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如果要我概括在本科階段幾次出國的最大收獲,我覺得就是看問題的高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稱之為眼界。這些接觸可能不僅僅是提高我哪一方面的能力或者技能什么的,更重要的是,會讓你反省你之前對于中國和世界的許多看法。
徐小平:
臺灣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做演講時就曾說過,要想跟上世界的潮流,每年都要出一次國。我自己也是這樣,現(xiàn)在每次出國到一個地方,都有特別嶄新的感悟。
所謂國際意識,如同地球旋轉,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年輕人多出來看看,就知道中國的進步和不足,然后就知道自己的機會所在。
我最大的夢想是:選擇一個時間,到哈佛大學或哥倫比亞大學,泡上三個月半年的,讓自己的日漸老朽的大腦,獲得新思想的沖擊……
※※※
T的基本資料:
2006年,本科畢業(yè)于某著名大學管理專業(yè)。
現(xiàn)就職于某外資企業(yè)。
T:
本科時我自己出國去做過一些實習或者訪問活動,在國外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
我并不是想說自己去過國外一些地方,就多么了解世界的文化。但是有些觀感對我自己來說確實觸動挺大的。出去以后,一方面我確實看到很多外國的好的地方,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一些我之前會以為好,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的地方。
有一次暑期時我在歐洲參加交流活動,在那邊呆了一個多月,轉了六七個國家。在沒去之前的印象中,我覺得歐洲人會非常講秩序,歐洲人的自覺性應該是最強的。當時我們到的第一個國家是奧地利,我對奧地利的第一印象也是這樣。莫扎特的故鄉(xiāng)美麗極了,那里的人也非常彬彬有禮又熱情好客。后來我們又去了比利時。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是他們那里人種最復雜的地方。去的第一天,我們住的賓館下面就有人被搶了,弄得我們晚上都不敢出門。坐地鐵的時候,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一起,給我的感覺幾乎像回到了北京。
我因此醒悟到,原來我們覺得中國不如別的國家的地方,其實很有可能是由于一些客觀的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說,文明是需要一些硬件去輔助的,而不僅僅是從人的主觀上就可以去推動的,僅僅靠講提高素質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像這樣一些我自己原先深以為然的東西,回來以后就顛覆了。如果我沒有走出去的話,我不會產生這樣的念頭。所以書上的東西自己一定要親眼去看,才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