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做焦芽敗種(3)

不急不急:星云大師說人生的堅持 作者:星云大師


謹記著“不要做焦芽敗種”這句銘言,使我在逆境中倍增勇氣,也讓我在順境中不致迷失。一九五七年,蒙獲各地信徒之助,為我在新北投購置了一棟景致優(yōu)美的花園洋房,命名為“普門精舍”,供我寫稿,不但使我得償夙愿,擁有一方安住寫作的天地,而且供養(yǎng)還算豐厚,生活過得怡然自得。

但是為了安頓隨我學佛的一批青年,以及擴大佛教在文化方面的力量,住了沒多久,我在大家一片嘆惜聲中,將房舍讓售給他人,以所得款項,買下三重埔的一座樓房,成立佛教文化服務處,沒想到后來竟成為佛光山文化事業(yè)的搖籃。至今想來,仍為當年這份果敢、無私無我的決定感到自豪。

萬事起頭難,佛教文化的推展工作在最初時也歷經(jīng)一番辛苦,還好弟子們都沒有焦芽敗種的性格,在大家同心協(xié)力的奮斗之下,法務蒸蒸日上。一九六四年,我將佛教文化服務處擴遷到高雄大圓環(huán)邊,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點的一所房子,因為交通方便、鬧中取靜,眾人咸認是一塊上好的吉地。盡管環(huán)境稍趨平順,我并沒有因此而躊躇志滿,仍然一本初衷,時刻留心觀察現(xiàn)勢,擘畫佛教未來的前途。

三年后,我再度出乎信徒的意料,將這塊大家眼中的黃金地段出售,買下一座荒蕪的山地。這時,其他已一無所有,而剛剛創(chuàng)辦的壽山佛學院又開學在即,許多人為我擔心不已,更有一些人笑我愚癡無智。

經(jīng)過多年的慘淡經(jīng)營,各種佛教事業(yè)在這片荒地上漸漸開展起來,如今已向外拓展至各地。如果當年我耽于安樂,如何能有現(xiàn)在佛光山島內(nèi)外的百間道場?如果當年我心愿褊狹,如何能有今日遍布世界各處的佛光會與佛光人?

至今我年屆七十,仍行腳各地,弘法不輟,曾經(jīng)有人問我:“何必要這么辛苦?這么賣力?”“何必要把佛教事業(yè)做得這么多?這么大呢?”這一切都不為了什么,只是為了不做焦芽敗種,盡一個佛子應盡的責任罷了。

出家近一甲子來,目睹一些出家未久的人,以為修行就是要去住山閉關(guān),倡導出家就是要不問世事,心中真是良感哀痛。千百年來,佛教之所以未能維持盛世,歷久不衰,不正是被焦芽敗種之流將法義扭曲,把佛教弄得幾乎消失隱沒?幸賴歷代一些氣度恢弘的祖師大德們力圖發(fā)揚,才使得佛教在迭經(jīng)變亂之后,還能夠絕處逢生,長存不輟。所以我一再勉勵徒眾:為了億萬眾生的法身慧命,我們絕對不能做焦芽敗種!

你看!在大自然中,砂巖里的小花因為能夠突破困境,故能接受陽光的照耀,綻放出美麗的奇葩;湍流中的小魚由于能夠逆流而上,故能享受潔凈的源流,展現(xiàn)出活潑的生機。它們都努力求上進,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何況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呢?因此,我們不必嘆息自己的地位卑微。有用的人,即使接受一點小因緣,也能點石成金,做得轟轟烈烈;無用的人,就是付與一樁大事業(yè),到最后也只是“無聲息地歌唱”罷了。

君不見古今中外,有多少偉人豪杰雖然家世清貧,但因為努力不懈,所以能功成業(yè)就,光耀門楣;又有多少不肖子孫,即使繼承萬貫家財,卻由于自甘墮落,非但敗光所有產(chǎn)業(yè),甚且使父母蒙羞。假如任何行業(yè)的人都有“不做焦芽敗種”的發(fā)心立愿,又何患無成。

在各國的歷史中,不乏有忠貞愛國之士,即使國難當頭,猶能力挽狂瀾,振衰起弊;但也有許多扶不起的阿斗,縱使賦予重責,掌握政權(quán),不但沒有作為,甚且亡國敗種。

可見焦芽敗種并非天生本質(zhì)如此,亦非后天環(huán)境造成,而是完全在于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能一心向上,則百福臨門,萬家生慶;一心趨下,則千古成憾,億劫不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工程師,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的潛能,如果我們都能自許“不要做焦芽敗種”,則不但自己獲益無窮,也能令整個社會蒙受多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