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往今來,被認為是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之人的最佳途徑。
這話不無道理。
然而真能做到,著實不易。
古人將二者等量齊觀,囿于交通之落后,一生能行萬里路者可謂鳳毛麟角;今人則相反,坐上飛機便可日行八萬里,然而若談及讀書,即便是做學問者也不敢夸口“萬卷”。
當然,此處之“萬”,僅指多矣,并非局限于數字。
自小時候起,這八個字便在心里扎了根,但我從不敢也不愿狂想讀什么“萬卷書”,那該多枯燥乏味,還不把人愁悶死?!靶腥f里路”卻是我的一個夢想。年輕人,尤其是男孩子哪個總愿意守在家里?哪個不想到外邊的世界闖一闖?
我多少次面對墻上的地圖發(fā)呆,幻想著去這兒去那兒,甚至還琢磨過:自造一條小木船,由伊通河(我家鄉(xiāng)長春的一條河)下水,到松花江,進黑龍江,經阿穆爾河,最后漂入鄂霍次克海,再掉頭向南,那便是地圖上最大的一片藍色--太平洋。
想啊,盼啊,即便做夢都沒想到,有朝一日我的夢想竟得以實現啦,“革命大串聯”讓我實現了隨心所欲的旅游。
那年的9月10日,我先奔了大連。去那兒,就是為了看海。
在星海公園那一站,我從有軌電車上下來,終于看見海了,我竟旁若無人地大叫起來,惹得周圍的幾個人趕忙將自己的衣物挪得遠遠兒的,想必他們以為我是個瘋子。
我全然不顧,三下五除二,脫掉衣服,又是一陣狂跑,撲向水中。
離大連,回長春,沒幾天,我又去了北京,但這次是為轉道去南方。
不知為何,火車到了天津南倉站,我們這些手頭沒票的全給攆下來了。攆,我們毫無怨言,而最早“我們要見毛主席”也不成其為理由了,“革命小將”已經變得讓人討厭了。
眼看別人成群結伙地離開,有的進了票房子休息,有的干脆步行沿火車道奔了北京,最后只剩我一個呆坐在站臺上,我不免自怨自艾起來。
那是9月末的一天的后半夜兩點多,本打算去南方穿得又很單薄,我饑寒交迫。
又一聲汽笛長鳴將我驚醒,天還沒亮,我仍坐在站臺上,只是眼前多了一列火車。那是一列貨車,敞篷的。我四顧無人,硬是爬了上去。我翻過車幫兒一屁股坐到里邊,撲地一下,軟軟的,一點兒沒跌疼。我發(fā)現這是拉煤的車,確切地說拉的是煤面子。
我瑟縮在角落里,只怕誰看見,盼著車開。
沒一會兒,車開了。貨車總不如客車穩(wěn),一個勁兒地晃,像個搖煤球兒的篩子,而我就是煤球兒。
走了一個多鐘頭,停了。我探頭向外看,燈箱上寫著--豐臺。
我慶幸離北京不遠了,這列貨車肯定不能進北京站,我該下車了。
我自然不敢走出站口,從站邊兒繞出去了。
天漸漸亮了,我仍在車站四周徘徊。我實在沒那個能力步行進京,我想等一列客車,哪怕是買票上車。
路上人多起來,奇怪的是,看見我的人不是笑就是躲。我忽有所悟,忙對著街邊一所房子的玻璃窗照了一下自己,這一照,我先是嚇了一跳,緊跟著,我也笑了。玻璃上映出的簡直就是個黑人,除了眼邊兒和牙是白的,剩下全是黑的,渾身一抖還直掉煤末子。
這副模樣甭說進北京,豐臺也沒法待,哪兒也不成,見不得人啦!
