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講拳的第二個特點是分解細膩。每一個拳式動作都要分解為七、八個小節(jié),每一個小節(jié)對身體的各個部位頭、眼、肩、肘、手、腰、 胯、腳等都有細致的要求,在講第二遍拳即拆拳時,對每一個哪怕是極微小的動作都要將其實戰(zhàn)用法講解清清楚楚。陳老師常說:“你們學的這趟拳沒有任何邊角廢料,任何一個過渡動作都有它的含義,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边@和陳家溝老拳師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有很大區(qū)別。記得我七下陳家溝學拳,拳師們講得少,領練的多;他們提倡的原則是練拳不練招,拳到精時自會用,拳練萬遍神靈自顯。
陳老師對學員的要求很嚴,他要求學拳就要學得規(guī)規(guī)矩矩。學員有時偷懶,但是老師從不放松要求。無論學員的那一個動作達不到位,你就得幾十遍的再去練,他也會不厭其煩地為你示范講解。有時候還會言辭激烈,責罵相加。由于陳小旺是陳老師的親侄兒,自家人也就比較容易享受這種“特殊待遇”了。記得1975年到北京老師家里改拳,我一個”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師一個禮拜沒有給我往下接拳。這是他獨有的教學風格。
陳老師教的雖然是“私塾”,但有一種“院校風范”,他還有那么一點“師道尊嚴”。他講課精心,也要求學員聽課認真,不懂即問。他不喜歡學員拿上課沒聽懂的問題下課問他:“你上課認真聽了嗎?認真聽了,那你為什么不會!”如果你回答“沒有認真聽”,他肯定會說:“那你來干什么?”
總之,如果把陳氏太極拳的發(fā)展分作四個發(fā)展階段應該是這樣的:陳王廷是陳氏太極拳的創(chuàng)始人,陳長興是整理為頭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傳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師,陳發(fā)科是走向溝外,把家傳正宗太極拳拳架傳至北京的一代宗師,而我的師父陳照奎則是將家傳正宗拳架傳向全國、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