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峰心里無可奈何地想,你孟凡群要是想為誰爭利益,干嘛把我這個可憐巴巴的小蝦米扯進來呀。真是缺德帶冒煙的!
孟凡群雖然比楊明峰早工作三年,但是本科畢業(yè),楊明峰是碩士畢業(yè),兩人同年同屆。要說在硬件條件上,楊明峰比孟凡群還略勝一籌。不過,在至關重要的人脈關系和工作經驗方面,楊明峰可就跟人家沒法比了。楊明峰自己也十分清楚,憑自己現(xiàn)在的實力,想跟人家孟凡群較勁,連門都沒有。投鼠忌器,吃柿子專揀軟的捏,處長不拿他出火,還能找誰?況且,自己確實是事件的源頭呀。
劉立新見楊明峰呆呆地好一會不說話,不覺索然無味,打了個哈欠說:“總之都有可能,就別多想了。我的工作原則就是,想不明白就不要想,順其自然。”他站起來推了推楊明峰的肩膀,“走,下樓吃飯去。”
楊明峰回到座位上坐下,拉開抽屜,取出上班第一天開始啟用的那本皮面筆記本,翻開,寫上今天的日期,后面是內容:
1、領導交辦的事,要直接向領導匯報過程和結果;
2、拿到外面的材料,一定要得到處長的批準;
3、經濟工作,慎之又慎,到處都是陷阱。
楊明峰的這個本子,被他自己戲稱為“手帳”?!笆謳ぁ笔且粋€日本語中的名稱,就是每天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事情的記錄,也就是隨手記的意思。領導布置的任務,自己的想法心得,電話號碼,公、私業(yè)務的聯(lián)系方式,甚至還有盜版軟件序列號,有趣的腦筋急轉彎題等等,內容五花八門,可卻大都是一兩行字,簡單明了。不過每次,他都要寫上當天的具體日期。
這種不正規(guī)做法的好處是,不必像《會議記錄》那樣一定要工整嚴謹,一字不錯,而是可以不拘泥于樣式,信手涂抹。哪天有事情就記兩筆,沒事情也能幾天不管。
“手帳”與一般要深刻自我反省的日記相比,沒負擔,少隱私,好處多多。尤其是,等“手帳”積累到一段時間之后,還是一個各種資料的雜燴大全,是自己人生軌跡的一個記錄。當然,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旦進入到“戰(zhàn)斗”狀態(tài),多少還是自己罪行的自供狀。只不過外人理解起來費點勁罷了。
楊明峰自己對自己有個基本認知,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要是讓他可釘可鉚,經年累月枯燥地做一件事,打死他也做不好。可要是給他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容他由著性子慢慢地折騰發(fā)揮,沒準就能制造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效果,而且往往還能超出預期。這就是“手帳”產生的一個原因。
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來源于老爸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一段心得:“在工作中,要能夠隨時講清楚,某一段時間里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對自己日后是個交代,對別人當前也是個交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