我得洗個澡,連衣服也得洗。
我找了個旮旯兒,又是四顧無人,便撕了墻上的一張大字報--那時候,這東西隨處可見,胡亂抹了一把臉,再找個玻璃窗照照,嘿嘿,能認出是我了,便又去尋澡堂子。
離車站不遠就有一個,可把門兒的不讓我進,嫌我太臟。我磨破了嘴皮子,他總算讓我進了。他隨后也跟了進去,他要盯著我先淋浴再進池子。
那年頭,澡堂子就有洗衣服的服務了。等我出了池子又美美地睡了一大覺,衣服也干了。出了澡堂子,已是中午時分,我又找了一家清真館子,要了兩大碗羊湯、四個火燒。我洗去一路風塵,睡了個四體通泰,吃了個腦滿腸肥,買票上車,大模大樣理直氣壯進了北京城。
進京在四姑家只住了一天,和姐夫聊了半宿,只記得我對他謅了一句:“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姐夫又一愣,沒接我的話茬兒,只是催我睡。
次日,我便登上南去的列車奔了武漢。
真不愧是“大武漢”。站在蛇山之上,雖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卻定能體味“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恢弘氣勢。
長江、漢水將其割為三鎮(zhèn):漢口繁華熱鬧,雖不是盛夏酷暑,走在江漢路上,兩邊的人氣兒烘得你直冒汗;漢陽小而舊,但墨水湖畔那低矮的屋檐下賣蓬蓬的姑娘像一副水墨丹青,令我想入非非;武昌自然人文景觀最多,光一個東湖就讓我流連了一整天,還爬上珞珈山頂的一個鐵架子,用小刀子刻上了幾個字:“王剛到此一游”。
此后多少年,每每想起,此舉著實令我汗顏,卻又總想有機會再去看看,那幾個字是否還在?而每次再到武漢,又總是來去匆匆,始終沒得閑兒。話又說回來,有空兒也不好意思再爬了。人還是年輕好,少有顧忌。
離了武漢,又繼續(xù)南下到了廣州。
等我再轉頭北上,經郴州、衡陽、株洲到了湘潭,我終于病倒了,發(fā)起了高燒。病因是在火車上站得太久,腳腫了,又被硬塑料鞋磨破感染。眼看一條“紅線”(淋巴發(fā)炎)順著腿往上“爬”,我真的害怕了,我覺得我要客死異鄉(xiāng)了,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講過,說這紅線一旦爬到心臟,人就徹底玩兒完啦。
外地學生接待站(當時鐵路沿線大中城市都設有這樣的機構)的人將我抬到了醫(yī)院,打點滴,灌流食……
死亡的恐懼消除了,三天后我又能走了,我去了韶山。
我拖著疲憊的身子,隨著參觀的人流在毛家大屋里無聲地魚貫穿行。大部分屋子陰暗潮濕,墻上掛著發(fā)黃的老照片,家具農具陳舊不堪。但我相信人們的心一定都是暖的熱的,無限愛戴無限崇敬的,因為偉大領袖就生于斯、長于斯,因為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就從這里升起。
我在一個國家的整體狂熱氣氛中,盡情地實現自己的“自由行”。廣州:不知是累了,還是被南國的花香熏得醉了,竟躺在中山大學的草坪上睡了多半天;杭州:西湖“平湖秋月”,1毛5分錢一杯龍井,由于不斷地添水,最后見不到一點綠色,想起孔老夫子帶著弟子吃元宵也要不斷加湯的笑話,心中還挺美;錢塘江:英雄蔡永祥塑像,茅以升設計的鋼鐵大橋,江中暢游,可愛的孩子幫我照看衣服;上海:花3毛5分錢(半斤米飯加一大碗咖喱牛肉粉絲湯),竟可以“吃吃國際飯店”……
一個人的心境與大時代的肅殺氣氛如此不熨帖,說起來有點“沒心沒肺”。但殊不知,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最后的自由。直到今天,以后的個人空間,再也不曾有那種率性而為的感覺。
這話不無道理。
然而真能做到,著實不易。
古人將二者等量齊觀,囿于交通之落后,一生能行萬里路者可謂鳳毛麟角;今人則相反,坐上飛機便可日行八萬里,然而若談及讀書,即便是做學問者也不敢夸口“萬卷”。
當然,此處之“萬”,僅指多矣,并非局限于數字。
自小時候起,這八個字便在心里扎了根,但我從不敢也不愿狂想讀什么“萬卷書”,那該多枯燥乏味,還不把人愁悶死?!靶腥f里路”卻是我的一個夢想。年輕人,尤其是男孩子哪個總愿意守在家里?哪個不想到外邊的世界闖一闖?
我多少次面對墻上的地圖發(fā)呆,幻想著去這兒去那兒,甚至還琢磨過:自造一條小木船,由伊通河(我家鄉(xiāng)長春的一條河)下水,到松花江,進黑龍江,經阿穆爾河,最后漂入鄂霍次克海,再掉頭向南,那便是地圖上最大的一片藍色--太平洋。
想啊,盼啊,即便做夢都沒想到,有朝一日我的夢想竟得以實現啦,“革命大串聯”讓我實現了隨心所欲的旅游。
那年的9月10日,我先奔了大連。去那兒,就是為了看海。
在星海公園那一站,我從有軌電車上下來,終于看見海了,我竟旁若無人地大叫起來,惹得周圍的幾個人趕忙將自己的衣物挪得遠遠兒的,想必他們以為我是個瘋子。
我全然不顧,三下五除二,脫掉衣服,又是一陣狂跑,撲向水中。
離大連,回長春,沒幾天,我又去了北京,但這次是為轉道去南方。
不知為何,火車到了天津南倉站,我們這些手頭沒票的全給攆下來了。攆,我們毫無怨言,而最早“我們要見毛主席”也不成其為理由了,“革命小將”已經變得讓人討厭了。
眼看別人成群結伙地離開,有的進了票房子休息,有的干脆步行沿火車道奔了北京,最后只剩我一個呆坐在站臺上,我不免自怨自艾起來。
那是9月末的一天的后半夜兩點多,本打算去南方穿得又很單薄,我饑寒交迫。
又一聲汽笛長鳴將我驚醒,天還沒亮,我仍坐在站臺上,只是眼前多了一列火車。那是一列貨車,敞篷的。我四顧無人,硬是爬了上去。我翻過車幫兒一屁股坐到里邊,撲地一下,軟軟的,一點兒沒跌疼。我發(fā)現這是拉煤的車,確切地說拉的是煤面子。
我瑟縮在角落里,只怕誰看見,盼著車開。
沒一會兒,車開了。貨車總不如客車穩(wěn),一個勁兒地晃,像個搖煤球兒的篩子,而我就是煤球兒。
走了一個多鐘頭,停了。我探頭向外看,燈箱上寫著--豐臺。
我慶幸離北京不遠了,這列貨車肯定不能進北京站,我該下車了。
我自然不敢走出站口,從站邊兒繞出去了。
天漸漸亮了,我仍在車站四周徘徊。我實在沒那個能力步行進京,我想等一列客車,哪怕是買票上車。
路上人多起來,奇怪的是,看見我的人不是笑就是躲。我忽有所悟,忙對著街邊一所房子的玻璃窗照了一下自己,這一照,我先是嚇了一跳,緊跟著,我也笑了。玻璃上映出的簡直就是個黑人,除了眼邊兒和牙是白的,剩下全是黑的,渾身一抖還直掉煤末子。
這副模樣甭說進北京,豐臺也沒法待,哪兒也不成,見不得人啦!
