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人上得起大學嗎——兼論中國如何學習美國的經(jīng)驗(3)

培養(yǎng)精英 作者:薛涌


最苦的是那些讀書不好的中產階級子弟。獎學金大量給了窮人,輪到他們頭上的就少了。美國人上大學,先要算一下“預期的家庭貢獻”(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你把家庭收入、人口、財產、債務、居住地以及所上的學校和費用等輸入電腦,馬上就會得到一個換算的結果,即你應該為你的孩子上大學付多少錢。如果是5000美元,而所上的大學學費、生活費等是25000美元的話,剩下的2萬元就由學?;蚱渌麢C構用各種資助的形式填補。你上越好的大學越劃算。比如哈佛,財大氣粗,給你補上的是現(xiàn)金,是白給的,不用還也不用打工。窮學校也會給你補上,但有些款項是學生貸款,雖然低息或無息,最后還是要償還的;另外有的有打工的義務。所以,如果家庭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住個五六十萬美元的房子,兩三輛車,再有若干股票,這雖然在波士頓地區(qū)不算富人,但申請經(jīng)濟資助不合格;孩子功課如果不佳,也拿不到優(yōu)等生的獎學金,最后大學費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這樣的家庭選舉時投票率最高,掌握著重要的政治資源,所以在媒體上“嗓門”大。他們一叫,美國大學上不起的神話就不脛而走。但據(jù)《經(jīng)濟學人》的報道,在美國的大學里,20%的學生來自在貧困線上掙扎或在貧困線之下的家庭。而美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2%,在孩子中占17%??梢娯毨洗髮W基本沒有財政障礙。上大學負擔最重的,是那些中高產階層,他們中許多人確實只能勉強供孩子上大學。當然百萬富翁們付多少也不會在乎。這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現(xiàn)實。

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產業(yè)化、私有化的,學費也是最高的。其成功的訣竅,就在于實施了沒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學,而是通過大量的資金支持學生。我在《河流與教育質量:美國“教育券”爭論之今昔》中,已經(jīng)對“教育券”制作了詳細介紹。簡單地說,它的核心內涵就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市場競爭。其實,在美國的高等教育界,許多做法就是“教育券”制。比如佩爾獎學金(Pell Grants),這是聯(lián)邦政府資助低收入學生的最大獎學金,2003-2004年度的總金額高達126億多美元。拿到這筆錢的學生,只要到一個學校注冊,錢就會撥到學校的賬上,學校必須在14天之內把錢交給學生,否則就犯法。這樣,等于政府給學生一筆錢,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好惡來“采購”高等教育。他們就成了教育的消費者。各大學為了迎合這些消費者的胃口,搶到這筆生意,就得給人家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

可見,在這樣的制度下,政府絕不是對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放著不管、把一切交給市場。正相反,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甚大。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一年是其GDP的27%,而歐洲僅11%。說美國的高等教育是赤裸裸的生意、把窮人排除在大學門外,完全是無稽之談。有人算過一筆賬,結論是,你如果按標價付學費上大學,即使畢業(yè)后收入比不上大學的人高得多,從純經(jīng)濟的角度算,也不如把這筆錢放進股市。這樣所得到的收益,遠遠高出大學教育給你帶來的高工資的收益。大多數(shù)人都是經(jīng)濟動物,算了這筆賬后,按說不會有幾個人愿意賠錢讀書??墒牵瑸槭裁创蟛糠置绹m齡青年都要讀大學呢?因為他們根本不是按標價付賬,大筆費用是政府埋單。美國高等教育的優(yōu)勢在于既通過政府的財政資助保證了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又避免了官僚機構對教育的直接卷入,用市場競爭創(chuàng)造了大學的效率??芍^一舉兩得。

中國現(xiàn)在的辦法是直接把經(jīng)費撥給大學。北大、清華因為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獲得了多得出奇的經(jīng)費,別人根本無法與之競爭。于是,其他大學為了吸引政府的眼球、搶占獲得大量財政撥款的地位和資格,就會不惜工本地上大項目、創(chuàng)大牌子,把自己打扮成名校,讓上面覺得他們也有成為“世界一流”的希望。這樣競相“尋租”的結果,是使各大學過分投資,哄抬教育成本,最后把貧困學生擠出高等教育。如果像美國那樣,把錢直接交給學生,讓學生“采購”大學,那么就會激發(fā)一場完全不同的競爭:各大學要挖空心思低成本、高質量地培養(yǎng)學生。就像市場上的汽車戰(zhàn)一樣,誰價格合理、質量過硬,誰就是名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中國高等教育的效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