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弟子除求學的以外,大部分都分布在佛光山海內(nèi)外各別分院及事業(yè)單位,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他們恪盡厥責,熱忱有余,但由于方便不夠,有時讓信徒難過而不自知。有鑒于此,我在佛光山的一次徒眾講習會中,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什么人能干,什么人不能干,從一個小地方就可以看出來。凡是能干的人,叫他做什么事,他大部分都是承諾:‘OK!OK!’‘沒問題!沒問題!’不能干的人則推三阻四,事事拒絕:‘這個不對,那個不可行?!斎挥泻芏嗍虑閷嵲诓蝗菀鬃龅剑俏覀冊诰芙^的時候要有代替,不要讓對方難堪,而且要時時想到給別人一個助緣?!币荒曛蟮耐奖娭v習會,許多回山的弟子告訴我:他們秉持“拒絕要有代替”的方針來待人處事,不但得到許多贊美,而且使道場的法務蒸蒸日上。在欣慰之余,回想自己數(shù)十年來,因為秉持“拒絕要有代替”的處事方針,不知結下多少善緣。
二三十年前,經(jīng)常有信徒的子弟來找我,希望我能為他們介紹一份工作,或者推薦他到某機關任職。那個時候人浮于事,要找一份差事很不容易,更何況自己也不知道幫他介紹的工作適不適合,更不知道他的耐心、恒心、毅力究竟如何,但是基于和信徒之間的香火因緣,總想要助他一臂之力。于是千辛萬苦,打聽聯(lián)系,穿針引線,好不容易幫他找到職業(yè),趕忙去通知他,不料對方卻說:“不要了,我已經(jīng)在別處上班了?!蔽耶敃r心想:自己白費一場心也就算了,但是對機關主管失去信用,要我如何交代呢?他們也是賣一個面子啊!這種情況幾次以后,再有人找我介紹工作,我心里雖也起了警覺,但輕言拒絕,斷了別人的信心,總是于心不忍,所以我想出了一個智慧的辦法告訴他:“你先看報紙的尋職欄,或者我提供一些資料給你,你認為這個職業(yè)和你的能力、興趣吻合,就自己打電話過去。”對方往往說:“不行?。∷麄儾徽J識我,又沒有人介紹,不會采用我的?!蔽腋嬖V他:“你可以向機關行號的主管介紹自己的專長,并且說:‘我讓你試用兩個月,兩個月以后,如果你覺得我可以用,再續(xù)用;如果你覺得我不適合,我就走。我是來讓你試用的。’老板聽說你是來讓他試用的,他不需要負什么責任,也沒有人情負擔,就會試用你。如果你能經(jīng)得起試用,可能就會一帆風順,前途光明;如果你經(jīng)不起試用,那就得重新調(diào)整自己,重新學習?!苯?jīng)過我這一番分析說明,年輕人求職大都能無往不利。
創(chuàng)建佛光山以來,最常見的是一些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負氣離家出走,或者一些小孩被師長責罵,在羞愧懊惱下不告而別。他們常常一來山上,就請求出家,這種情況當然不能收留,但如果一口拒絕,不但無法幫助對方解決苦惱,如果這個人再一走了之,可能一家人都會因此而陷入悲傷的情境,所以我采取智慧的方式,在談話中得知他的住址、電話,悄悄地和他的家庭聯(lián)系。結果家人聞訊趕來,一番懇談之后,夫婦和好如初,父母子女重逢相聚,每次看著他們歡歡喜喜地攜手下山,心中的欣悅真是不可言喻。
也有一些人來山找工作,要求長期掛單,但他本身沒有一技之長,而山上又不缺員工,我總是以關懷代替拒絕,先請他喝茶、用飯,等他吃飽了,再和他詳談,以鼓勵的言語勸他奮發(fā)向上,并且建議他可以先到某某地方做一個短期的幫工。雖然一時無法達到他的愿望,但是因為我們的誠意讓他心里感到很溫馨,所以往往讓對方言謝而歸,同時也結下一個美好的法緣。
常有一些慈善團體向我化緣,如果當時身上有錢,我十分樂于隨喜,偏偏我生性沒有儲蓄的習慣,經(jīng)常這手收到的供養(yǎng)金,那手又拿去布施結緣,因此經(jīng)常有出手不便的時候,但又不忍心讓他們空手而歸,這時我趕快搬出自己的著作,請對方拿去義賣,這樣一來既可以滿足來者的需要,又能流通佛法,豈不比斷然拒絕更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