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比較,不計較(3)

說好做好 作者:星云大師


三年前,勾峰先生將我撰寫的《玉琳國師》改編成《再世情緣》劇本在“中視”上演,不但轟動島內(nèi)外,而且度化了影片的男女主角、工作人員,乃至許多電視觀眾皈依佛教。記得二十多年前,《玉琳國師》在電臺以文藝小說播出時,教界乏人認同,直至今日,大家才日益肯定聲光化電對弘揚佛教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不是很好的事嗎?

一九九四年的一日午后,周游女士來電表示想來拜訪我,沒想到見面時,她已經(jīng)帶了一組攝影隊來到現(xiàn)場,并且要我為她新制作的連續(xù)劇《唐太宗》說幾句好話。我一向不逆人意,雖然心中不悅,明知此舉將遭到議論,依然勉為其難,滿人所愿。后來片頭上演后,多少通電話、多少封來信交相指責。但由于這個因緣,佛教得到更開闊的發(fā)展空間,從而度化更多的民眾。所以,凡事無法盡如人意,如果只是在枝末細節(jié)上比較、計較,不唯因此蹉跎光陰,也往往錯過良機,倒不如直下承擔,忍辱負重。

四十年前剛到宜蘭弘法時,為了化導頑強的民眾,也著實費了一番工夫。像林松年每次進我的寮房,總是踢門而入,怒言相向;熊岫云一向以知識分子自詡,在他伯父的勸誘下前來宜蘭念佛會聽我講經(jīng),剛開始時也都是雙手抱胸,一副倨傲懷疑的模樣。我當時自忖來到一個新地方,必定會有新的挑戰(zhàn),但對于個人有利與否,我不想比較、計較,唯愿在自己的崗位上成就大眾,所以仍以平常心來待人處事,后來他們都成為最忠實的佛教護法者,而我也從此沒有離開過宜蘭。

俗語說:“同行相輕?!钡业耐乐?,卻不乏互相提攜的善友,其中煮云法師是我在棲霞佛學院的同學,因為我們彼此“不比較,不計較”,所以成為莫逆之交。記得一九五三年在宜蘭念佛會,一位老居士對我說:二月份煮云法師要到高雄鳳山,但他很喜歡在宜蘭弘法,希望我能和他調(diào)換。我想到大家同學一場,所以欣然答應,沒想到后來煮云法師從花蓮經(jīng)臺東來到鳳山時,受到當?shù)匦磐降氖⒋髿g迎,于是就在當?shù)芈淠_。

一九六四年,我在壽山寺創(chuàng)立佛學院,特邀煮云法師前來授課。他每次來,信徒供養(yǎng)的水果、從報攤上買來的雜志都放在桌上,甚至廚房里好一點的菜,總是先被他的弟子收去給他。我的弟子三番兩次和我抱怨,我都和他們說:“煮師和我數(shù)十年的交情,如今他不嫌棄和我同住,我沒什么好供養(yǎng)他,這點小事算得了什么?”

同道們都稱煮老為“上、中、前”的法師,因為他每次用餐時習慣坐在上位,照相時喜歡坐在中間,走路時自動走在前面,唯獨外出買車票付錢時,他一定后退,由我付錢。次數(shù)一多,我的弟子又發(fā)出不滿的聲音,我經(jīng)常告訴他們:“錢就是要拿來用的,不勞你們?yōu)槲覔模 ?span>

煮云法師對我很好。有位同道多少次背后說我的壞話,從中挑撥我們之間的友誼,他不是哈哈一笑,就是為我說好話。我們相知相惜,直到他往生為止。

一九五五年,我著手籌建高雄佛教堂,沒想到從開工伊始,人為紛爭即不斷發(fā)生。我一生做事,覺得完成使命才是重點,從未在利上和人比較、計較,所以一落成以后便交給我過去的師長月基法師主持。

后來,我以此為據(jù)點,創(chuàng)建壽山寺,開辟佛光山,在島內(nèi)外發(fā)展一百多個佛教事業(yè)單位?;叵雭砼_四十年,之所以能為佛教做這么多的事,不在于我有智慧、有能力,而是跟隨我的弟子也都與我一樣,具有“不比較,不計較”的性格,大家分工合作,集體創(chuàng)作,所以能集思廣益,眾志成城。

于今我云游世界講經(jīng)說法,海外華人問我應如何出人頭地時,我總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告訴他們:不要只在私利上比較、計較,而應抱持“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融入當?shù)厣鐣?,努力奉獻服務,和大家共同開創(chuàng)美好的未來。

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樹木因為承受風吹雨打,所以濃蔭密布,眾鳥棲息;海水因為不辭百川,所以寬廣深邃,水族群集。人,也唯有秉持“不比較,不計較”的胸懷,才能涵容萬物,羅致十方。在佛教里,禪門所謂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是要我們不在表相上分別比較;《心經(jīng)》所說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要我們不在外境上執(zhí)著計較。唯有超越對待,我們才能和虛空一樣,隨緣自在,任性逍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