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忍”是一門學問,它的過程也許痛苦,但結果絕對是有助于自己的。譬如西漢時的韓信,他在面對流氓的挑釁時,覺得沒有必要為這種小事去惹麻煩,所以選擇低聲下氣地從流氓的胯下鉆過,避開事端,雖然當時他的行為被眾人恥笑,但他的氣度使他日后終成大器。三國張飛,因為行事沖動霸氣,便出城與呂布作戰(zhàn),結果中了呂布的計,失去了徐州。于是“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在諸多例子當中呈現(xiàn),成為后人引以為戒的金科玉律。
但是不知道你是否深究過,在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當中,其實“忍”的呈現(xiàn)不是一種心性的培養(yǎng),而是一種手段、一種策略;現(xiàn)在痛苦地忍耐,只是為了未來能夠揚眉吐氣、位居上風。換到現(xiàn)代來解釋,國外政黨之間的權力斗爭,絕對會容許對手一再叫囂而不動聲色,只因為他們要選另一個更好的時機來做反駁、甚至反擊,這個時機可能就是投票前、媒體聚焦完整前、證據搜集齊全前,因為日后作好準備火力全開,才能讓對手毫無招架之力。此外,我們也從社會事件中發(fā)現(xiàn),真正充滿報復心態(tài)的人絕對不會在事前跟你叫囂要你好看,而是讓你誤以為他無能,結果他默不吭聲地聚集更多人來找你……所以當忍氣吞聲的動機是一種手段時,其實我們可以解釋“未雨綢繆”也是一種手段,“先發(fā)制人”也是一種手段,誰又能說自己一定要學會忍一時之氣呢?
一位閱讀過我的催眠書的讀者寫信給我,他很感謝從書中學會一些如何平衡情緒的方法,因為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勇敢的人,所以對于許多事都是敢怒不敢言,持續(xù)的壓抑讓他生活得很不快樂,但是從書中得到了一個啟發(fā),那就是如何用正面的角度來看事情,所以現(xiàn)在當他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會告訴自己“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看了他的來信,我趕緊回信給他,因為我覺得這信中的內容好像是在說明我在教他忍耐,我有必要來說明一下我的看法。
我告訴他,“忍”也是有一定的分寸和原則的,當忍則忍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凡事都忍則會讓自己的個性顯得軟弱,所以我強調所謂用正面的態(tài)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別人此刻的作為和心態(tài),千萬不要把“忍一時之氣”當作是一種習慣或是唯一的角度,那不是我的初衷。這位讀者連解讀成這樣都覺得好過多了,可以想見,當他了解真正可以對他有正面幫助的概念時,他的生活絕對會有更好的改變。
其實心中有疑問或不平時,應該適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讓問題糾結在心中,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和困擾的好方法;因此,建議你不要再去錯誤地解讀古人的見解,畢竟現(xiàn)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許多人情世故已經超乎了古人的想象,他們沒有改變想法的機會了,但是你有,所以你應該用對自己更好的方式去看待它。
耳提面命
當忍則忍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凡事都忍則會讓自己的個性顯得軟弱,所以我強調所謂用正面的態(tài)度看待事情并不是一味教人容忍,而是用正面的角度去分析自己或別人此刻的作為和心態(tài),千萬不要把“忍一時之氣”當作是一種習慣或是唯一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