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今我來思雞鵝巷(10)

作者:薛冰


如果說,在一九九一年,新上任的市委書記賈為國提出“老城區(qū)改造”這個口號的時候,古城金陵的居民多半懷著一種改善居住條件的期盼,那么,到了一九九六年,連選連任的賈為國豪邁宣言“全面深入改造老城區(qū),加速建設國際化大都市”,老城區(qū)的居民們卻普遍感到憂懼: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要輪到自己離開祖輩生活的熱土,離開溫馨安適的家園,貸款負債,遷往人地兩生的遠郊去了。盡管每次拆遷都會有個別人家強硬反抗,甚至以命相搏,上吊自焚,但無不以失敗告終。市民們除了接受這宿命般的安排,似乎再沒有別的辦法。

雞鵝巷口的一條路障,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一條新的出路。從昨天到今天,在有關方面籌劃對策、調(diào)兵遣將的同時,有關雞鵝巷路障的消息通過口耳相傳也已遍及金陵全城。每個曾經(jīng)遭遇拆遷之痛的人,每個擔心明天遭遇拆遷之難的人,都從內(nèi)心里希望雞鵝巷人的行動,能夠取得勝利。這個勝利,也就可以成為他們將來援引的先例。

聞訊而來的市民越聚越多。被打亂了部署的強制拆遷隊伍,完全陷入了市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各家報紙、電臺、電視臺的記者,也都趕到了現(xiàn)場。他們不是不知道,這樣的新聞肯定沒有見報、播出的可能,但職業(yè)良知使他們不能不密切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至少也要做好這一重大事件的記錄員。多數(shù)記者聚在沖突中心的雞鵝巷東口,采訪,拍照,攝像;也有機靈的人,轉(zhuǎn)到西頭,在相對平靜的北門橋下,向居民了解更多的內(nèi)情。雖因宣布了要對喬家大院實施保護,拆遷隊沒有選擇從雞鵝巷西頭突破,但居民們并不敢大意,喬傳機還是帶了一批人守衛(wèi)著這里的路障。

韓云霈到報社點了個卯,就轉(zhuǎn)回了雞鵝巷。報社里的工作,緊張的是午后發(fā)稿編版,上午要空閑得多。他在路障的內(nèi)側(cè)目睹了事件的全過程,當圍觀的市民激于義憤自動加入進來,他就完全放心了。看現(xiàn)在的局面,不但雞鵝巷拆遷的變數(shù)不可知,這個典范對今后全城的拆遷工作,都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在金陵的城市建設史中留下一筆。心底抑制不住的興奮,使他急于要找個人傾訴。

他又轉(zhuǎn)進了七奶奶的小店。

喬思雨不在。七奶奶熱情地招呼他來烤火。七奶奶的小屋正中,生著個小火盆。老人畏寒,又用不起空調(diào),鄰近街巷拆遷時,她就去揀些零碎木頭回來,塞在床底屋角,留著冬天烤火。火盆上飄散著藍藍的煙氣,讓韓云霈想起在蘇北農(nóng)村插隊時,農(nóng)民們以“有煙才有人”銓釋“人煙”一詞的含意。

插隊那幾年,是他最好的青春年華啊,可惜都空耗掉了。

而此刻,雞鵝巷口激昂的民眾,仿佛又將他帶回了青春時代。

他欣慰地告訴七奶奶,她的小屋不會被拆掉了。

七奶奶說,虧了有你們這些貴人,肯幫老百姓說話啊。

韓云霈說,他可不是什么貴人,也是個普通老百姓。主要還是喬家大院,是雞鵝巷人敢于維護自己的權益,能夠團結(jié)一心,共同奮斗。

七奶奶笑了,說,聽你講這些話,就不是平頭百姓講得出來的。

韓云霈不禁有些惶愧。在報社里待久了,這種套話,不經(jīng)意就流露出來了。

正閑話間,喬傳機匆匆過來,告訴韓云霈,好像來了一個大領導。韓云霈忙出門,在路障缺口處一張,認出是副市長趙如松。一輛黑色奧迪停在北門橋下,隨趙如松走過來的只有一個秘書,腋下挾著公文包,手里提著個小喇叭。趙如松是分管“老城區(qū)改造”的副市長,此時此地,他能輕車簡從現(xiàn)身,著實令人欽佩。韓云霈不想同趙如松碰面,雖然趙副市長未必認識他。他叮囑喬傳機接待時客氣一些,聽聽趙副市長說什么,再考慮對策。

趙副市長是代表市委、市政府來處理雞鵝巷拆遷糾紛的。他提出的處理意見有三條,第一條,停止強制拆遷。大明開發(fā)公司的拆遷人員和機械,馬上退出現(xiàn)場;半小時后恢復供水供電,以保證雞鵝巷居民的正常生活,請居民們盡快處理好家中的水電開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第二條,考慮到雞鵝巷居民居住面積普遍偏小的實際困難,決定將拆遷補償標準提高百分之五十,再給大家一個星期的時間自行搬遷,提前遷出另有獎勵。第三條,喬家大院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應劃入拆遷范疇,必須切實加以保護。

他說,因為雞鵝巷東口局面過于混亂,他無法進入現(xiàn)場向市民們宣布這三條意見,所以希望能從西頭過去,以便直接與雞鵝巷居民、與廣大市民進行交流。

平心而論,這幾條意見,表明了市里解決問題的誠意。喬傳機與在場的幾個人略一商量,便陪著趙如松趕往巷子東口,找了張小方桌放到路障缺口處,把趙副市長扶了上去。秘書舉起小喇叭,要求大家靜一靜,聽趙副市長宣布市里的解決辦法。喊了幾遍,也沒有什么效果。趙如松接過小喇叭,開始宣布市里的三條處理意見。說第一遍的時候,底下一點反應也沒有,似乎是沒聽清楚;他又重復了一遍,第二條剛說完,雞鵝巷的居民就都拍起了巴掌。

韓云霈心頭不禁涌上一股悲哀。中國的老百姓,真是太容易滿足了。區(qū)區(qū)兩三萬塊錢,就能讓他們由衷地鼓掌。曾經(jīng)的同仇敵愾,就在這一陣掌聲中土崩瓦解。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市里既然開始讓步,他們就完全有可能爭取到更為優(yōu)惠的條件。但他也無法責怪他們。市民們激于一時義憤,鋌而走險,他雖然覺得痛快,可心底里其實也捏著一把汗,對這場對峙究竟如何了局,心中完全沒有底,現(xiàn)在能有這樣的結(jié)果,應該說是喜出望外。特別是補償標準一下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每一戶都可以多拿到好幾萬元,相當于雞鵝巷人幾年的收入,對他們是太有誘惑力了。

大明開發(fā)公司大約已經(jīng)接到了通知,大型機械開始緩緩向后移動,大蓋帽們和拆遷隊的民工也就隨著從人群里退出去。雞鵝巷的居民紛紛回家照看電開關水龍頭,果然不久水電供應都恢復了。外面圍觀的市民,眼看風平浪靜,也就如退潮般地散去了。也有些人跟著進了雞鵝巷,想看看喬家大院的“九十九間半”,結(jié)果大失所望,好像還不如要拆的那些房子周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