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某些地方表現(xiàn)得很優(yōu)異,自然就值得接受別人的贊美;但若只是有企圖心卻沒有真本事的話,恐怕也很難贏得他人的肯定,即使獲得肯定,你又能相信有多少真實性呢?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試問,你還認為相互贊美來贊美去是一種美德嗎?
我有一位學員,她在國外工作數(shù)年,自認為在美國待不下去了,希望回來看看是否有工作機會,且不會覺得自己是處在孤立無援的生活環(huán)境當中。她告訴我,她是個個性很直的人,往往碰到什么不能認同的事,總是會在別人面前直率地表達她的意見。一段時間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際關系停滯不前,而且明顯感覺到與自己起爭執(zhí)的同事逐漸變多,剛開始她會覺得是工作環(huán)境有問題,所以她選擇另謀出路,接下來四、五個工作卻都有類似的情況持續(xù)發(fā)生,她這才開始省思到是不是自己的個性出了問題,她在臺灣的家人得知她在美國一直換工作,生活很不穩(wěn)定,也非常為她的前途擔心,為了不讓遠在臺灣的家人擔心,所以她也嘗試改變自己待人處事的態(tài)度,希望能讓自己的人際關系有所改善。
到了另一個新的工作環(huán)境之后,她開始學著去主動贊美同事,并且減少表達相反意見的機會,結果卻與她當初想的不一樣,她感覺自己越來越虛偽,甚至被同事當作是沒脾氣的人,往往當自己真的很想表達意見時,常常被同事反駁、批判,為了博得好的人際關系,反而讓她變得更壓抑、更不快樂,因此她決定回到臺灣重新開始,并且希望在歸國投入職場前,一方面重新適應和了解臺灣人的職場文化和應對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學習更適合自己的人際關系互動方法。
其實不管在哪個國家、怎樣的工作環(huán)境,都一定會有像她這樣的人存在,當事情一再發(fā)生時,他們會非常自覺地反省自己什么地方出錯了,不管她是希望能夠借由別人的贊美來肯定自己,還是迫切希望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出發(fā)點一定都是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能有回報,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認為應該與你平等互動。這就是人性!所以你可以為了改善人際關系而修正自己的言行,但是不要為了獲得別人認同而去改變你的個性,那樣可能會讓你誤導了別人對你真正的想法及應對方式,更可能會讓你有“自己很失敗”的錯覺,最后你會越來越難信任別人,越來越難融入群體生活當中。
后來這位學員從課程當中領悟了“不見得要鉆研人性,但是要懂得人性;不見得要刻意改變,但是要懂得修正”,習慣自己辨別真實與虛偽、客觀與主觀、過與不及,并且一點一點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不但別人會更清楚她的個性和想法,也會覺得她的批評或贊美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漸漸地她覺得自己找到了與別人和諧共處的方式,她在臺灣的第一份工作也相當?shù)眯膽郑€(wěn)定性也比她在美國時更為持久。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我們可以不吝嗇地給予別人掌聲,但是不能期待別人也給我們對等的回饋;贊美與批評的過與不及,通常都容易讓人不以為然,也許他們嘴巴不說,而后的互動卻可見端倪。不要為別人而活,因為嘗試過的人都知道,刻意改變自己的個性是一件既困難又痛苦的事;我們應該要懂得修正自己,因為修正自己不僅是一種社交基礎,也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種方式。
耳提面命
你可以為了改善人際關系而修正自己的言行,但不要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去改變你的個性,那可能會讓你誤導了別人對你真正的想法及應對方式,更可能會讓你有“自己很失敗”的錯覺,最后你會越來越難信任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