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僭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裕如、持續(xù)發(fā)展。”
——馮侖:《野蠻生長》
想要不斷地超越自己,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從2003年起,劉氏兄弟的企業(yè)陸續(xù)陷入了紛紛擾擾的麻煩、困境和磨難之中,比如非典、宏觀調控、民生銀行股東爭斗、四川大地震等等。但幸運的是,劉氏兄弟碰上了中國經濟迅速騰飛的黃金時代。
在民生銀行內斗中落敗
本來神色自若的劉永好,慢慢覺得會場氣氛有些異樣,隨著唱票結果的公布,他終于臉色大變,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這是發(fā)生在2006年7月16日民生銀行臨時股東大會上真實而生動的一幕。之前,民生銀行某上海支行行長就已經通過自己的“上線”得到3條明確信息:一、董文標升任董事長;二、新引進外資銀行高管擔任行長;三、副董事長劉永好會被清除出董事會。
但當天參加第四屆董事會改選的劉永好,似乎一點也不知情。被蒙在鼓里的劉永好輸得很慘--投票結果是,雖然中小股民選劉氏者甚多,被唱票的最多,但總票數卻倒數第三。
這戲劇性的一幕,將中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背后的兩大民企陣營--新希望和東方集團的矛盾徹底公開化。
自1999年初民生籌備上市之后,它連續(xù)數年的高利潤就吸引了無數仰慕者。包括劉永好在內的民生銀行股東都坦陳,雖然當初大家都看好民生銀行的未來,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出色營運表現仍然大大超出他們的預期,現每年贏利達數十億元。當初股東們的原始投資,均已經膨脹了10倍不止。其中,以劉永好為代表的“希望系”與張宏偉為領袖的“東方系”更是全力拼爭第一大股東達數年之久。
經叔平的董事長位置無可爭議,可在眾多股東中挑選出一個副董事長,就難以權衡了。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推薦的人選是劉永好,但劉所在的希望集團當時只是第13大股東,比他投錢多的股東有的是。股東們七言八語很不服氣,后來統(tǒng)戰(zhàn)部的領導對董事們說了句 “沒什么好爭的,這就是‘中國特色’”。
劉永好早在1993年便成為民營企業(yè)家中第一個全國政協委員,并于同年當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在政治上靠得住、企業(yè)辦得也不錯,于是如愿當選首屆副董事長。
劉永好在和其他股東爭斗之外,同時也得罪了民生銀行的管理層。民生銀行曾經籌謀過一個非常優(yōu)厚的激勵計劃,牽頭的部分股東對管理層許以重諾,其中的核心是通過業(yè)績激勵安排,給管理層提供期權。
知情人士說,按此計劃,在最樂觀的情況下,管理層可一舉實現對民生銀行的MBO。但是,這一從未向外界披露的計劃被劉永好否決了。劉牽頭提出了一個“更溫和的方案”,并在股東大會上得以通過。
新方案規(guī)定:“每10股向全體股東公積金轉增1.87股至2.43股,法人股將自己分得部分的80%分給流通股東,其余20%用做管理層激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