鈐,1871 年生,字桂辛。朱啟鈐的一生所遇可謂曲折離奇,沉浮宦海,毀譽參半,先后經歷了晚清、北洋、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曾出任北洋政府五任交通總長、三任內務總長。朱啟鈐曾官至代理國務總理,后因為支持袁世凱復辟而飽受非議,并因之退出政壇。之后,朱啟鈐便專注于中國傳統建筑及中國古絲織品的研究與保護。
1925 年,朱啟鈐與陶湘①、孟錫鈺②倡議成立“營造學會”,他私人出資,以他在北京的寓所為學社社址,旨在研究建筑文獻和中國傳統建筑式樣。1930 年2 月,“營造學會”更名為“中國營造學社”,發(fā)行《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朱啟鈐親自擔任社長,并在故宮內廢棄的一角,找了十幾間西廡舊朝房作為研究所總部。為支持研究,營造學社申請了中美及中英庚款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經費。不久,朱啟鈐請學社成員、清華老校長周貽春專程
赴沈陽,動員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加入學社。1931 年秋,
梁思成夫婦回京,正式加盟營造學社。此外,包括著名建筑師楊廷寶、趙深,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古學家李濟等當時最為優(yōu)秀的學術精英,以及許多財界和政界人士也先后加入營造學社,支持學社的研究工作。營造學社匯聚群賢,一時蔚然大觀。
營造學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門內舊朝房為辦公地點,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組,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中國古建筑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 年至1937 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間的短短五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筑學科學
嚴謹的態(tài)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筑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許多珍貴的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莊。大后方的營造學社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筑調查與研究,在這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yè)著作。
此前王世襄一直在從事書畫方面的研究,而建筑又被譽為“立體的畫”“無形的詩”,王世襄眼前并不能夠找到書畫研究的工作,梁思成則給了他一個助理研究員的職位,這對于愛好廣泛的王世襄,無疑又是一次學習新的學科的機會,所以沒有任何猶豫,他就接受了這份工作。在他
看來,學習建筑史總比去故宮搞行政工作好,而同時營造學社的辦公地點在李莊,他也能夠就近向其他學者求教。
1944 年1 月,王世襄隨梁思成先生同乘江輪從重慶到李莊,開始了其在營造學社的工作。
由于找到了自己喜愛的工作,王世襄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心中充滿了探尋新世界的好奇感。是啊!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已暗下決心要將自己所學的全部奉獻給這個飽經磨難的祖國。事實證明,也就是在中國營造學社的這段學習經歷,奠定了他一生學術研究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