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要修密宗的財神,因為密宗厲害。這個厲害實際是藏傳佛教財神文化和其他民族財神崇拜存在的差異。
其他文化中的求財神,你燒香去求就行了;藏傳佛教的修財神有它獨特的供養(yǎng)方式,我們怎么付出、怎么得到的方法全在里面。
求財神和朋友之間的相處一樣。如果有人每天拿點水果來,今天求幾十萬,明天求幾百萬,不管是多么富有的人,很快也會厭倦,會煩。從維護人際關(guān)系來講,這樣做很難行得通。這樣做沒品位,沒有付出心,無節(jié)制地索取會讓心貪得無厭。由于有這種貪得無厭的心態(tài),當(dāng)沒有得到時就不會想自己到底有沒有付出。如果得到了,就覺得這個財神很靈;如果沒有得到呢,可能會對佛菩薩產(chǎn)生懷疑,動搖了自己的信心……從自私的角度修財神,大部分是得不到。
想想看,點一把香給財神,財神很慈悲,給你十把香的錢。一把香多少錢?兩三塊錢。給你十把香的價,二三十塊。你還不滿足,財神為了滿足你,好,給你一百倍,兩三百塊。你會覺得發(fā)財了嗎?不會。財神把上百倍的錢給你,幾千塊都給你了,你還不覺得發(fā)財,還覺得財神不夠慈悲。這樣,你很快就會厭倦財神,財神對你更是厭倦。不是財神不慈悲,問題出在你貪得無厭,無休止地貪求。人與人之間這樣相處下去,所有朋友都會離你而去。
藏傳佛教教人們求財神有所不同。首先,我們要供養(yǎng)十方的諸佛菩薩,供養(yǎng)財神,先要捐獻出去。其實,我們捐獻出去的,佛菩薩會吃嗎?不會,只會拿去施舍給窮人。如果我們有這種財力,我們就做;沒有財力,就會讓我們先付出勞力,付出美好的語言,付出美好的思想,再由此方式得到財富。也就是要告訴人們:只有先播種,才會得到東西。
藏傳佛教教人修財神不會很快速。今天修財神,明天就要收獲,是不可能的。而是讓每個修完財神的人有這樣的想法:我應(yīng)該多做善事,這樣我就會很有福報。
就像人們之間交往一樣:人們相識以后,我今天請你吃頓飯,明天再請你吃頓飯。我不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也沒關(guān)系,彼此禮尚往來就好。當(dāng)我需要你幫忙時,你絕對會幫我,因為我們是好朋友,我有付出,你也有回應(yīng)。
藏傳佛教的修財神,為什么很多人說很靈驗?zāi)兀恳驗槠湟婚_始就不是教人們?nèi)ヘ潱墙倘藗冊趺磸母冻鲋械玫绞斋@。這種修財神的方法,會讓人胸襟越來越大,機會就越來越多,得到的福報就會加倍。
佛教不提倡戀財,我們不能排除某幾個和尚戀財,人畢竟是人,并不代表他穿了袈裟就不喜歡錢了,包括我也挺喜歡錢的,但不戀錢。喜歡錢而不戀錢,有了錢好辦事,有了錢做慈善事業(yè)方便,蓋學(xué)校方便,蓋廟方便,蓋養(yǎng)老院也方便,為什么不要錢呢?但是戀錢就不好了。
從我以往幾十年的經(jīng)驗來看,佛教的每一種修行方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慈悲為懷。慈悲就是先要利益眾生,然后才會利益自己;相比之下,世間法是以我為主,先想我,然后才是別人。這正是佛法與世間法本質(zhì)不同的地方,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正確地去求佛菩薩,先人后己,一定會有好結(jié)果,即便好結(jié)果暫時沒出現(xiàn),也一定是在路上了,否則即使求了也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