我得洗個澡,連衣服也得洗。
我找了個旮旯兒,又是四顧無人,便撕了墻上的一張大字報--那時候,這東西隨處可見,胡亂抹了一把臉,再找個玻璃窗照照,嘿嘿,能認出是我了,便又去尋澡堂子。
離車站不遠就有一個,可把門兒的不讓我進,嫌我太臟。我磨破了嘴皮子,他總算讓我進了。他隨后也跟了進去,他要盯著我先淋浴再進池子。
那年頭,澡堂子就有洗衣服的服務了。等我出了池子又美美地睡了一大覺,衣服也干了。出了澡堂子,已是中午時分,我又找了一家清真館子,要了兩大碗羊湯、四個火燒。我洗去一路風塵,睡了個四體通泰,吃了個腦滿腸肥,買票上車,大模大樣理直氣壯進了北京城。
進京在四姑家只住了一天,和姐夫聊了半宿,只記得我對他謅了一句:“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姐夫又一愣,沒接我的話茬兒,只是催我睡。
次日,我便登上南去的列車奔了武漢。
真不愧是“大武漢”。站在蛇山之上,雖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卻定能體味“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恢弘氣勢。
長江、漢水將其割為三鎮(zhèn):漢口繁華熱鬧,雖不是盛夏酷暑,走在江漢路上,兩邊的人氣兒烘得你直冒汗;漢陽小而舊,但墨水湖畔那低矮的屋檐下賣蓬蓬的姑娘像一副水墨丹青,令我想入非非;武昌自然人文景觀最多,光一個東湖就讓我流連了一整天,還爬上珞珈山頂的一個鐵架子,用小刀子刻上了幾個字:“王剛到此一游”。
此后多少年,每每想起,此舉著實令我汗顏,卻又總想有機會再去看看,那幾個字是否還在?而每次再到武漢,又總是來去匆匆,始終沒得閑兒。話又說回來,有空兒也不好意思再爬了。人還是年輕好,少有顧忌。
離了武漢,又繼續(xù)南下到了廣州。
等我再轉頭北上,經郴州、衡陽、株洲到了湘潭,我終于病倒了,發(fā)起了高燒。病因是在火車上站得太久,腳腫了,又被硬塑料鞋磨破感染。眼看一條“紅線”(淋巴發(fā)炎)順著腿往上“爬”,我真的害怕了,我覺得我要客死異鄉(xiāng)了,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聽人講過,說這紅線一旦爬到心臟,人就徹底玩兒完啦。
外地學生接待站(當時鐵路沿線大中城市都設有這樣的機構)的人將我抬到了醫(yī)院,打點滴,灌流食……
死亡的恐懼消除了,三天后我又能走了,我去了韶山。
我拖著疲憊的身子,隨著參觀的人流在毛家大屋里無聲地魚貫穿行。大部分屋子陰暗潮濕,墻上掛著發(fā)黃的老照片,家具農具陳舊不堪。但我相信人們的心一定都是暖的熱的,無限愛戴無限崇敬的,因為偉大領袖就生于斯、長于斯,因為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就從這里升起。
我在一個國家的整體狂熱氣氛中,盡情地實現自己的“自由行”。廣州:不知是累了,還是被南國的花香熏得醉了,竟躺在中山大學的草坪上睡了多半天;杭州:西湖“平湖秋月”,1毛5分錢一杯龍井,由于不斷地添水,最后見不到一點綠色,想起孔老夫子帶著弟子吃元宵也要不斷加湯的笑話,心中還挺美;錢塘江:英雄蔡永祥塑像,茅以升設計的鋼鐵大橋,江中暢游,可愛的孩子幫我照看衣服;上海:花3毛5分錢(半斤米飯加一大碗咖喱牛肉粉絲湯),竟可以“吃吃國際飯店”……
一個人的心境與大時代的肅殺氣氛如此不熨帖,說起來有點“沒心沒肺”。但殊不知,在某種意義上,這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最后的自由。直到今天,以后的個人空間,再也不曾有那種率性而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